北京一位外賣騎手不幸猝死,外賣平臺表示眾包騎士僅為交易撮合關係,並非僱傭關係,只願意承擔2000元人道主義費用,其他的以保險公司理賠為主。這件事在網上迅速發酵,人們紛紛為負重前行的外賣騎手們表示不值,同時,眾包模式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再次浮出水面。
令人欣慰的是,餓了麼在隨後改變了原有的2000元人道主義提法,將保障額提升到了60萬元,並稱該筆資金將於本周內交付騎手家屬。從2000元到60萬元,翻了300倍,是民意的勝利?還是外賣騎手們用生命換來的最後的尊嚴?一切都值得我們深度探討。
問題1:生態合作夥伴所謂的眾包模式到底是什麼?
眾包模式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自己員工執行的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模式。眾包模式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夠充分利用分散的智力和勞動資源。
外賣平臺、網約車平臺都是典型的眾包模式,就是不用發一分錢工資給騎手和司機們,也不會給任何一個騎手或者司機上五險一金,因為他們都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只是通過閒散的時間在平臺上接單,通過統一標準的服務評價體系,獲得應有的報酬。這樣,平臺得以用非常低的成本,網羅大量的勞動力快速發展,又不用過多地承擔相應的用工責任。
問題2:一點保障都沒有,這些人為什麼還願意做眾包騎手?
作為一個曾經深度體驗2個月網約車的兼職滴滴快車和花小豬司機,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經多次表示過這樣一個觀點:相對於網約車,眾包騎手的入門門檻更低,幾乎什麼都不需要,只要買輛電動車、交了押金,參加個簡單的培訓,就能接單了。外賣騎手和快遞員一樣,是能快速了解一個城市不為人知的角落的唯二方法。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沒有自己的私家車,跑不了網約車,甚至連租車的押金也掏不出來。他們不在乎什麼五險,能夠在這個城市生存下去,完全就是靠自己的一路辛苦打拼。他們比誰都清楚,明天的飯錢要靠今天努力賺出來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敢奢求什麼保障,只要不剋扣費用,按時結算工資就是最好的結局。所以,眾包騎手成為滿足他們幾乎所有需求的唯一一個選擇。起步低、投入成本少、快速上手、結算周期短、想幹就幹,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的,真實的情況呢?
問題3:餓了麼做出了垂範,其他眾包平臺呢?
60萬元對於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來說,儘管比2000元高出幾百倍,但如果按照外賣平臺招募騎手時說的每月1萬元的流水計算,不過就是5年的收入,每個家庭的狀況不一樣,幸福標準也不一樣,我們無法去衡量多與少,我們只能去算,如果自己有一天做眾包騎手猝死了,平臺賠60萬是不是夠妻兒老小們繼續活下去。
餓了麼做出了這樣的舉措,其他平臺呢?是不是也該有所行動?眾包的隊友們,也該有尊嚴,有保障的遊走於城市鄉村的大街小巷。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