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寫在前面:好幾個朋友問,最近為什麼沒看到我寫的東西了。確實有一段時間沒寫了,一方面是越來越難找到好的話題;一方面也怕說的太多,犯下了「做的不如說的好」的毛病。文字是要留痕的,寫的時候,免不了會有些不成熟的觀點,之後發覺說錯了,也有可能不好意思修正,甚至無意中不斷捍衛自己的觀點,反而影響了自己的行為。前幾天有兄弟跟我聊起來,為什麼這幾年投資圈這麼喜歡討論王陽明,當時我沒答上來。今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因為,知行合一是大家都希望達到、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的狀態呢?寫自己所想,行個人所知,與大家共勉。
12月是投資者集中討論2021年投資策略的時候,雖然說這種討論有時候會顯得尷尬——比如說,有時候策略報告主要反應的是12月市場當下的預期,年度展望變成了月度甚至季度展望;有時候對未來的展望,會跟市場實際走勢完全相反。這都是很正常的,沒有一個穩定的方法,能連續穩定的看對短期的市場走勢。投資免不了要做預測,但是投資又恰恰是不能依賴預測的。這個月我也試圖對2021年的投資進行一些探討,目的並不是想預測明年市場的走勢,而是對未來的投資提供一些可能的預案。今天是第一篇。
大多數投資者,基本形成了相對一致的看法——2021年市場的賺錢難度會比過去兩年大很多,對市場的收益率預期要放到比較低的水平,主要的分歧在於這個數字的高低。梳理這些分歧背後的邏輯,大體可以總結為,對明年宏觀周期看法的不同,帶來了對市場的不同看法:
在這些看法中,持有看法三的人數相對多一些。這種觀點的邏輯如下:經濟前高,一個是國內經濟內生的慣性,一個是考慮到年初流動性相對充裕。之後的經濟走弱,主要有兩個理由:(1)隨著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海外生產恢復,中國出口的份額會回到正常水平,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2)考慮到政府專項債等因素,社融大概率在2020年10月份、11月份左右見頂,2021年社融增速一路走低,帶動經濟增長動能減弱。
在這三種看法中做一個選擇,實際是要回答,在一輪典型的經濟周期中,我們的位置在哪裡。我向來對宏觀判斷很小心,因為難度太大。如果一定要做出個判斷,我認為我們更有可能還在復甦的過程中,需要適度去關注通脹風險,而不用太早去判斷經濟在未來可能再度下行。
第一個問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量化分析,很難精確。雖然中國出口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在未來會逐步回歸常態,但是我們更要關注海外經濟持續增長的動能。以美國為例,本輪疫情期間,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是史無前例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通過大規模的財政補貼,居民的資產負債率下降到比較低的水平。在疫情結束後,居民部門存在較強的加槓桿空間。達裡奧反覆論證過,槓桿周期對經濟的重要作用。最近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呈現出量價齊升的格局,未來我們更應該關注海外經濟走強的時間和強度。
第二個問題,按照成分法分析,社融確實有可能在最近已經見頂。問題是,社融見頂,滯後的時間有可能短,也有可能挺長。2017年全年,社融增速一路下行,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看到經濟增長動能走弱。同樣的情況在2021年也有可能出現,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可能給經濟帶來更良性的增長動力。在中觀層面,我們觀察到,企業盈利開始修復之後,製造業的投資的積極性在比較快的提高。在宏觀層面,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企業,現金流狀況達到歷史上非常好的水平。註冊制推出之後,這兩年股權融資發展速度很快,為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這些企業未來存在較大的加槓桿空間。盈利周期向上,企業手裡又有充足的現金,我們需要關注企業投資的上行機會。
考慮到這些上行因素,我們在投資中會更多關註明年經濟潛在的上行動力。當然,如果經濟的短期增長過快,央行很有可能加快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從而帶來投資者對後續經濟預期發生變化,這也是明年需要密切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