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意五拳的練習,應該注意什麼?
要求做到「頂懸、項直、舐舌、正身、垂肩、墜肘、胸空、背圓、提肛、吸胯、斂臀、頂膝、弓腿、抓趾、塌腕等等,即要符合「八要」,一頂(頭、掌、舌)、二扣(肩、掌 齒)、三圓(背、胸、虎口)、四敏(心、目、手)、五抱(丹田、膽量、西肱)、 六垂(氣、肩、肘)、七曲(臂、股、腕)、八挺(頸、腰脊、膝),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等,比較完全地體現了形意拳身形、身法動作的要求,是以後學習其它本門拳式都要遵循的。
-
形意拳「九歌」與「八字」訣
二、形意「八字訣」,也稱其為「八字歌訣」,它是形意拳的術語之一。《形意母拳》中講:「八字者,頂、扣、圓、敏、抱、垂、曲、挺是也」。這八字中,每個字都包含了三項具體的要求,體現了形意拳技法的基本特點。 1、頂。
-
形意拳站樁秘法
裹肘不離肋,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如有兩線牽著兩眉,即拳譜上說: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開,極力往上翹,這就是二指挑肩,這就是三體式,右足足根與右胯與右肩成一條垂直線,左足足跟與左膝與左臂肘尖成一條垂直線,外三合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初練時老師往往傳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規矩,亦會將平腕、豎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腳跟相告。
-
許繁曾先師講形意拳八字決、二十四法
我們在很多拳譜上都能看到 「形意拳法八字訣」 。 頂、扣、圓、敏、抱、垂、曲、挺。 不論站樁或練拳式,都應該具備此八字的要求,而八字又各分為三,所以有人把八字訣叫做 形意二十四法 。茲把八字訣分別列後: (一)三頂:頭向上頂:有銜天之雄,頭為周身之主,上頂則後三關易通。(尾閭、夾脊、玉枕)手掌外頂:有推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氣,下行歸丹田以固命。(接任督二脈) (二)三扣: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到手,樁步力厚。
-
民國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論形意拳,形意愛好者必看!
一內提,二,三心要並,三,三意要練,四,五行要順,五,四稍要齊,六,心要靜,七,三尖要對,八,眼要毒也,茲分論如下:內要提者,緊撮谷道,提其炁是上聚丹田復使聚於丹田之炁由背骨而直達於腦頂,周流往返循環無端即譜所謂緊撮谷道內中要提也;三心要並者,頂心往下,腳心往上,手心往回也。
-
形意拳樁功---尚濟
上身正直,胸背 肌肉要放鬆,松腰、垂臀,頂頭、豎項(圖1)。然後兩臂向前徐徐 抬起,高與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狀,掌心朝裡,兩中指尖 相距約三寸許(圖2)。稍停,隨即兩小臂內旋,掌心翻轉向外(前方) 虎口撐圓,高與口齊,眼看中指尖(圖3及其側面圖)。 此時精神要內導,目似合未合,垂廉內視。口似閉未閉,舌頂上 顎。
-
中國舞基本形態術語:頭、頸、肩、胸、腰、胯詳細分解教程
二、肩與胸 含胸:胸部回收、內含。 扣肩:為含胸的加大幅度形態。 胸部回收、 內含扣雙肩。 開肩:為腆胸的加大幅度形態, 肩胛骨相夾。 拉肋:側肋骨上提。 垂肩:為拉肋的加大幅度形態,另一-側肩部下垂。 移胸:腰椎穩定, 胸部左右橫移。 擰胸:腰椎穩定, 以肩帶胸左右平擰。
-
形意拳中「刮地風」為什麼那麼厲害
在形意拳中,有一門腿法稱之為「刮地風」,顧名思義,就是貼著地面踢擊,專門踢對方的「脛骨」。 「步步不離刮地風」使得這個腿法的使用頻率非常之高,身體一發動,腳就「鑽」出去了,奔著對方的小腿而去,同時整身跟進,抽身而起,用腳刮踢對方的「脛骨」位置,被踢到者,會痛得齜牙咧嘴,一瞬間失去行動能力。
-
形意拳站樁功之定勁樁和乾坤樁和雞腿樁和三體樁
定勁樁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兩手置於大腿外側,手心朝裡;兩膝微屈,膝蓋與腳尖在同一垂直線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鬆,松腰,垂臀,頂頭,豎項。 乾坤樁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足心空涵.如行泥地;兩膝放鬆微屈,下與足尖相對;兩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裡,高與胸齊,如抱球狀,不能用力;頂頭豎項,正脊,拔背涵胸,肌肉鬆淨,任大氣之自然流行,下於丹田。
-
形意拳樁功之: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因三體式是變化人之氣質之始,並非要求血氣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氣、拙力之病)。所以,站三體式者,有遲速不等,因人之氣質稟賦不同也。左腳向外橫跨,使兩腳與肩同寬,腳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內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後,要保持平、正。然後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體重量落在後腳跟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後伸,使大腿後側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
練習形意拳做到以下4點,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這個部位的作用
下面根據我習練形意拳的體驗談四點:1.提肛:有人把提肛叫「谷道內提,精氣灌頂」。形意拳講,提起肛門氣灌四梢(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牙為骨梢,手指為筋梢)。肛門上方有一個穴位叫長強穴,也叫尾閭穴,它是內氣循環的總開關。
-
形意勁是軟著去硬著使,松著去緊著使
形意勁是軟著去,硬著使,松著去,緊著使。發「五弓」之力。是形意拳發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蟲,起似挑擔」。是先收後放,形似槐蟲,是指在發力前形同槐蟲先捲縮再伸腰;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彈力,產生發射力量。以全身關節,同時曲中求直,以各個不同方向的反彈力,通過矛盾統一,把不同方向的由彎曲到伸直的力量,集中到一點上去發揮作用。
-
只需一個步驟,就能讓你快速上手形意拳
對形意拳的練習,初期並不了解其中真意,在練習的過程中經常犯心中努力的弊病,如盼望著一千個劈拳儘快打完,其結果造成了身體及內心不能鬆弛有秩,阻礙了氣血的運行,練完有勞累和嗜睡感。形意拳練習之道,在於肩胯鬆開,如此才能形成熊膀(兩肩下垂),龍身(三折之勢),在站三體式時才能符合規矩,做到松胯,塌腰,含胸,扣肩。如此站三體式才能達到周身肌肉掛在骨骼上(骨肉分離),如此站下去,氣血湧動,呼吸深長,丹田之氣充實如注,兩手膨脹異常。
-
《形意拳歌訣》老本拳譜珍貴資料
挑:挑之力在肩與腿,與蛇形相類而手稍高。頂:頂之力在頭,故此以挺頭垂肩為好。云:《說文》「雲,從雨雲,象雲迴轉之形。」今所用者,即借其迴轉之意,其兩掌皆如行雲之飄忽焉。領:領者,受也,順勢而領取也。胯:肩肘打意緊相連,左挑右肘莫等閒。挑:刮腿之中挑向前,再加膝頂是真傳。頂:自鶴亮翅左右反,裹挑之中肘相連。云:上鴰下刮手腳連,兩衝變馬拳上添。領:左右領手陰陽換,上鑽下打具用拳。
-
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家族內部代代相傳的手抄本曝光
形意五行拳絕學是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家族內部代代相傳的手抄本,是形意的精髓,武學絕技。我輩借武當武學振興之機,將此手抄秘法原文獻於武林同仁研學。四指分開虎口圓,前手高低與心齊。後手只在肋下藏,手足鼻尖三對尖。小指翻上如眉齊,劈拳打法向上攢。腳手齊落舌尖頂,進步換式陰掌落。演理歌:意貫周身,運動在步,兩手往來,勢如連珠.
-
形意五行拳之相生篇(上)
右拳隨左拳向上提時在臍右,拳向外擰,拳心向上,隨左鑽屈臂拳向上提,由臍至胸口向左上方斜出,置於左臂肘內側,蓄意向前劈的同時,左腳向前偏左蹚進踩落半步,左腳呈斜橫步,微屈膝,右腳遂向前提起,靠在左腿內側,緊貼於左小腿上,腳尖向下呈雞形步。兩腿似直非直,似彎非彎,頭要頂勁,項要豎勁,目光平 3、緊接上式,右腳向前邁一大步踩實,膝微曲,腳尖向前微裡扣。
-
練習形意拳的驚人反應——換勁
劉殿琛老前輩在《形意拳術抉微》中曾說「餘初學技藝時頗學運氣,如肩垂、項豎、齒扣、舌頂內提等,如法習之,數日一作勢,漸覺氣可至於心間,然即周身倦怠,四肢無力,強習數日,則氣漸覺稍往下行,而又有周身倦怠之弊,如是者數次,而後始能一經作勢,氣即直達丹田,此即五行為五關之說。
-
形意拳實戰技法選粹(七拳十四處打法)
繼承、挖掘諸位先師在散手技法上的寶貴遺產,對弘揚中華武術,促進全民健身運動,使中華武術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向廣大武術愛好者就形意拳術中常用的實戰技法作一簡單的介紹,不妥之處,敬請諸位同仁批評指正。 在形意拳古譜中有左右上下「十四」打法之論,即頭、手、肘、肩、胯、膝、腳。
-
我跟王繼振老師學練形意樁功
我特地去問過這些運動員,扎完腰帶後舉重有什麼感覺。他們的回答基本都很統一,都說感覺一口氣提了起來,更加容易且敢於發力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拳譜上的一句話:腰挺則力達四肢。這句話也就是解釋太極拳論中「主宰於腰」的最好佐證。以形意拳論註解太極拳論,以太極拳論佐證形意拳論,這也是古已有之,顧留馨先生1982年編著的《太極拳術》,提到《三三六拳譜》,並且還說:「《三三六拳譜》則以太極拳理法來修訂形意拳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