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想到雪山和冰川,生活就香了起來」。(某山友名言)近年才被發現的梅裡北坡就讓山友們「香」了起來,今年更是熱度空前,但大家了解更多的只是其中一種走法:坡均小環線。
其實,以坡均為重心,梅裡北坡有不同強度、不同特色的六種走法,我們在本文都會詳細介紹。如果它在你的戶外清單裡,建議收藏本文。👆聽讀本文
卡瓦格博峰,位於雲南德欽縣和西藏察隅縣交界處,怒山山脈中段,海拔6740米。因上世紀解放軍測繪隊的一次標註失誤,它和南北兩側幾十座山峰組成的龐大雪山群一直被外界稱為梅裡雪山,而當地人則稱之為「太子雪山」。航拍視角下的卡瓦格博,自有統領四方之威,@攝影校尉
論及中國的高山皇族,山友們絕不會漏掉海拔並不出眾的卡瓦格博。這不僅是因為它有「中國最美雪山」的美譽,更因它被立法永遠禁止攀登背後的悲愴:1991年梅裡山難。在藏民信仰中,這些現實都是卡瓦格博神性的投射:它位居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首,統領整個自然界之所有,人類不可染指。轉山,成了這種信仰具象化的最好形式。
這是山友們最熟悉的梅裡雪山,但這是東側遠觀視角,@陳喆然而,循著700年來藏民轉山的腳印,今日的山友們發現,梅裡內轉(雨崩徒步)神秘無多,梅裡外轉並不深入腹地、 「無風景可言」。偌大的梅裡,就沒別的秘境了嗎?提及梅裡,必繞不開雨崩。但打開地圖,你會發現雨崩偏臥雪山群的東南一角,徒步雨崩,主要是瞻仰神女峰(緬茨母峰)與五冠峰(吉娃仁安峰)的身影,大量梅裡群峰,包括卡瓦格博,都還在北方;即便是近年來大熱的甲應,也只是梅裡西坡的一角。在雨崩村,可看到神女峰(緬茨姆峰)與五冠峰,但這只是梅裡雪山群東南一角的景觀,@張揚坡均,開始進入山友們的視野。2016年起,登徒子戶外數次探路,終以坡均為核心,形成六種不同強度、不同風格的走法,將梅裡北坡腹地的盛景徹底呈現出來:坡均,神仙居住的谷底——這是當地藏民的採集營地,自古人們上山採藥,吃住於此形成營地,藏語意「神仙居住的谷底」。坡均營地,對面是來日貢卡、奶日頂卡,以及奶日頂卡冰川,@登徒子戶外坡均位於冰川側磧堤之上,與來日貢卡(海拔6300米,也很可能是扎堆吾學)、奶日頂卡(海拔6379米)、芒框臘卡(海拔6040米,存疑)及其冰川隔谷相望,是拍攝梅裡北坡風光的絕佳營地。坡均營地附近,@登徒子戶外
冰川逼近眼前——與青藏高原遼闊敦厚的大陸型冰川相比,梅裡雪山腹地的現代海洋型冰川要活躍得多,它們從五六千米的雪峰傾瀉,一路奔騰至低處森林,如素練倒懸,噴薄張揚。奶日頂卡冰川,@登徒子戶外
在坡均營地至次丁埡口途中,這種張揚氣勢直逼眼前,不斷拔升中,你甚至能看清冰川巨龍鱗甲的細節。翻至西藏一側,隔空與錯給冰川對視,又是另一種震撼。雪山近在咫尺——孕育這些冰川的,正是梅裡雪山北側群峰,包括來日貢卡、奶日頂卡、芒框臘卡,以及梅裡雪山第二高峰粗格臘卡(Cogar Lapka,海拔6509米,當地稱獅子座雪山,也有人稱梅裡Ⅱ峰)。它們與你隔谷相望,你甚至可以親眼看到雪崩轟然而下。前往滇藏界埡口爬升途中,身側是雪山巨大的身影,@登徒子戶外
不像其它路線大半都在谷底,這裡遍布的「空中觀景臺」讓雪山肌體清晰可見,這是國內大多路線不具備的視角。真正的梅裡秘境——雨崩飯店、客棧、酒吧興起,甲應正在規劃修建景區,兩者都已不是山友們心中純粹的秘境。而北坡進山艱難,只有藏民遺留在採集營地的木屋以及牛棚,正是徒步天堂。
上圖:坡均營地附近雪山倒影;下圖:達拉以古營地,@登徒子戶外梅裡北坡徒步以坡均為重心,延伸出六條徒步路線。這六線以滇藏界埡口為界,共分為兩大類型:全程皆在雲南一側的徒步路線,和跨越滇藏兩省的徒步路線,它們風格、難度皆不同,我們將在本文逐一為大家介紹。總體評價——全程皆在雲南一側的三條徒步路線相對簡單,徒步4~5天,可以欣賞到梅裡北坡大部分精華(來日貢卡、奶日頂卡、芒框臘卡及奶日頂卡冰川),且其中兩條環線都有馬幫通行大大降低難度。全程皆在雲南一側的徒步路線:1、坡均小環線,亞貢-坡均-坡將上方-滇藏界埡口-坡將上方-達拉以古-亞貢;2、坡均-紅頂環線:亞貢-坡均-滇藏界埡口-紅頂牛場-達拉以古-亞貢;3、坡均小C線:亞貢-坡均-滇藏界埡口-紅頂牛場-梅裡水
跨越滇藏兩省的三條徒步路線,還可完整欣賞到滇藏界埡口後的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錯給冰川,以及西藏一側群峰。但因雲南的馬幫不能進入西藏,需要山友們全程重裝或後半程重裝,徒步5~7天,難度較大。
跨越雲南和西藏兩省的徒步路線:1、經典大C線:亞貢-坡均-滇藏界埡口-梅求補功-梅裡水;2、梅裡北坡亞貢-龍西穿越:亞貢-坡均-滇藏界埡口-4680埡口-龍西村;3、梅裡北坡~西坡穿越:亞貢-坡均-滇藏界埡口-錯給-甲應
滇藏界埡口後西藏一側風光,身後是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登徒子戶外適合季節——5-6月,杜鵑盛開,梅裡北坡別有一番味道;10-11月,山谷色彩斑斕,天氣穩定,是看雪山冰川的最佳時節;12-4月,雪深風急,難度很大。接下來逐一了解各條路線——接下來,我們將逐一為大家介紹這六條路線的詳細信息。首先來了解全程在雲南一側的三條徒步路線中,最簡單的,也就是更為人所知的坡均小環線。全程皆在雲南一側的坡均小環線,是以亞貢村為起終點的環線,徒步5天,行程約47公裡。坡均營地、奶日頂卡冰川、奶日頂卡、來日貢卡、芒框臘卡雪山等梅裡北坡大部分美景都被囊括其中,可謂短小精悍。路線評價——這是梅裡北坡所有路線中最輕鬆、最靈活的一條,基本上是沿亞貢村西側河谷上下走一個圈,第三天需翻越次丁埡口(海拔4770米),第四天從營地到滇藏界埡口往返。全程可請馬幫。行程第一天,朝著獅子座雪山(粗格臘卡)出發,抵達漲價營地,一路輕鬆沿河緩上,順便適應海拔。河谷前方,奶日頂卡、芒框臘卡林間閃現,讓人充滿期待。
飛來寺——從麗江去亞貢村,乘車需要9小時左右,你也可以中途留宿飛來寺,那是欣賞梅裡東坡的最佳位置,尤其不可錯過日照金山。隨後再乘車前往徒步起點亞貢村,費時約1.5小時。在飛來寺拍攝的梅裡雪山,最高點是卡瓦格博,@GARY徒步起點:亞貢村——沿著214國道下至瀾滄江邊,過紅星橋,彎折爬升1000多米,才能到亞貢村。亞貢村屬於德欽縣佛山鄉,有40戶人家,提供住宿、嚮導和馬匹。站在亞貢村,可直接看到粗格臘卡,這是梅裡雪山群的第二高峰,所以有人稱其梅裡Ⅱ峰。大概身披白雪的姿態很像一頭俯臥的獅子,當地村民稱其獅子座雪山。日照金山時,這頭獅子更是容光煥發。若住宿亞貢村,就有可能看到獅子座雪山的日照金山,@紅杏在林沿途路況——離開亞貢村,朝著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一路前行。隨後下到河谷,過一座簡易木橋到河對岸,瘦窄的路跡逐漸深入河谷森林和竹林中。
出亞貢村還有一段水渠近道,但水渠一側的崖壁上水幕如簾,很溼滑,且易打溼衣物。
而且水渠過後要通過一座獨木橋。所以,抄近道的路並不好走。一路沿河逆行,有幾處是在滑坡面橫切的羊腸小道,要用好登山杖。漲價營地——行進9公裡左右,到達山谷林間的漲價營地,附近河流平緩,抬首就可望見雪山清冷的身影。坡均小環線第二天:前往坡均,神仙居住的谷底
行程第二天,繼續沿著河流向雪山走去,直到雪山、冰川露出全貌,你就到了坡均營地。梅裡北坡的精華幾乎全部擺在面前,這是真正的豪華營地。
竹林營地——漲價營地向前走約1小時,就會到達竹林營地。這裡密密麻麻的野竹林消弱了河水的聲音,睡覺時較安靜,所以你前一天也可來這裡紮營。
雪山冰川現身——繼續沿河谷森林前行,爬升中芒框臘卡逐漸露出全貌,閃著冰冷寒光。奶日頂卡(左),芒框臘卡(右),以及奶日頂卡冰川,@登徒子戶外沿著河谷右側向雪山方向行進,不久來日貢卡也一併出現。一條巨大的冰舌垂下,那是來日貢卡、奶日頂卡兩座雪山北坡冰川的匯集,被稱為奶日頂卡冰川。坡均營地——過最後一座木橋,再爬升不久就到了「神仙居住的谷底」坡均營地。坡均營地位於冰川側磧堤之上,有數座牛棚。在這裡,你終於可以與三座雪山、奶日頂卡冰川正身相對。
只需抬眼一望,你就會被這亙古又流動的氣象牢牢攫住,理解藏民的崇敬——「在卡瓦格博山下,你不能談論一切細微之處的美麗,因為那只是它統領的整個自然界極其微小的一部分」。營地附近活動——這是梅裡北坡的精華所在。接下來的時間,你可以盡情徜徉在這絕世美景中。與冰川隔著河谷相望,@登徒子戶外
坡均小環線前兩天都很悠閒,但第三天,山友們就要面臨此行第一個埡口了。欣賞完坡均營地的晨景後一路爬升,從谷底到埡口,一路變換視角回望,「從腳到頭」、近距離地看清雪山和冰川的完整樣貌,也是梅裡北坡獨有的體驗。不過坡度很陡,較費體力。
日照金山——在神仙居住的谷底醒來,在晨霧,牛鈴和馬蹄中,日照金山開始了。爬升——離開坡均營地,經過一個小牧場,在碎石滑坡中尋找向上的路。今天的爬升之路正對著奶日頂卡冰川,在這個小湖正上方,@登徒子戶外爬上碎石坡之後,有一個小平臺,在這裡以更高的視角回望,山谷對面,奶日頂卡冰川以更凌厲的氣勢逼近眼前。一路迂迴斜切向上,來到4400米的小平臺。回望冰川,我們足以想像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奶日頂卡、芒框臘卡、來日貢卡掛滿懸冰川和雪崩溝槽的巖壁,千萬年來持續通過雪崩補給,導致大量冰雪溢出粒雪盆,在陡坡形成冰舌,直入山谷,與人類相見。4400米海拔時,粒雪盆完整呈現出來,@登徒子戶外小冰湖——繼續上行,一個藍色小冰湖橫臥在碎石坡中,那是幸運的「加餐」。
小冰湖附近,因為背陰,會有積雪。繞上一條橫阻的側磧壟,隨後路跡轉向右邊,漫長的斜坡過後,你終將到達次丁埡口。次丁埡口——埡口回望,三座雪山仍在身後與你對視,而另一側,則是陡峭的碎石坡。次丁埡口,@登徒子戶外
坡將上方營地——從次丁埡口「z」字型急速下降300多米後,就來到坡將牛場,坡將藏語意「神仙居住的高地」,與坡均遙相呼應。整個坡將牛場有多個營地,離埡口最近的坡將上方營地海拔4450米,是溪流旁邊的一塊平地。因為海拔降低,營地附近有成片的森林、灌木和草甸,河流盡頭,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佇立高處,紮營在此,它們都將是你「窗外的風景」。你還可以選擇沿著山谷向下走1公裡多,到海拔4200米的坡將營地紮營,那裡有牛棚,較舒適。但如果你決定第四天去滇藏界埡口,就要多走一段回頭路。行程第四天是往返路線。不遠處的滇藏界埡口既是誘惑,又是全程最大的挑戰:路況險惡,天氣多變,即便當地人也很少涉足。是否去站上這個最高點,去一覽西藏一側的風景,任君選擇。碎石坡爬升——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再次以日照金山喚醒山友們。再一次看到日照金山,@登徒子戶外
從營地出發,朝埡口方向望去,一路都是碎石坡,沒有明顯的路跡,這樣的路況很洩力。坡將山谷秋色,前方是大片碎石坡,@登徒子戶外
費勁的爬升中,奶日頂卡、來日貢卡換了個角度再次現身:先是粒雪盆,再是掛滿懸冰川的巖壁,粒雪盆下的冰川則被山體遮蔽。上圖:奶日頂卡、來日貢卡露出山頭,下圖:繼續爬升,它們完全現身,@登徒子戶外4770米平臺營地——爬升至海拔4770米,有一個完美的觀景平臺:奶日頂卡、來日貢卡斜臥眼前,巨大的粒雪盆安臥其中。如果想平分翻滇藏界埡口的壓力,前一天可以來這裡紮營,日落金山時,如在燃燒。但這裡的季節性水源是個問題,有時需要融雪取水。如果隊伍龐大,則建議在下方碎石平地紮營(海拔約4700米),那裡離水源更近,但看不到此等美景。滇藏界埡口——之後,依然是簡單粗暴的陡直爬升,無路可循的碎石滑坡,是對體力、耐力、海拔適應性的一次大考。爬升中,前方的粗格臘卡初露山頭。經過最後一個小平臺,你將很快站上全程最高點:海拔5200米的滇藏界埡口。雲南和西藏的風從這裡掠過。向南而立,梅裡北坡的雪山連成一道天際線,亙古的風景向山友們豁然展開,我們對梅裡的敬畏也會增添幾分。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這頭在亞貢村就指引山友們前行的「獅子」,如今終於可以近距離欣賞它。但站在這個高度,我們只能欣賞它隆起的背部。西藏一側,一條冰川在「獅子」懷抱裡流瀉,比奶日頂卡冰川更壯觀,那就是錯給冰川。埡口天氣變化很快,很快就要原路返回營地。西藏的另一側,終究只是匆匆一瞥,隨後迎來返程。
這是坡均小環線的最後一天,從神仙居住的高地回到人間。這一天漫長的下坡很考驗膝蓋。
達拉以古牛棚——拔營後,告別遠方的獅子座雪山,向山谷另一端的亞貢村走去。徒步伊始,先沿溝谷下降,隨後稍有爬升。你會經過一片灌木叢中的達拉以古牛棚,這裡也是一個完美營地,可以遠遠望見奶日頂卡冰川。前一天原路返回坡將上方營地後也可以來這裡紮營。達拉以古牛棚,@登徒子戶外
一路下降——後半程幾乎一路下降,身後的雪山冰川再次現身,又漸行漸遠。今天的大半段路都是在半山腰,你可以居高臨下欣賞進山時看不到的溝谷景觀:橫斷山區南北走向的山勢讓山谷成為水汽通道,植被茂密,秋季色彩很是豐富。終點:亞貢村——隨後進入森林,沿著河谷下撤,直到亞貢村,結束小環線徒步。這就是梅裡北坡第一條線路:坡均小環線徒步的路況。如果你不想在第四天走回頭路,可以嘗試坡均小環線的變線:坡均-紅頂環線。
這是前文介紹的「坡均小環線」的第一條變線:沿坡均小環線軌跡翻越滇藏界埡口後,沿右側山谷下至紅頂牛場,隨後翻過答臘拉古埡口(海拔4860米),在達拉以古牛棚與坡均小環線匯合。這就是坡均-紅頂環線,同樣費時5天,徒步約50公裡。
路線評價——與坡均小環線相比,坡均-紅頂環線難度稍大,主要體現在第四天:山友們從坡將上方營地翻越海拔5200米的滇藏界埡口後,還要再翻越海拔4860米的答臘拉古埡口,晚上紮營達拉以古牛棚。
馬幫在這一天不會跟隨山友們翻埡口,而是從坡將上方營地直接去達拉以古牛棚。
第四天滇藏界埡口之前、第五天的行程與坡均小環線是重合的,這裡只介紹第四天後半程的路線:
到達滇藏界埡口後不走回頭路、不看重複的風景,下至另一個山谷,欣賞雙湖和答臘拉古埡口景觀。但這一天,虐是主題。
雙湖——沿滇藏界埡口一馬平川的山脊頂部前行不遠,兩個湛藍的海子如一雙眼睛,鑲嵌在埡口右側山谷中。不過,冬季冰封雪藏,很難看到。沿山谷下行——從埡口下行,經過雙湖,繼續漫長的下降。山谷不算寬闊,兩側山體裸露,谷底逐漸有植被著色,開始豔麗起來。紅頂牛場附近回望山谷,圖為4月景觀,@登徒子戶外
紅頂牛場——海拔連續下降約900米後,你就到了紅頂牛場。接下來,你要面對的就是本行程最後一個埡口了。答臘拉古埡口——從紅頂牛場出發,先在碎石坡中爬升,再在低矮荊棘叢中尋路,最後又是碎石坡路況,一路拔升將近600米,你才能站到海拔4860米的答臘拉古埡口。站在埡口頂,另一個視角的梅裡北坡現身。埡口下方陡峭漫長的碎石坡提醒你, 接下來並不輕鬆。
答臘拉古埡口附近,另一個視角的梅裡北坡,@登徒子戶外達拉以古牛棚——一路下降近700米,到達達拉以古牛棚營地。這裡是與坡均小環線的路跡匯合處。明天,山友們就可以從這裡拔營回到亞貢村了。以上是梅裡北坡的第二種走法:坡均-紅頂環線。在它的基礎上「變身」,就會形成第三種走法:
這是坡均小環線的第二條變線:同樣從滇藏界埡口下至紅頂牛場,但不翻答臘拉古埡口,沿山谷繼續下行到曲宗營地,最後到終點梅裡水,費時5天,徒步約42公裡,這就是坡均小C線。路線評價——進山出山完全是在兩個山谷,景觀差異性更大。全程需克服兩個埡口:次丁埡口和滇藏界埡口,難度介於坡均小環線和坡均-紅頂環線之間。因亞貢的馬幫不會前往梅裡水,所以這條路線大多是當地山友重裝所走的路線。從亞貢到紅頂牛場的路況,我們已經在「坡均-紅頂環線」中知曉,之後的路況,也就是第五天的路況如下:
從紅頂到梅裡水,是在另一個山谷急劇下降,足以讓你體驗大橫斷短距離內海拔落差巨大的魅力。曲宗營地——從紅頂牛場繼續沿山谷下行,逐漸進入森林地帶,徒步7公裡、海拔下降約1000米後到達曲宗營地。它是森林中的一個平坦草地,地處三河交匯處,岔口的另一側就是梅裡外傳路線。梅裡水村——徒步7公里海拔下降1130米後,到達瀾滄江畔的梅裡水村,結束徒步。
全程皆在雲南一側的徒步路線介紹完畢。接下來,是地跨滇藏兩省的徒步路線,最經典的,當屬大C線。
這是梅裡北坡最經典的一條線路,從亞貢村到達滇藏界埡口後,沿埡口左側下行進入西藏一側,一直到梅求補功營地與梅裡外傳路線匯合,最後到達雲南的終點梅裡水村。全程約61公裡,需要6~7天時間。
路線評價——滇藏界埡口是梅裡北坡景觀風格的轉折點。如果說之前的觀景視角以「近」取勝,那之後的視角則贏在「高遠」:大半路程都是在山谷高處橫切,可居高欣賞獅子座雪山以及西藏一側的美景,如同一條「空中觀景走廊」。後半段已沒有太大爬升,堪稱享受。所以,經典大C線是一條花費較短時間和體力,領略梅裡北坡全部精華的路線。不過,雲南的馬幫只能到滇藏界埡口,後半程要自己重裝。滇藏界埡口後,大部分路況是橫切,@登徒子戶外
滇藏界埡口前的路況山友們已經知曉,接下來,我們從第四天後半程的路況開始介紹:經典大C線滇藏界埡口前的路程,與雲南那三條路線是重合的。過了滇藏界埡口,路線開始轉向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正北方向。這頭「獅子」一路指引,大C線的第四天山友們終於可以到它的腳下朝拜。從埡口下降——沿滇藏界埡口的山脊頂部前行,你會看到左側全是陡峭的碎石坡,大約1公裡後,碎石坡度減緩,從這裡開始向西藏一側下切。
上圖:沿著滇藏界埡口的山脊頂部前行;下圖:在緩坡處下降,@登徒子戶外錯給冰川——沿山脊下行時,與東側的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和錯給冰川正面相對。巨大的冰舌倒懸而下,直至冰河谷地,比奶日頂卡冰川更加壯觀。錯給神湖——下至半山腰,路線開始橫切,錯給冰川河谷的美景全在身下。隱藏在河谷密林中的錯給很容易被發現。它藏語意為乳白色神湖,傳說是卡瓦格博的洗臉盆,常有藏民來此朝拜,湖邊布滿了經幡。
錯給神湖附近,@登徒子戶外
當晚,你可以下到神湖附近紮營,與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錯給冰川相對入眠,也可以直接走到第五天的營地。大C線第五天,山友們可以預留半天時間探索錯給冰川,隨後上行至昨天的「空中觀景走廊」上,繼續橫切,到達克勒勃營地,非常悠閒。
探索錯給冰川——在冰川河谷中醒來,在粗格臘卡腳下喝茶閒逛。錯給冰川少有人知,河谷中有很多小冰湖和冰鬥,幽藍的色彩昭示著冰川退化後的瘡痍。
近距離觀看錯給冰川,@登徒子戶外
上行、橫切——拔營後,沿昨天下行的路返回,遠遠望一眼冰川、冰湖,之後繼續向前橫切。錯給冰川河谷下方,另一個冰湖,@登徒子戶外
從這裡開始,山友們將漸漸遠離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
克勒勃營地——橫切幾公裡後,你會看到一處水源。過水源約500米就來到克勒勃牧場,又叫葉普龍牛場,這是附近最大的夏季牧場,有幾座牛棚。這裡視野更加廣闊,身後是粗格臘卡,西北方向可以看到西藏境內木孔雪山。面向西藏進入夢鄉。次日的行程,仍是全程布滿高空觀景臺。大C線第六天延續了昨天的「空中觀景走廊」。身後的粗格臘卡(獅子座雪山)一路遙遙相送,而左手一側,群峰在朝陽、雲霧中隱沒,很是享受。
一路橫切緩上——沿著牧民放牧、採藥的小路橫切,夏季沿途布滿高山杜鵑。你還會經過多熱營地,隨後便是4670埡口。4670埡口——多熱營地後路線右拐,緩坡上至4670埡口,這又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
兩個埡口雖然海拔相差不大,但需要走一道「深V」字型之路,也就是先緩坡下至朵拉營地,再緩慢爬升至4680埡口。站在「V」字型的一邊,遠望另一邊通往下一個埡口的路,如同山體的一道刀疤。
4680埡口——埡口頂部很是寬闊,粗格臘卡遠在身後,而營地就在前方視線內。梅求補功——到了梅求補功,就與梅裡外轉的路線重合了。梅求補功是一大片區域,有不少營地,夏季甚至開有商店,可住宿。到這裡,也就意味著你的梅裡北坡大C線之旅馬上要結束了。
大C線最後一天,從西藏一側又回到雲南。全程幾乎都是下降路線,短短十幾公裡,讓你充分體驗橫斷山區垂直落差的植被變化。
說拉埡口——拔營,幾百米的爬升後,山友們就重新站在了滇藏兩省的分界線:說拉埡口,這是梅裡外轉路線最高的埡口,但走大C線的山友們一路橫切過來,並不用體會其艱難。扎西牧場——從埡口下行,進入雲南地界,綠樹紅花漸多,中途會經過遍布高山杜鵑的扎西牧場。曲宗營地——從草甸轉換成森林,再下到河谷,路跡就與坡均小C線匯合,之後一路下行直到梅裡水村。這就是梅裡北坡最經典的徒步路線——大C線。在大C線的基礎上,還有兩種變線。
這是經典大C線的第一條變線,兩者軌跡大部分重合,直至4680埡口分道揚鑣,之後到達終點龍西村。全程約55公裡,需5~6天時間。路線評價——可提前從西藏一側出山,比大C線路程稍短,強度類似,但弊端在於繞回德欽坐車時間較長。4680埡口之前的路況不必重複,之後,也就是第六天後半程的路況如下:
4680埡口,左轉下行——到達4680埡口,向西沿山脊直下,到一處廢棄木屋,山路向西北彎折而下,穿出森林,就是來得村。這一路都沒有水源。來得村——來得村地處半山腰,只有四五戶人家,是梅裡外轉的必經之路。當晚可以住宿這裡,也可以下山過農扎橋,到達龍西村。龍西村——玉曲河旁的龍西村是全程終點。在這裡你可以搭車前往碧土鄉走丙察左路繞回德欽,也可以坐車經察瓦龍去甲應遊玩。山底的玉曲河,@登徒子戶外
這是經典大C線的第二條變線,沿其軌跡到錯給後,翻埡口到一山之隔的甲應。這相當於從梅裡北坡穿越到梅裡西坡,把近年來大熱的甲應風光也收入囊中——但,難度巨大。全程約52公裡,費時5天。
線路評價——雖然這條線路整體費時較短,但有超強難度:錯給到甲應的4980米的埡口,登徒子戶外形容其為「絕命埡口」,非有超強能力和經驗者不可嘗試。另外,從甲應反穿到錯給的安全性更高。之前的路況不必贅述,最後一天,你會經歷這些:
4980埡口——從錯給方向望過去,4980埡口近乎垂直般陡峭。這是一條早期藏民採蟲草才會翻越的路,國內只有極少數探路愛好者走過。它比次丁埡口、滇藏界埡口要難很多,多碎石路段,有滑墜危險,甚至需要路繩。甲應——與世隔絕的甲應目前已經通車,正在修建景區。它地處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卡瓦格博西坡腳下,僅有四戶人家。甲應,梅裡西坡日落金山,@登徒子戶外
甲應村正對著卡瓦格博西坡,以及西坡下的其森龍巴冰河,還可以看到奶日頂卡西南坡。你可以預留1~2天遊玩,隨後乘車經察瓦龍離開。奶日頂卡(左),卡瓦格博(右),其森龍巴冰河,@登徒子戶外梅裡腹地溝谷縱橫,秘境絕不止這些,我們也只是以坡均為重心列舉了北坡諸條路線。隨著山友們不斷探索,相信未來梅裡會給我們更多驚喜。說達村——從亞貢村、梅裡水出村後,山友們可以乘車前往說達村,它位於瀾滄江另一側,是梅裡北坡的絕佳觀景角度,可以看到卡瓦格博、來日貢卡、奶日頂卡、芒框臘卡、獅子座雪山,雪達湖還可以拍攝梅裡北坡全景倒影。
帶登山杖、護膝——橫斷山區往往短距離內海拔急速下降,對膝蓋是不小壓力,最好帶一對登山杖和護膝。高反——次丁埡口和滇藏界埡口都在4500米以上,需要山友們提前做好高反應對措施,比如根據情況放棄一些往返路段,在營地修整,或調整路線,隨時下撤。失溫——夏季梅裡山區多雨,埡口氣候更多變,沒有遮蔽,要帶足保暖、防風防雨衣物和備用衣物。
夏季防蚊蟲——有山友夏季在山谷低海拔森林中被蚊蟲叮咬,又癢又腫,所以山友們要注意衣物遮蔽,或帶驅蟲噴劑。可靠隊伍——梅裡北坡徒步一些路段沒有路跡,且天氣狀況複雜,不要獨行,一定要跟隨可靠隊伍或嚮導。
鳴謝——感謝「登徒子戶外」俱樂部提供路線詳情、照片,以及校對。如想了解更多徒步信息,可聯繫微信:AE86(微信號:moutanshi)諮詢。關於來日貢卡,這個名稱唯一的考證來源是中村保的《喜馬拉雅以東地圖冊》,但和奶日頂卡音譯特別相似,它也很可能是扎堆吾學;
關於芒框臘卡,查閱了很多登山資料及關於梅裡雪山的詮釋圖,都標明6400米,但從等高線地圖及探路實際觀測,並未發現奶日頂卡與粗格臘卡之間有海拔6400米的雪山,只有一座兩個頂峰分別為6030、6040米的山峰,因此,私定芒框臘卡6040米。(來源:登徒子戶外)
專輯:如何與動物相處?(近期人熊衝突加劇。五月四川和青海發生了兩起熊吃人事件:在青海,一頭棕熊潛入村民帳篷,叼走一位牧民並咬死。在四川,兩頭黑熊先後攻擊並殺死了3名村民。山友作為行走時常行走荒野的人群,學會與熊相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