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豐寧滿人絕大多數都是上三旗
主要原因是
大豐寧北連蒙古,東北接木蘭圍場,東南接熱河行宮,南通古北口御道西與張家口、獨石口相鄰。
清朝初期就將豐寧設立為內務府直轄領地,在此安置上三旗兵丁,旗軍官兵、宗人府的領催(官名)、莊頭以及兵丁家屬。
三間房村的張、白、蔣等姓氏的滿人,絕大多數為清順治年間由北京至此定居的滿洲鑲黃旗族人,他們初到此地時均屬於「亦兵亦農」,後來成為本地老戶。據調查,張姓滿族人從世祖格爾瑪(張清太)到此定居,至今已經十六輩了。
眾所周知,滿族人民是馬背上的民族,大豐寧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和草場,壩下有大片林木、荒地,適於採伐和農耕,壩上高原水草豐茂,視為天然牧場。
為了供應京師糧米、木材、野味及軍用馬駝,清帝和內務府直接派官員、兵丁持「路引」圈佔土地、山場、草場為「官地」,為其墾種、伐木、獵捕野昧和開設御馬場和軍馬場。由撥什庫和旗官,直接納貢皇室。
四間房蘇姓、石人溝木營、官木山的李姓、徐姓、範姓和南辛營滿堂湯牛溝門劉姓都是鑲黃旗的旗下戶,他們專門給內務府交楊木槽(餵馬槽)、楊木桿(支軍帳用),「伐元木」 (建築宮殿用),交「野雞」,「蕨菜」(宮庭譜食用)和皇帝祭祀用(祭牲品)等。
內務府還專門發給蘇姓伐木、運木專用的打有印記的鐵製「號錘」。海留圖(大灘)、駱駝場、楊木柵子、官場溝門等地是養御馬和軍馬的地方。
清朝初年,豐寧為清政府直轄領地。民間保存的碑文、鍾銘、墓志銘,族譜,許多標鐫著「內務府」、「順天府」、「密雲縣」管轄的字樣。
三間房關帝廟乾隆二十六作鑄成的大鐘,銘文載順天府古北口外,潮河川三間房旗民人等成器一口。」清統治者為政治需要。將「巡狩習武」,「垂為家法」。
康熙初期,將今懷柔、灤平,豐寧、赤城的交界處設為圍場(俗稱西圍)。乾隆年間派陳姓提督經管,並在「西圍場」地帶設林營鎮、鄧家柵子鎮,設有把總,選派「上三旗」官兵駐紮護衛,這也是在豐寧增加「上三旗」人的一個因素。
清初一批京官和將士的親屬、包衣,在京師「禁旅雲屯」交置不下,就要化京畿安置。
定居在豐寧的參領,佐領以上的將領及四至二品官員的家卷不下幾十戶。屬『上三旗」旗人,在京做官,而將祖墳埋在豐寧的也不少。
有據可考的于成龍,是鑲黃旗人,在康熙時期曾任都察院左都御災,直禁巡撫、河道總督、鑲紅旗都統,諡號襄勤、封疆大史。
王同升是正黃旗人,雍正朝官至都尉司守備。
七十五,是滿洲正黃旗人,官至二品。
花連布,滿洲鑲黃旗人,賜漢姓傅,官至三品總提督。
花子,漢姓金,滿洲正黃旗人,見皇帝護衛。
朱國善滿洲正黃旗人,官至三品,掌儀司員外郎。
克僕圖,正白旗人,溢號他拉布勒哈番,兼拖阿拉哈番。
他們述職在京,在外,家在豐寧定後。在南辛營滿族鄉有漢軍鑲黃旗籍的郭振財,是宗室奴才出身,後代直到清末,每年蜡月還要去北京一趟,納貢或述說社會民痺。
鑲黃旗旗址,清初設在鑲黃旗(現窄嶺滿、回族鄉的鑲黃旗)。雍、乾後改設大閣,佔轄區約在灤河、潮河與湯河間,《欽定熱河志》記載: 東至鐵營梁、駱駝鞍鞍、官隊宮;西至大草坪、十八盤梁,南至天橋、東山神廟官梁;北至四岔口、森吉圖、天財梁、蘇家店,皆屬壤黃旗領地(防地)。」
鑲黃旗轄地,居住旗戶,主要有: 佟陳石潘,孟鮑威閻,張葉那蘇,柯何張蘭,趙錢劉李,周吳鄭王,郭徐杜楊,繆舒蔣韓等三十餘姓的鑲黃旗滿洲人及不另開戶的旗下人。因清代正旗之下的戶人及隨旗人,有的經正身旗戶允許,方可另開戶。有的則是依附於正身旗戶人口(人丁)之內,未另開戶。
所謂正身旗人,即;滿洲人。豐寧縣文保所保存有乾隆十六年五月禮部乾字造六千八百二十七號「鑲黃旗第七牛錄之印」,據調查,在豐寧除鑲黃旗第七字錄外,還有黑亞吐牛錄,滿洲二甲牛錄,粉特牛錄,永奎牛錄等。牛錄是最基層軍事、行政、訴訟、戶籍的長官,統轄一切。
正白旗。正白旗設在郭家屯。轄地東至安家營,西至大北梁,南至佟家柵子,北至蘇家店。有白姓,趙姓等白旗人。
正黃旗。在豐寧縣沒有設置四旗廳以前,就有許多正黃旗戶,雜居在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之中。
如:上黃旗、吳營、姜營、楊營、石人溝、王營、就居住有王、金、吳、英、富、海、桂等姓正黃旗大戶。
如吳營、楊營、姜營滿族村吳姓屬滿洲正黃旗,七古六家牛錄五紮拉、七十五(檔子名)的後代,其四世祥泰,是內務府佐領下扎拉。
馬家窩鋪朱姓,是滿洲正黃旗後代,先人在康熙年間曾任內務府都尉司四品掌儀司員外郎,正四品,加一級。
王營金姓,是滿洲正黃旗人,高祖花子,是皇帝的護軍,其二、三、四代,皆是內務府參領、看圓明圓、阿欹地、公主靈的護軍將領。另在黃旗、樂國、盤道溝、北灣子、外溝門等地王姓同族,他們也屬滿洲正黃旗。王一義是莊頭大院(現在樂國大院村)的莊頭,其孫王同升是雍正年間江南建陽守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