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國家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多人遷往城鎮定居,許多農村小型村莊不死,只會慢慢凋零。記錄村莊的前世與今生,匯入到歷史長河之中,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添一份璀璨。
塘田村,屬桂林市臨桂區中庸鎮管轄,位於三聯村委之西南。東與王家山村相鄰,南與五通鎮江門村接壤,西依大山,與五通鎮蓬萊村交界,北通大嶺村。此地處丘陵,山明水秀,風景旖旎。古時立宅於分水界山上,因村前有一大池塘,碧水長流,清波蕩漾,目之所及皆是水田,故名塘田。為耕種方便,整村向前移居山腳之下,分兩寨,相距幾百步之遙。下寨居於嶺兒頭,上寨居於分水界旱地。下寨後因緊靠大山,山高林密,常有猛獸襲村,村民不堪襲擾。又常遇山洪爆發,泥石襲村,村民苦不堪言,遂於清末將宅子向東移約1裡地,但仍沿用其名。
該村坐西朝東,村民皆為白姓,均系一脈,因歷史原因一部分登記為壯族,一部分登記為回族,均信奉伊斯蘭教,系中庸鎮唯一的純少數民族村。祖先伯篤魯丁於元朝為官。相傳,先祖白鼎華、白鼎萬兄弟(又名白廷華白廷萬)於清康熙年間從廣西河池南丹遷徙於此。下寨出白鼎萬一脈。祖輩相傳,白鼎萬經營有方,有良田山場逾千畝,鄰村龍景、北固等諸多村落均是他的佃戶或傭人。該寨房子林立,高大雄偉,村民出入以轎、馬代步,煞是威風。舊時村前曾有一對下馬石,是系馬落轎之處,可惜的是在「批林批孔」時期毀壞。據說,村中人後來無意中刻薄了一風水先生,被風水先生設局陷害,即從村後挖一深渠引水灌注村前魚塘。未想,此舉系挖斷龍脈破壞風水,地形如活生生的鳳凰被砍斷了脖子。鼎萬家道自此日落西山,人丁也蕭條起來,後來舉家搬至靈川定居。
上寨即今塘田村,孕育白鼎華一脈。村民世代敦伊斯蘭教義且崇耕尚讀,民風淳樸,相處和睦,秉承仁義禮智信之古人遺風。民國期間,先賢多人共赴國難參與抗戰。他們的英名分別是:白瑞珠、白瑞珖、白瑞春。白日高,才思敏捷,精通舊學,名聞鄉裡,開辦私塾,恩澤教化桑梓。解放後,後輩謹遵真主和先賢教誨,愛國愛教,克勤克儉;改革開放後,沐浴黨的時代新風,在政府的扶持下種梨種桑搞多種經營,村民生活日益改善。在相關單位和桂林伊斯蘭協會的幫助下,加上村民自籌資金,修路架橋建新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2010年12月建成了通村水泥路;2013年11月建好了自來水;百分之七十的家庭建好了新樓房。塘田村已有300多年歷史,歷經滄桑,繁衍了12代人,現有28戶,總人口106人,其中在外工作9人,本科學歷10餘人。
塘田村風景優美,一條婉然的小溪自西向東環繞大半個村莊,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千百年來澆灌著這片神奇富饒的土地,孕育出這裡勤勞善良的人們。
塘田,歷經風雨,滄海桑田。徜徉其間,總給族人以無限遐想和諸多特殊感受。溯源正本,緬懷先古,紀念歷史,不忘來處,方知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