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神遊天」,「致君堯舜上」:李白與杜甫的音樂思想有何差別

2020-12-12 騰訊網

李白和杜甫是文人雅士燦若星河的唐朝文壇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新星",千年來有關兩個人的研究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兩個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都是人們經常提到的。然而有關兩個人的音樂思想,卻很少有人提及。

作為盛唐時期的兩個大才子,他們的音樂思想必然和詩文有著同樣的價值,是一個沒有被發現的"文化寶藏"。因為所處時代的細微不同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他們的音樂思想也有著諸多的差異。

一、李白和杜甫音樂思想產生的土壤

社會穩定

中國在唐朝時期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之治",一直都是海晏河清、萬國來朝的輝煌盛世。

唐玄宗繼位初期對內注重發展民生,不僅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而且還建設了大量的商業區,推動了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商賈往來不絕,經濟繁榮昌盛。此外,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國家的文化交流也日漸加強,所以唐代的文化也在不斷地循環更新,塑造了一種寬厚的文化氛圍。

李白和杜甫都出生於開元盛世之時,雖然杜甫比李白小了十幾歲,但他們也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兩個人年輕的時候都喜歡遊歷天下,對於各種民間藝術也頗有研究,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多樣的民間藝術影響著李白和杜甫的音樂思想。

全民崇尚歌舞音樂

唐代文化發達,從異域傳入的音樂舞蹈激發了唐人的藝術細胞,所以唐人多少都是擅長一些音樂舞蹈的,這也讓唐代的音樂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唐玄宗就是音樂舞蹈的忠實愛好者,他酷愛音樂歌舞,並且精通音律,創立了"梨園",甚至親自指導宮人跳舞,還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皇帝都如此鍾情於歌舞音樂,更不要說是像李白和杜甫這樣的文藝青年了。從李白和杜甫流傳下來的詩作來看,其中就有一部分包含了對音樂的喜愛,比如李白的"我有吳趨曲,無人知此音"和杜甫的"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雖然表達的意思不同,但都是對音樂的一種態度。

二、李白的音樂思想

李白的仙風道骨:音樂思想的基礎

李白終其一生追求的是自由,而且他喜歡修仙論道,以老莊為人生偶像,所有的行為舉止都透露著一股"仙氣飄飄",為人也是特立獨行,恨不能像神仙一樣"上九天攬月",所以人們稱他為"詩仙",也與這些有很大關係。

杜甫曾經是李白的"小迷弟",他知道李白喜歡修仙,甚至為他放棄了家庭,跟著李白一起上山"採仙草、找仙人"。因為李白的性格和他對老莊哲學的信仰,決定了李白音樂思想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追求的是自由和奔放。

李白的很多詩都有道家思想的影子,比如他在詩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騰雲駕霧的仙人,想要看遍四海八荒,他晚年對自己一生的求仙問道進行總結:"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處處都體現著李白的道家思想精神。

李白對音樂作用的看法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希望過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在音樂思想方面也是如此,李白非常重視音樂的娛樂功能。

"子夜吳歌動君心",寫的是李白對吳歌的喜愛,也是他沉醉於吳歌的一種狀態。李白在失落時有"彈弦寫恨意不盡"、高興時有"起舞落日爭光輝"、行樂時有"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無論是什麼樣的心情,他都能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而音樂在他的喜怒哀樂中所體現的價值,就是音樂的娛樂作用。

因為信奉道家思想,所以李白也很重視音樂的修身養性功能,道教教徒經常用"嘯"來修道,這是一種獨特的樂器,吹出來的聲音獨特,可以讓人感覺到身體和心靈的同時滿足,具有修身養性的作用,一直廣受道教人士的喜愛。李白的詩中也經常提到"嘯",比如"撫劍夜吟嘯"、"天門一日嘯"。

李白的音樂審美

李白一生都活得非常隨性,所以他對音樂的審美也是追求自由的,從李白的很多詩作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灑脫豪邁,比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都毫不掩飾他的情感,塑造了一種自由奔放的詩歌特點。

在音樂審美方面,李白也會選擇比較富有感情色彩和張揚活力的樂府形式進行創作,還有情感熱烈奔放的西域音樂,也是李白創作時最喜愛的音樂。

三、杜甫的音樂思想

杜甫音樂思想的根基:儒

杜甫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上杜預是三國時期文武雙全的大官,在唐高宗的時候,以儒家先聖的身份和孔子共列廟堂,所以杜家是一個儒學大家,這也決定了杜甫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正統教育。杜甫一生都信奉儒學,嚮往"堯舜之君"和上古時期淳樸的民風民俗,杜甫的音樂思想中處處都體現著儒家思想。

杜甫對音樂功能的看法

杜甫是一個儒生,這也決定了他對於音樂功能的看法是與家國天下有關聯的,而並非李白的那種隨性灑脫。杜甫認為音樂與政治息息相關,音樂是反映政治得失的一面鏡子,所以他在唐玄宗朝做官的時候,就寫了很多有關政治方面的詩歌禮樂,都與祭祀、民生、道德有關。

杜甫曾經寫過《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三首禮賦,以禮樂的形式讚頌了唐玄宗在祭祀太清宮、太廟、南郊的盛大典禮,其中很多處都把樂舞和政治聯繫在一起,具有濃厚的禮教色彩。

杜甫在《蠶谷行》中描寫了他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希望男人安心耕種,女人在家織布,唱著和諧的歌曲,營造一派"男耕女織"的和平盛世。杜甫認為"政通人和"、"治世之音安以樂",音樂可以用來引導美好的生活,打造清明的盛世,是實現百姓幸福生活和國家安定的重要工具。

杜甫還認為音樂可以修身養性,因為儒家先聖孔子教弟子"六藝",其中的第一條就是重視禮樂,以禮樂之道來修身養性,做謙謙君子。杜甫一生都貫徹了對這種音樂功能的認可,無論身在何處,都正襟危坐且衣冠整齊,將禮樂思想嚴格貫徹到底。

杜甫早年處於開元盛世之中,經常與友人們結伴同遊,出席各種娛樂場所,欣賞歌舞音樂,他在蜀地時寫道:"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在《城西陂泛舟》中寫道:"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這些與音樂融合的詩歌都反映了杜甫年輕時的快樂,對於社會安定、海晏河清的認同。但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無論怎麼享受歌舞,都能夠保持克制,並且要求朋友也不能過分沉迷於歌舞之中,由此可見杜甫的音樂修養是很高的。

杜甫的音樂審美

杜甫的音樂審美是比較哀傷的,這與唐朝宮廷的樂曲風格有關。唐朝的宮廷音樂為清商樂,這種樂曲最早起源於楚國,曲風哀婉纏綿,絲竹歌聲會讓人潸然淚下,是楚國大詩人屈原最喜歡的一種音樂之一,因為後來的漢高祖劉邦是楚國人,所以對這種音樂鍾愛有加,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清商樂成為了宮廷音樂的主體。杜甫本來就是一介文人,有著文人的多愁善感,長年受到清商樂哀婉曲風的影響,杜甫的音樂審美自然也就變得悲傷。

杜甫的後半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唐玄宗晚年寵信奸臣安祿山、楊國忠,就連國家宰相李林甫都是口蜜腹劍的小人,以至於朝政混亂,爆發了長達數年的"安史之亂"。杜甫飽受戰亂之苦,在戰爭中看到了很多恃強凌弱的現象,後來更是親眼目睹了幼子的慘死,這更加重了他"悲"的音樂審美,只要看到有悲情的人存在,杜甫音樂思想中的"悲"也就會被激發出來。

四、李、杜二人音樂思想差異的根源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天地萬物合一的思想,李白認為自己就是天地之間的滄海一粟,其他人也是如此,基於這種"萬物平等"的思想,李白把天下眾生都看作是平等的。他的性格也是非常灑脫,喜歡不拘一格又淳樸自然的音樂,這就決定了他的音樂思想也是平等和灑脫的,所以吳歌西曲、民間俗樂、西域歌舞都是李白所鍾情的,在他眼裡不存在音樂等級的差別。

杜甫是飽讀詩書的儒生,他對於代表政治和民生的禮樂情有獨鍾,他希望音樂承載著"致君堯舜上"的盛世華章,認為這樣的音樂才是有意義的。但是儒家思想本來就有著崇尚高雅、貶低民俗的差別,這就導致了杜甫並不像李白那樣在音樂的審美和對音樂功能的認可上都做到一視同仁,所以杜甫的音樂思想實際上是欣賞高雅而摒棄民俗的,他並不注重於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始終保持著克制的態度,這雖然符合儒家思想對音樂的要求,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也削弱了音樂本身的價值。

結語:

縱觀李白和杜甫的音樂思想,其實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對立:道家思想追求音樂的自由感和平等性,要求人對音樂必須一視同仁,抒發自己全部的真情實感。儒家思想強調音樂的政治作用和教化作用,追求禮樂對社會民生創造的價值。雖然李白和杜甫代表的音樂思想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傳遞著音樂思想的精髓,讓我們看到了道家音樂的灑脫和儒家音樂的莊重,無所謂孰是孰非。

相關焦點

  •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評論詩人杜甫
    杜甫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他寄養在洛陽二姑家,二姑待他非常好,勝似親生兒子。青年時代,杜甫到全國各地遊玩。他遊完江南回洛陽考進士,落第,接著到河北和山東。在泰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結識了李白,並和李白再次來到山東。在齊州(山東濟南)大明湖歷下亭,杜甫作詩:「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杜甫到長安參加科舉,再次落第。
  • 4首霸氣的詩詞,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誰最大氣磅礴?
    ——《江上吟》這是一首七言古詩,李白作詩,最棒的就是古體詩,因為古體詩在創作上非常自由簡直跟李白狂放瀟灑的個性渾然一體,所以對於李白這樣的詩人,一定不能有束縛,比如七言律詩,因為有太多的限制,相比之下,李白在律詩上的成就,就要稍微遜色一些了。
  • 【謝注杜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9〕。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10〕。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11〕。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12〕。杜甫於天寶三載遊齊州(今山東濟南)時,因李邕族孫李之芳的關係曾在宴會上拜見李邕,有《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王翰:唐玄宗時著名詩人。卜鄰:擇鄰。李、王二人為杜甫前輩。詩言「求識面」、「願卜鄰」,無實據,為詩人誇張之詞。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白總想成功一番事業,心中的形象就是搏擊的大鵬。而杜甫四處漂泊,無家可歸,就像沙鷗那樣飄蕩。
  • 統編教材詩詞賞析 l 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 ——《春望》賞析
    此時的杜甫已是不惑之年,恨別更寫出了杜甫的愁苦失落。是對國家遭受動亂,民不聊生的哀婉。恨別是一種遺憾。長安給予杜甫的一直都是失望。杜甫一心所想「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李林甫的「野無遺賢」將杜甫雪藏;「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煊赫。集賢學士如牆堵,觀我落筆中書堂」片刻的顯耀卻被玄宗遺忘,恨別是抑鬱不得志的悲憤。
  • 比李白還年輕11歲的杜甫,為何老氣橫秋?
    想到李白,我們眼前就是那個白衣飄飄的「謫仙人」形象,想到杜甫,我們眼前就是那個躊躇滿志的憂患老人。明明比李白還年輕十一歲,為何杜甫卻老氣橫秋?且聽我細細道來。此時的杜甫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昂揚少年。天寶五年,杜甫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性踏上進京求取功名的路程,然而最終迎來的是李林甫荒謬的「野無遺賢」所造成的天寶六載京師「無一人及第者」的局面。加之父親的去世,杜甫的生活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 杜甫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李白,這首詩裡有答案
    我們讀唐詩,多數的時候是在讀李白和杜甫,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詩寫得既多又好。把杜甫的詩當作歷史來讀,心裡就少了很多浮躁。心情抑鬱時,讀讀李白的詩,又會感到豁然開朗。讀詩讀得多了久了,就會發現,杜甫1440首詩中有不少是寫給李白的,大約有14首。李白990首詩中,回應杜甫的詩也有4首吧。
  • 【文化•遊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沒有棋盤,妻子就用紙畫一張棋盤;沒有玩具,就敲打著針做一隻魚鉤。在簡陋的環境中,自己能找到樂趣,這就是生活。一場秋日刺骨的寒風,將杜甫本就不堅固的房子吹得更加破敗,屋頂上的茅草也被席捲而去,無法挽留。
  • 杜甫:都說李白老哥狂,老夫其實也很狂
    《唐國史補》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白在翰林院任職的時候,經常喝醉,有一天唐玄宗令他來寫歌詞,但是他已經醉得不省人事,於是唐玄宗讓侍從潑醒他。被水一潑,李白的酒意醒了一些,聽到唐玄宗讓他寫歌詞,於是他提筆一揮,頓時寫了三首千古留名的《清平調詞》,寫完之後,還讓權勢滔天的高力士脫靴。
  • 唐代最大的謊言,就是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
    不知從何時開始,李白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成了公開的秘密。 在現代人看來,李白和杜甫,是今人眼中最著名的兩大詩人,他們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可謂不相上下(可能還是李白傲嬌一點),加上他們生辰年月相差不遠,又那麼有名,有名的人和有名的人,當然是好朋友啦。可這種猜測,有真憑實據嗎?
  • 《墨魂》聯詩致君堯舜上的下一句是什麼 杜甫聯詩攻略
    杜甫聯詩攻略 題目:「致君堯舜上」的下一... 墨魂是一款以歷代詩人為題材的古風養成類型遊戲,遊戲採用遊戲養成的模式為大家帶來了古時詩人的節氣與性格,有趣的養成體驗。遊戲中聯詩的答案分別都是什麼呢?
  • 杜甫很忙?杜甫原來是情聖!
    蘇軾這樣評價杜甫說:「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杜甫希望能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在看到山海破碎之時,內心無比沉痛。如《哀江頭》,此詩寫玄宗、楊妃,詩中雖有所不滿,但更多是表現深切同情、悲憫: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以偏概全,反應太偏激嗎?
    任何時代,都無法完全做到沒有貧富差距,而歷史上,最能體現貧富之間對比的就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這句詩僅僅是對貧富之間的一個諷刺和對比嗎?也有人認為杜甫使以偏概全,對社會認識不夠深,是一種偏激的思想。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自幼聰慧,「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鞏義是其出生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書生渴望入仕,首都長安(今西安)是其理想地;在洛陽與李白「雙星」相遇,傳為美談;草堂對避亂的中年詩人來說,有如桃源,成都成為他平安幸福之都;「老病有孤舟」,此舟停泊的平江是其生命的終點站。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漂泊中寫下的千古名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細草,春天的小草,這裡是指從船上所能見到的江岸上的小草,不一定指春天。因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應該最早是在春夏之交離開成都。 危檣,指小船上高高的桅杆。船行到此,應該是夜晚了。又因為像他這樣全家坐船行走於長江的人,確實是不太多,故說是獨夜舟。這和漁船是有區別的。
  • 讀《旅夜書懷》,杜甫為什麼說自己是天地一沙鷗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細草,春天的小草,這裡是指從船上所能見到的江岸上的小草,不一定指春天。因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應該最早是在春夏之交離開成都。和首聯相比,這裡境界突然擴大,氣勢雄渾,是寫夜晚江天景色的絕妙佳句,這句和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起,歷來被後人評析和傳誦。針對這種開闊地帶的描寫,有人說此詩應該是寫於768年或更晚的770年,杜甫離開夔州到達湖北江陵的江漢平原一帶,或者是到達湖南的平野。這種句子和忠州的峽谷地貌是不合的。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之句,表達了杜甫怎樣的情感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辭去節度參謀職務,回成都草堂。同年四月,杜甫在成都的靠山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杜甫不得不在五月拖家帶口離開成都,乘舟沿江東下。六月份,杜甫來到忠州(今四川忠縣),在長江邊有感而發,留下詩句。
  • 為何喜歡杜甫和李商隱的比李白多?杜甫的詩更積極,李商隱就算了
    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精神寄託杜甫是讀書人,出自傳統的耕讀人家,是普羅大眾的代表。他看到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所想的也代表著普羅大眾。他的作品是為普通人發聲,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讀書人的代表。是萬眾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聖人,有關聖人,所以杜甫是詩聖。
  • 「詩中聖哲」杜甫: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卻沒有被稱為「老李」?得到票數最高的回答是這樣說的:因為李白從未老去,而杜甫未曾年輕!杜甫似乎從一開始在我們的印象中,就該是滄桑滿目,臉上滿布憂國憂民的愁緒。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追憶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李白與杜甫的友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他們雖然見面次數寥寥,相聚的時間也不足一年,但時間的長短並不能決定友誼的深淺。在他們分別後的十多年裡,兩人都曾將對彼此的思念化作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