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人員揭示人大腸癌浸潤γδT17細胞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新機制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腫瘤研究所黃建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嚴俊教授合作,發現了人大腸癌固有γδT17細胞具有重要免疫抑制作用,並揭示了以γδT17細胞為核心的InfDC/γδT17/PMN-MDSC免疫調控軸及其功用。該項研究於近日以封面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免疫》(IMMUNITY)雜誌上。

    大腸癌是全球性高發的常見惡性腫瘤,近30年來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我國每年正以每年4.2%左右速度在增長。每年新增大腸癌患者約40萬,死亡率約為7.35/10萬,已成為我國第四大惡性腫瘤。儘管大腸癌的預警篩查與早期診斷水平提高,外科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改善了療效,但總體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如何尋求有效的防治大腸癌的新方法成為腫瘤研究的難點。近年來,隨著腫瘤免疫學的發展,生物免疫治療的地位日益突出,解除免疫抑制策略已逐漸成為腫瘤治療的新選擇和新熱點。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黃建課題組通過對百餘例大腸癌病例組織原代細胞分離培養和多色流式細胞檢測等系列技術手段,歷經4年的研究發現組織中IL-17明顯升高且主要來源於腫瘤浸潤γδT17細胞,而不是動物模型研究提出的Th17細胞,澄清了人大腸癌IL-17的來源問題。

    進一步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及產物侵入腫瘤組織可激活炎症性樹突細胞(Inf DC)而非炎性巨噬細胞分泌IL-23,促使γδT17細胞極化並異常增高。活化的γδT17細胞除分泌IL-17外,還分泌其他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如IL-8,TNF-α和GM-CSF等,共同趨化免疫抑制細胞PMN-MDSC在腫瘤組織的聚集,促進其增殖和存活,形成了免疫抑制的微環境,導致免疫抑制和腫瘤進展,並提出了以γδT17細胞為核心的InfDC/γδT17/ PMN-MDSC免疫抑制調控軸的作用機制。

    此外,課題組結合了大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徵分析γδT17細胞變化的臨床意義,發現浸潤γδT17細胞與患者臨床不良預後相關指標如TNM分期、腫瘤大小、淋巴及血管侵犯等呈正相關,這些研究結果提示,組織γδT17細胞數量越多,比例越高,則腫瘤惡性程度越高,臨床預後可能越差。

    該項研究不僅填補了γδT17細胞在人腫瘤研究的空白,同時也為靶向γδT17細胞治療以及預後預測大腸癌提供了新靶標和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浙江省科技廳、省自然科學基金、省衛計委(中醫管理局)重點學科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12:43 白細胞介素(IL)-33通過激活調節性T細胞(Treg)來抑制肺部固有的
  • Nature:調節脂肪交感神經和產熱的免疫新機制
    在這個過程中,轉錄因子Prdm16、內質網膜蛋白CLSTN3β和神經營養因子S100B參與其中,這意味著熱源性脂肪組織對於研究外周靶細胞和交感神經系統交流方面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模型。之前的研究表明,先天免疫細胞,如抗炎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II型先天淋巴細胞(ILC2s)可以調節脂肪產熱【4】。但獲得性免疫細胞在其中的作用還沒有完全闡明。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一些共受體(2B4、NKp80、NTB-A和CD59)也被表達,它們只有與其他激活性受體結合才能發揮作用。CD16(或FcγRIII)也是一種激活性受體,主要由CD56dim NK細胞亞群表達,對IgG包被靶細胞的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ADCC)至關重要。腫瘤通過建立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來逃避免疫系統。涉及NK細胞的免疫逃避包括幾個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研究揭示CD47調控細胞吞噬的機制
    研究揭示CD47調控細胞吞噬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0 14:46:3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onald D.
  • 研究揭示SARS-CoV-2感染中TNF-α和IFN-γ的協同作用
    研究揭示SARS-CoV-2感染中TNF-α和IFN-γ的協同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47:1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Thirumala-Devi Kanneganti團隊發現,在SARS-CoV
  • PLoS Pathog:科學家揭示不變的自然殺傷T細胞抑制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Credit: Alissa Rothchild, CC-BY)2014年1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中不變的自然殺傷T細胞幫助機體抵禦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分子機制
  • 新研究發現GLS1介導穀氨醯胺代謝在銀屑病發病進程中的調控作用
    免疫失衡是銀屑病的病理特徵之一,其中,白細胞介素(IL)-23/T-helper (Th)17/γδ T17軸和Th17相關細胞因子在銀屑病的發生和發病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1】。近期代謝組學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相比,銀屑病患者體內多種代謝途徑發生異常,如糖代謝、胺基酸代謝、脂代謝等【2】。
  • 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免疫學機制
    這十六個基因有明顯的遺傳異質性(genetic heterogeneity)和等位基因異質性(allelic heterogeneity),但是都屬於同一個免疫通路:白介素12/23-γ幹擾素 (IL-12/23-IFN-γ)的免疫通路【6,7】。但是他們只解釋了大約50%的MSMD病人,還有50%MSMD病人的發病機制(尤其他們的遺傳學的因素)尚不明確。
  • 交感神經調控眼表炎症反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教授李志傑團隊,以眼表過敏和角膜創傷模型,揭示了交感神經如何通過表達於炎症細胞表面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從而調節眼表炎症反應過程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間質蛋白是皰疹病毒特有的一類結構蛋白,除了在病毒複製晚期的組裝釋放階段發揮功能,在病毒從頭感染的早期還參與調節細胞的信號通路,特別是免疫逃逸過程。
  • γδT細胞和脂肪細胞調控脂肪神經支配和產熱
    γδT細胞和脂肪細胞調控脂肪神經支配和產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0:29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Bruce M.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丨透過現象看本質,黑色素瘤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然而,腫瘤的適應性可以利用正、負免疫信號因子的微妙平衡,激活免疫抑制細胞途徑而逃脫宿主免疫。同樣的IFN-γ信號過程最終會誘導反饋抑制,從而損害抗腫瘤免疫。作為這個反饋迴路的一部分,IFN-γ信號通過直接上調腫瘤、免疫浸潤和基質細胞中的配體PD-L1和PD-L2來激活PD-1信號軸,這些配體與腫瘤浸潤性T細胞上的PD-1相互作用從而下調細胞毒性反應【1,2】。
  • 科學家揭示黑色素瘤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科學家揭示黑色素瘤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02:55 荷蘭癌症研究所Reuven Agami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Yardena Samuels團隊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
  • 【學術前沿】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
    後來,T-bet被發現也在先天免疫系統 (innate immunity)和先天樣淋巴細胞(innate-like adaptive lymphocytes)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局限於T-bet基因敲除小鼠模型。T-bet在人體的作用,大多是來自基於小鼠實驗模型的數據的推斷,卻沒有被在人體被直接研究過。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在這些治療方案中,都以T細胞免疫為核心。雖然細胞毒性T細胞的腫瘤殺傷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異性,然而極優而劣。因為細胞毒性T細胞的特異性,來源於被殺傷細胞的MHC-I型抗原遞呈。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腫瘤的免疫環境與病毒感染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成功的抗腫瘤免疫就如同抗病毒免疫,是不同的免疫細胞之間精心策劃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結果,依賴於細胞毒性CD8+T細胞(CTLs)的激活。然而在腫瘤患者中,炎症反應持續存在,免疫病理調節機制用於限制炎症反應,但卻同時抑制了CTL的功能,導致機體慢性炎症與免疫抑制共存的狀態。
  • 同時激活T細胞和NK細胞,這個免疫靶點有望引領免疫治療下一個十年
    ▲ 非小細胞肺癌的PBMC和TIL中T細胞的TIGIT表達水平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腫瘤浸潤CD8+ T細胞中,僅耗竭性T細胞的TIGIT表達量明顯升高,且和PD-1的表達量變化同步。這就意味著TIGIT與PD-1/PD-L1通路對腫瘤浸潤CD8+ T細胞有協同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