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的一篇文章:職場人不懂外包思維,多努力都是無用功,工作只能自己幹到死,分享到,「外包思維」對於職場人提升自我工作效率的方法。
後來有網友反饋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很值得思考,與大家分享一下。問題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部分低質量工作外包出去,提高自己的效率;那麼公司是否也可以將我們的工作外包出去,以提高效率?
我想對這位網友說,你想的沒錯,很多企業也正這麼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提出了一個「交易成本理論」,意思是說,我們在交易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成本,都屬於交易成本的範疇。
比如你生產所需要的設備,人力資源等都是交易成本的範圍之內。
企業要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就只能讓自己從不擅長的業務中抽離,處理自己擅長的業務。
比如蘋果,沒有自己的工廠和生產線,全部資源投入研發和市場營銷,生產全部找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代加工。
職場也一樣,隨著工作流程越來越碎片化,職場人工作可替換概率也隨之變高。
換言之,你的工作比以前更容易外包出去。
因此,對於職場人來說,我們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在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時,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工作外包之後的時間不要用來打遊戲,而是把以前花在這部分工作上的時間騰出來,將時間用在附加值更高的業務上。
那什麼是更高附加值的工作?在這裡為你總結幾個方向:
從人際關係出發,往管理方向走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並沒有錯,當我們所擁有的崗位知識夠豐盛,我們就應該想著更進一步,從執行層面,上升到管理層面。
如果說執行是個人層面,那麼管理更多的是系統層面,我們需要思考系統性的效率的問題。
比如領導讓你帶領幾個人做一份高質量的PPT,如果你一個人幹,你可能會把工作分成幾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去完成,可能需要幾天完成。
但如果幾個人一起幹,你就需要考慮如何分配好任務,讓團隊在一天內完成任務。
這不是輕鬆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思維不同,作為管理者需要在充分了解成員能力之後,安排恰當的事情。
這需要項目管理者,除了有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外,還需要有溝通,管理,規劃,處理人際關係等能力。
比如說溝通,如果說只有你最了解領導的需求,只有你最清楚同事的特點和秉性,只有你最熟悉下屬單位的情況。
當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領導一提出什麼你都能心領神會,並且指揮團隊完美完成,你在公司的價值,是不是就更高?
從分析出發,往顧問方向走
除了管理方向,當我們對自己崗位有充分熟悉之後,也可以往分析方向去發展。
在一個企業中,市場部需要做市場分析,人事部需要做崗位分析。
如果把企業比喻成一個人,分析就是對自己和所處環境了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競爭中,分析是非常關鍵的步驟。
只有了解自己有多少資源,有什麼問題,競爭對手有什麼優勢和劣勢,才能更好的贏得競爭。
以我來舉例,在前公司是做銷售主管的,雖然經歷的調崗,但對於業務熟悉,以及換崗後對公司的全盤了解,使我在營銷分析上有更獨特的見介。
以至於很多前銷售同事都會過來問我建議,我也很樂意幫他們做分析,這樣子我的價值就放大了。
到現在我不在那家公司工作,但因為我對行業和市場的熟悉程度,他們還經常向我諮詢,這時候,我相當於這家公司的外部顧問。
你會發現,很多諮詢師,往往都是善於分析本行業情況,從而成為企業的顧問。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不斷研究自己的崗位,研究單位的業務,研究行業的形勢和大政方針,做好一個「土專家」。
深耕自己的特長,往專家方向走
當然,只有自己對自己最了解,自己最擅長什麼,自己的性格最適合什麼業務,一旦有定位,就把自己的特長強化到極致。
比如做PPT,我擅長做內容,那利用外包工作後所留下的空餘時間,將多琢磨怎麼樣把自己磨練成「筆桿子」。
如果你擅長做設計,那就多想想怎麼講PPT設計更美觀,更突顯主題。
總之,當我們將自己的能力磨練到極致,我們往往就成為崗位上不可或缺的人。
還是那句話,外包工作,是幫助大家從過多的、難以承受的、難有長進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出來,更多的關注自己的核心價值,成為「不可替代的人」。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我是@木辛君,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轉發關注,每天為你分享更多落地內容。
職場人不懂外包思維,多努力都是無用功,工作只能自己幹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