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龜雖壽
東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標紅色的為入聲字)
二、賞析
這是一首四言詩。四言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之一,是中國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歌體裁。它盛行於四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多以四言為主。
東漢時期,隨著五言詩的興起,四言詩逐漸被取代。在這之後,傳世的四言詩就不多了,其中的佳作更少。
這首《龜雖壽》是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中其中的一篇,是我國遺留下的四言詩中比較經典的詩作,堪稱繼《詩經》之後可以稱得上正體的篇章。
《步出夏門行》是曹操北徵烏桓凱旋時所作的組詩,一共四首,包括《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首詩全是用樂府舊題所作。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袁紹的殘餘兵力在烏桓對曹操造成一定的威脅,曹操一旦揮師南下的話,烏桓將成為他後方的禍患,所以此次出兵攻打烏桓並將之剿滅,對於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而言,有著重大的意義,這一年曹操已經53歲,在古代這已經是「知天命」的年齡。
但是在《觀滄海》和《龜雖壽》中,曹操表現出想要一統天下、老當益壯的雄心壯志。
在此文《龜雖壽》中,詩人將自己比作一匹千裡馬,雖然已經上了一定的年紀,但是依然有馳騁千裡的志向。
其中「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四句詩歌已經成為千古名句,這四句語言鏗鏘,表達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表達了一種積極進取、永不放棄的決心。
這首詩歌表現出來的剛健爽朗的文風被後世成為「建安風骨」,與當時文壇上過分講究華麗辭藻的文壇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是一位在詩壇上也有重大貢獻的人物。
三、吟誦
龜雖壽
東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標紅色的為入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