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花邊:上百道工藝瀕臨失傳

2021-01-11 中國山東網

崔秀雲在編織花邊

  一個圓形的大布墩兒,上面用20條特質棉線綴著20根小棒槌,小棒槌的另一頭則綴著琉璃珠子。崔秀雲巧手翻飛,噼裡啪啦飛快地將12根小棒槌交叉穿梭,眼花繚亂間,她已經將大頭針別在剛剛完成的結界上了。

  「這就是臨淄花邊的基本編織方法。以前臨淄婦女幾乎人人都會,現在怕是過上幾年就要失傳了。」作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淄花邊傳承人之一的崔秀雲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

  上百道工藝織成臨淄花邊

  臨淄花邊是臨淄漢族傳統手工藝技藝,歷史悠久,工藝精巧,早在西漢年間,就誕生了梭子長條小花邊,並世代沿襲。1887年,有外國人發現臨淄梭子長條花邊與義大利的棒槌花邊相似,就將義大利的棒棰長條花邊帶進了臨淄地區。心靈手巧的臨淄人,將傳統的工藝與西方的編織技術進行了結合,形成了「殆已為特產物之一矣」的臨淄花邊。1959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裝修,其中一部分就用的是臨淄花邊。

  「我從小就很喜歡臨淄花邊,織的時候就非常用心,生怕織不好。」今年53歲的崔秀雲自小受母親薰陶便與臨淄花邊結下了不解之緣。她7歲開始在耳濡目染下跟著母親學習編織花邊,8歲時就已經能獨立地編織簡單的圖樣了。「母親會,姥姥也會,那時候基本上都是母教女、嫂傳妹的傳播方式,女人、女孩子基本上人人都會。」崔秀雲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經濟條件差,編織花邊是臨淄人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臨淄縣誌·實業志》中記載,20世紀初期,臨淄「家家工藝、戶戶發網、恃此餬口者不下萬人」。

  記者了解到,臨淄花邊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手工藝,編織方法從簡單到複雜,就有上百種,密龍、紡結、介花、稀布、辮子……從開始設計圖紙,到刺版刷樣,到編織縫連,到鑲嵌刻餘,再到漂洗熨燙整理,如果要織成一件3米長的成品,需要十幾個編織工忙活上半年。

  年輕人不願學 臨淄花邊瀕臨失傳

  然而,如同大多數國內珍貴的民間手工藝一樣,面對現代化的科技、高效率的機械、速食主義的社會心態,臨淄花邊也面臨著幾將失傳的尷尬境地。

  「現在的年輕女孩願意出去打工,在家裡做手工一是太複雜,再就是收入低。所以年輕人學的就少了。」崔秀雲說起來不無可惜,連她自己的女兒不願意留下來學編織花邊她都奈何不了,她對臨淄花邊的前景非常擔憂,「年輕人出去打工一天起碼能掙50-70元,花邊新手一天也就不到10元,即使是熟練工一天也掙不到20元。現在還沒放棄的這些人,都已經50-80歲了。」

  2000年以來,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學習花邊,臨淄區文化局與崔秀雲所在的花邊工廠合作,每年辦一期免費的培訓班。起初,許是因為覺得新鮮,每年大概有30-40人前來報名學習。但好景不長,漸漸地感興趣的人又越來越少,今年只有十幾個人報名。

  「年輕人過來看看這些花邊,都覺得漂亮喜歡,可真學起來,太浮躁、坐不住。簡單的嫌太無聊,複雜的嫌太費心。」崔秀雲告訴記者,花邊是精細活,不撲上時間和心思是出不了徒的。而這兩樣,恰恰是速食時代的年輕人最缺乏的。

  外銷轉內銷 希望臨淄花邊禮品化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臨淄花邊因為工藝精湛,實用性和觀賞性俱佳,絕大部分產品遠銷到東南亞、歐洲、美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由於金融危機,近年來臨淄花邊的出口銷售越發的不景氣。

  「我們想把市場重心轉回來。但我們不知道怎麼打開國內市場。」崔秀雲困惑的是,臨淄花邊做慣了出口外銷,設計的花樣,都是按照國外訂單來的,拿回國內來不知道是否會受到歡迎。再則,國內加工市場工時費很低,工期又緊,她擔心臨淄花邊走回國內還是吃不開、走不長。

  「這麼好的一種東西,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術,如果失傳了非常可惜。怎麼才能把它放到社會上來,讓大家都重視起來,把它傳承下去,我心裡也是非常著急。」崔秀雲最後感慨。(記者 董理)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臨淄花邊
    臨淄花邊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梭子長條小花邊;棒棰長條花邊和青州府花邊大套。   梭子長條小花邊   臨淄的刺繡工藝由來已久。據1920年的《臨淄縣誌》記載:遠在周代之初,已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的記述。並謂:周族滅商後,封姜太公於齊地,建齊國,治臨淄。太公非常重視臨淄的編織業。
  • 不能消失的「棒槌花邊」
    基於對花邊的喜愛,畢業後李國英去了臨淄花邊廠工作,三十年間,她編織的花邊製品遠銷歐洲,也見證了花邊製品的繁華年代。光編織方法就有百十種臨淄花邊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年間,就誕生了梭子長條小花邊,並世代沿襲。1887年,有外國人發現臨淄梭子長條花邊與義大利的棒槌花邊相似,就將義大利的棒槌長條花邊帶進了臨淄,故臨淄花邊又叫「棒槌花邊」。
  • 曾遠銷海外,如今卻面臨失傳 「小棒槌」上碰出非遺!
    李國英巧手翻飛,噼裡啪啦飛快地將幾十根「小棒槌」交叉穿梭,眼花繚亂間,記者感受到了臨淄花邊的編織魅力。「這就是臨淄花邊的基本編織方法,以前臨淄婦女幾乎人人都會,現在怕是過上幾年就要失傳了。」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淄花邊傳承人之一的李國英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
  • 棒槌花邊:編織出來的美麗
    長條形花邊樣品  它曾是舶來品,卻一度在齊魯大地興盛繁衍;它本是手工藝品,卻充滿著音樂的美感。它是棒槌花邊,一種指尖上繞出來的非遺技藝。  如今,這種具有獨特美感的非遺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困境。誰來做棒槌花邊的傳承人?  小小花邊織出安逸之美  眼下,正是觀水鎮西半城村秋收農忙的季節,新收的花生、玉米帶著獨有的清香堆積在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給這個小小的村落平添一份忙碌之美。
  • 貴州七旬老人32年「復活」失傳黑沙陶技藝
    貴州清鎮雕刻師胡正德「尋根」貴州失傳已久的黑砂陶技藝,歷時32年創新研發出工藝精美的「犁倭黑砂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先後被列入貴陽市、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記者來到他的黑砂陶作坊,探訪其苦心專研黑砂陶技藝背後的故事。【現場聲】陶泥提煉作坊裡,胡正德正指導工人用機器提煉陶泥,他告訴記者,黑砂陶製作工序繁雜,陶泥提煉只是百餘道工序中的其一。
  • 在家烹製瀕臨失傳的老北京菜
    【今日看點】:相聲演員張大禮變身「到家名廚」,這位老北京人將現場傳授幾道瀕臨失傳的老北京菜,有炸羊尾、傳統鍋塌豆腐等,他還將手把手教您家常醬牛肉的做法。
  • 瀕臨失傳的中華瑰寶----鍉針技術
    瀕臨失傳的中華瑰寶----鍉針技術鍉針是古代九針之一,《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記載:「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按脈取其另邪出」《靈樞·官針第七》有云:「病在脈,氣少取之   井滎分俞儘管近年來有醫者將古代鍉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製成電鍉針,聲電鍉針等醫療工具,但鍉針技術瀕臨失傳,然而隨著當今民眾對養生和中醫診療的關注和認可,鍉針療法因其在醫學應用領域因其無損傷、無感染、不暈針、操作簡單、療效顯著等治療特點深受大眾認可。
  • 蔚縣青砂器——瀕臨失傳的手工藝
    蔚縣青砂器是用純手工的傳統製作工藝,其製作過程比較精細。首先工匠們將當地的矸子土拉回來碾碎,再用一個斜立式細篩子過一遍,而後與一種土砂配製後放到一個地窖裡,用放水浸泡七八個小時,次日早上五六點鐘和成泥。隨後,工匠們在浸泡好的撤矸子面裡一邊用腳踩一邊添配料,使原本比較軟的矸子泥變硬,然後拿到磚面上來回揉搓,使泥勁道,這樣捏出來的砂鍋才結實耐用。
  • 南京雲錦,寸錦寸金的皇家織錦,幾近失傳又重獲新生
    如果不是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持續關注、督促,南京雲錦很有可能就這樣失傳。雲錦的故事,也如風雨過後彩雲映日,充滿著艱辛,卻也迎來了好結局。1600多年來,雲錦是我們迄今為止唯一不能被機器加工取代的製造工藝,它富麗典雅,色彩濃鬱,質地堅實。雲錦產量極低,價值昂貴,因為其織造工藝非常複雜繁瑣,雲錦完全靠人的記憶來完成編織,兩個人一天工作8個小時,也就只能織出5釐米左右的雲錦。
  • 網布花邊和刺繡花邊的區別
    網布花邊和刺繡花邊的區別 2017-04-27 10:13:18 來源:全球紡織網 花邊是刺繡的一種,亦稱「抽紗」。
  • 網傳一瀕臨失傳拳法,或與泰拳同根同源,網友表現更理智
    至於這門拳術的源流和泰拳究竟有多少關係,恐怕也不得而知,但是練習者卻透露了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壯拳目前在國內的習練者總共只有10人,分別由兩位老師各自帶領5名弟子習練,而且兩位名師的習練特點各不相同,傳承下來的有昂拳和傅家拳兩個名稱,並且分別有「白衣」「黑衣」的稱號,這樣一來,這門拳法似瀕臨失傳又少為人知了,看樣子這門拳法真是寶貴。
  • 37代傳人隱居四川,懷揣絕技卻瀕臨失傳
    ▲楊開華老人近照然而楊開華老人也面臨著和當今時代一樣的社會困擾,年輕人不願意學習傳統技藝,許多先輩們的技藝面臨失傳的結局。先輩們赫赫有名的楊家槍,現在瀕臨失傳,在這種情況下,楊家後人興許可以考慮靈活應對,讓著珍貴的傳統技藝留存於世。結語楊家將這持之以恆的決心和崇高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一代代中國人學習。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擁有這種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才良好發展,成為世界真正的雄獅。
  • 花邊歲月 || 馬桂玲
    於是百度上搜得以下文字:青州府花邊,廣饒縣傳統民間手工藝品,清末由臨淄、益都等地傳入。主要原料為絲光線和亞麻布,產品主要銷往歐、美、日等地區和國家……我對花邊的感悟,完全不在於它出口創匯為某地經濟財政發展做出多少貢獻。只是把貯藏在心裡的那一份花邊情結,無數次的掏出來,在今天與過往的時光裡,慢慢地品味。從小範圍來講,每一個中年以上的廣饒西營人,對「花邊」這種民間工藝品,都不陌生。
  • 瀕臨失傳的宮廷菜100年後重現京城!竟藏在市中心50公裡外的大山深處?
    玫瑰是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從旁邊的妙峰山採來的一斤玫瑰二斤糖,低溫自然發酵就是這麼精細講究……在中國傳統宴席中「進門點心、迎客茶」可以說是約定俗成的規矩這裡的餑餑都是遵循王希富老先生的宮廷御膳工藝輕盈的翻毛酥皮背後都是手藝~玫瑰餅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本周六開始,臨淄這個地方有大動作
    項目南臨臨淄大道,西臨齊都路,處於東部新城的核心位置,產品涵蓋高端住宅、寫字樓、公寓、商業街等。宙合壹品以17年的建築經驗為依託,全面打造臨淄東部城區的高端品質社區,用壹品工藝為臨淄貢獻一座壹品之城,重現齊都千年繁華。
  • 濰坊工藝美術之青州府花邊大套
    青州府花邊大套是濰坊傳統的花邊抽紗工藝品, 有「抽紗之王」的美稱。它最初是由青州基督教堂英籍傳教士庫德牧師1900年自義大利引進的, 在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 青州府花邊技藝不斷發展和創新, 生產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
  • 【常熟文史】名優特產 • 常熟花邊
    常熟花邊,是一種以手捏雕繡為主要特色的傳統出口手工藝品。它原是歐洲的民間刺繡、編織日用工藝品,至滿清光緒末葉始傳入我國。其繡成品作為教堂內的「奉獻品」和神職人員回國時饋贈親友的禮品。花邊生產最初是這樣傳到常熟的:常熟滸浦有個叫季根仙的農村婦女, 1917年季根仙去上海探親,經妹夫介紹去聖母院向外國修女學習刺繡花邊工藝,學習3個月後便在上海領貨繡花。
  • 瀕臨失傳的會寧馴鷹技藝--放鷂子
    古老的放鷂子技藝瀕臨失傳。今天,我們只有以懷舊的情懷用文字記述著兒時的記憶。多少年後,我們只有在泛黃的紙片裡尋找關於鷂子的故事。
  • 瀕臨失傳的一門中醫古法 | 導引按蹻
    導引按蹻作為瀕臨失傳的一門中醫古法,接觸過導引按蹻的人都應該知道,導引按蹻有著入門簡單、操作方便、需求條件少等特點。不需要任何的外部醫療器具,省力且受益人群廣泛。1. 手法簡單:只取用手指的中指點按穴位,只需一兩個穴位,乃至最多三個穴位能對病施治,在找準了穴位的前提下,手法操作上注意輕、靜、向這三點。2.
  • 富足繁華的第一大都會——臨淄故都與世界足球起源(一)
    據《戰國策》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文中「蹋鞠」(後世稱「蹴鞠」)即指足球。當時臨淄城的蹴鞠是很普通的運動形式,將其放在世界足球運動史上,卻具有了開創性的意義。為什麼足球起源於臨淄城而非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