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旬老人32年「復活」失傳黑沙陶技藝

2020-12-27 和訊

【同期】貴州犁倭黑砂陶非遺傳承人 胡正德

跑遍了全省各地的角角落落,燒了上萬次,燒的碎片有我下面的廠房這麼大,我們所有的經濟和精力全都投入進去了,搞得精疲力盡的,但我們還是堅持把黑砂陶燒成功了……

【解說】經1300度高溫燒制,汽化分解掉有毒有害物質,成品精工輕薄、生態環保,既居家實用,亦可做工藝品收藏。貴州清鎮雕刻師胡正德「尋根」貴州失傳已久的黑砂陶技藝,歷時32年創新研發出工藝精美的「犁倭黑砂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先後被列入貴陽市、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記者來到他的黑砂陶作坊,探訪其苦心專研黑砂陶技藝背後的故事。

【現場聲】陶泥提煉

作坊裡,胡正德正指導工人用機器提煉陶泥,他告訴記者,黑砂陶製作工序繁雜,陶泥提煉只是百餘道工序中的其一。

【同期】貴州犁倭黑砂陶非遺傳承人 胡正德

大概有上百道工序,這個很難的,光是原材料要經過半年多的處理,風乾、翻曬、要精選,拿出來之後還要經過碾壓,人工捶打,經過揉,經過搓……這麼算下來就有上百道工序在裡面了。

【解說】胡正德介紹,黑砂陶屬高溫陶種,綠色環保,是古時貴州常見的居家器具,主要產於貴州織金、安順平壩等地。隨著時代發展,如今這門制陶技藝在貴州已經失傳,為找回這門老手藝,1988年,已在雕刻界享有盛名的胡正德來到安順建起燒窯,開始專研黑砂陶的製作。

【同期】貴州犁倭黑砂陶非遺傳承人 胡正德

這個東西是貴州原始的砂陶,這個砂陶它的歷史很悠久,它從遠古一直到現在,它在工藝上還是屬於碳化過程,它裡面還是碳質,粗糙笨重,但其實它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它裡面不含砷不含鉛之類的,它是真正的綠色陶。

【解說】胡正德的目標是研發出精品貴州黑砂陶,首先就得尋找到最合適最優質的陶泥,為此,他訪遍貴州各地,用取樣泥土進行試製,比對燒制後黑砂陶成品的外觀成色、堅固程度、砂粒細膩程度等,並記錄下每一種陶泥在燒制過程中的每一項技術指標。

【同期】貴州犁倭黑砂陶非遺傳承人 胡正德

裡面每一個數據,每一個化學分子,它裡面要經過光譜分析,化學元素分析,製作工藝必須要達到國家標準。這就是我們現在改良後的砂陶,你看裡面就有金屬體,亮晶晶的,這個就經過了我們精緻的配料;二是燒制工藝,它溫度提高了;第三就是從器型從工藝上全部進行了改進。

【解說】胡正德將制陶工藝進行改良創新,亦體現在把黑砂陶的「古樸氣質」與美學相結合,他巧妙運用了自己拿手的雕刻技藝。

【同期】貴州犁倭黑砂陶非遺傳承人 胡正德

我們做黑砂陶可以把我們雕刻技術和這個工藝融合在裡面,所以我們現在的黑砂陶在原來很粗獷的(風格)上,做得很精美。

【解說】幾十年間,胡正德花費巨資、歷經數萬次失敗,終於成功研製出一件件樣式精美、工藝獨特的黑砂陶產品,囊括餐具、炊具、酒具、茶具等居家「八大件」。真正讓胡正德感到欣慰的是,其如今作為貴州黑砂陶非遺傳承人,已陸續有學徒來跟他學藝。他希望未來,貴州黑沙陶也能在全國乃至世界「大放異彩」。

(記者 蒲文思 貴州貴陽報導)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中新網貴州清鎮8月8日電 題: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延續「土與火」的藝術作者 周燕玲坐在一把泛黃的木椅上,74歲的胡正德得心應手地玩著黑色的泥巴,離他5米遠的土窯裡,火舌在竄動,1250攝氏度的爐內正在燒制有龍形紋飾的黑砂陶鍋。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卻說一個字不認識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卻說一個字不認識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民警牽線搭橋,七旬老人與闊別50年戰友重逢
    民警牽線搭橋,七旬老人與闊別  中國警察網訊 近日,家住沙市區的七旬老人張永芳前往荊州開發區公安分局灘橋派出所,想找到50年未見的一名老戰友,再續戰友情。獲知老人心願後,民警通過警務平臺查詢系統,成功為老人找到了戰友。    「大雄,是你嗎?我是你的老戰友張永芳呀。」不到一個小時,張永芳在馬市集鎮見到了戰友沈大雄,兩位老人在見到彼此的瞬間,激動地相擁在一起。
  • 用米粒搭建亭臺樓閣,福州青年重拾失傳技藝
    經過六年多的摸索,金雞、茶壺、亭臺樓閣……在他手中,一件件惟妙惟肖、晶瑩潔白的作品相繼問世,讓人讚嘆不已。昨日上午,記者走進陳國銳的工作室,聽他說說與這項「絕活」之間的點點滴滴。如今,他已成為「高樓米線」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將這門「絕活」更好地傳承下去,他開辦培訓班,免費教授小學生「高樓米線」技藝。
  • 6000年的精妙手藝,繼承者僅剩一位花甲老人,古老技藝面臨失傳
    華夏文明,千年歷史,隻言片語定不能將其涵蓋,而筆者今天所介紹的,便是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鬱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的漢族傳統手藝制陶技藝——土陶文化。 陶業有6000年的悠久歷史,世世代代皆為民間藝人所繼承,而今天這位民間藝人,9歲起便開始苦練陶技,直到花甲之年仍守技藝,半月便陶出一件精品,如此精妙手藝,如今卻面臨失傳。
  • 七旬老人命殞街頭
    本報訊 記者徐明、李偉攝影報導:昨晚,南昌市解放東路李家巷路口,一輛麵包車將一名七旬老人撞倒後,緊隨其後的黑色轎車再次輾軋老人,致老人當場死亡。肇事後,兩車雙雙逃逸。現場一攤血跡據目擊者徐先生介紹,昨晚8時55分許,他走到解放東路李家巷路口旁,突然一聲巨響,只見一輛麵包車將一名過馬路的老人撞倒。撞倒老人後,麵包車並沒有停車,而是加大油門從老人身上軋過,然後繼續往前行駛。
  • 失傳千年的《易經》,在貴州老人家發現!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目前的學術界大部分人認為,這兩本書早在3000年前的時期就已經失傳。失傳千年的《易經》,在一貴州老人手中被發現!專家:根本看不懂但在2005年,貴州一位叫謝朝海的76歲老人站出來說:「我家有!」當看了老人拿出的幾本書後,在場的所有專家們愣了神,完全不知道這本書的意義,也不知道書上到底是什麼意思。
  • 失傳3000年的《易經》水書如今被發現,專家百般保護卻仍面臨失傳
    《易經》的內容包括了政治、經濟、生活、哲學、文學、藝術和環境等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很多的見解,雖然寫在幾百年前,但是放在現在來說,只能看到古人當時的智慧,放在現在來用也並不過時,也有人將這本書稱為「中國第一經」。
  • 七旬老人摔倒,他們選擇這樣做!
    七旬老人摔倒,他們選擇這樣做!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事發時,一位乘坐電動輪椅的老人正在通過鐵道口。這時,電動輪椅在通過凹凸不平的鐵軌時狠狠地震了一下,老人來不及反應,身體向前傾跌出輪椅的坐凳,整個人癱坐在了鐵路中間。就在老人孤立無援、尋求幫助之時,一名背著雙肩包路過的女子快步向老人走去。
  • 七旬老人寫詞為「戰疫」加油
    作者「魚山老人」叫丁松盛,今年75歲,是馬鞍街道大魚山村的老支書,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在全區上下眾志成城防控疫情期間,喜聞2月4日紹興籍院士李蘭娟及其團隊宣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位七旬老人難掩激動的心情,連夜創作了一首詞,為武漢加油。「巫山神女禪心紅。黃鶴歸來江水映青峰。」
  • 七旬老人盜竊半輩子,終自食苦果
    七旬老人盜竊半輩子,終自食苦果 2020-10-10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木工技藝已在中國失傳?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日吹們又來了
    小編了解到,在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從古至今,仍有許多榫卯結構的建築保存完好,例如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的釋迦塔,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應用54種鬥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鬥拱博物館」。
  • 七旬老人趕集迷路獲民警救助 莊重敬禮感謝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一名連自己名字都說不清楚的七旬老人,因趕集迷了路。在得到民警的暖心救助後,他莊重地敬了一個禮感謝。近日,在肥東縣新城派出所發生了溫暖一幕。12月3日下午,肥東縣公安局新城派出所接到熱心群眾報警稱,一名七旬老人在梁園路附近迷路了。接到報警後,民警立即將老人接到派出所,耐心詢問。但老人講不清楚名字,也不知道住在哪裡。老人向民警敬禮感謝。
  • 家有老人的注意了:六旬、七旬老人,血壓正常值是多少?了解一下
    另外,家裡有老人的也要尤為注意,六旬、七旬的年齡段,是高血壓的爆發期。一、家有老人的注意了:六旬、七旬老人,血壓正常值是多少?了解一下若是想要知道家人或是自己的血壓正常與否,建議每天三次測量血壓,看看自己的各個血壓指標是否處於穩定狀態,若是不穩定,就需要採取一些降壓措施了。
  • 七旬老兵穿軍裝送孫女報到
    七旬老兵穿軍裝送孫女報到9月11日,國防科技大學門口有位七旬老人身著舊軍裝,臉上滿是掩蓋不住的驕傲與喜悅原來,老人的孫女劉思佳,今年以629分考上了國防科技大學。這天,一家人從貴州遠道而來,老爺子特意穿上舊軍裝來送孫女報到原來,七旬老人名叫劉福昌,是抗美援越原十三軍高炮營的一名話務兵近日,國防科技大學新生開學,老爺子一家送孫女來大學報到,作為國家排名第一的軍校,抗美援朝老兵為孫女能考上這所軍校而感到驕傲老人表示今天親自送孫女到國防科技大學報到而感到很開心
  • 嫌狗太吵七旬老人毒殺小區22條寵物狗,被判3年緩刑3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嫌狗太吵七旬老人毒殺小區22條寵物狗,被判3年緩刑3年七旬老人胡某不滿小區居民飼養寵物狗,惡意毒殺22條寵物狗,淮南市大通區人民法院一審以投放危險物質罪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該案判決於1月5日生效。
  • 瀏陽市人民醫院送醫上門,七旬老人術後無憂
    7月3日,看到前來例行家庭回訪的市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羅建管,北盛鎮馬戰村年近七旬的趙可愛老人聲音洪亮地說。此前,趙可愛因病實施手術,切除了膽囊,直到6月中旬才回家。「老爺子,恢復得不錯嘛!」見趙可愛面色紅潤,精神矍鑠,羅建管笑著說。家庭回訪活動也就在這樣融洽的氛圍中開始了。
  • 西寧7位七旬老人考駕照,結果…
    西寧7位七旬老人考駕照,結果… 2021-01-06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七旬老人下塘撈魚,但是淤泥沒幹……
    12月22日下午2點36分,郴州資興市三都鎮周源山學校門口,一名老人被困泥潭,急需救援。資興市消防救援大隊接到報警後,迅速出動1臺消防車7名指戰員趕赴現場。到達現場後發現,老人已年近七旬,胸部以下全部陷入泥潭,旁邊有名熱心男子,在老人身旁鋪設了幾塊木板作為支撐,防止老人越陷越深。老人被困的地方原本是個魚塘,因剛排完水,老人想下塘撈魚,但塘中淤泥未乾,不慎被困在泥潭中。「堅持一下,我們馬上救您上來。」越是靠近老人被困區域,淤泥越是稀軟,一腳踩下去就有可能跟老人一樣陷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