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朝路向東行20公裡左右,便可來到大荔縣朝邑鎮大寨村,這裡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當時的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導修建的豐圖義倉。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太后西逃至此,曾硃批『天下第一倉』而馳名。
倉外的豐圖廣場新建的閻敬銘塑像默默的守護著義倉
說起義倉的修建還有一段故事,話說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連年歉收,百姓生活困苦。閻敬銘為朝邑人,想為百姓辦點事,上朝便向慈禧太后申請,說:想給朝邑建個糧庫已滿足儲糧問題。因關中話朝邑、朝裡分不清,大後以後給朝庭建,便允了。誰知三年後,糧倉建成,卻建在了朝邑,也只能幹著氣。當然這只是笑話。義倉實為民建官助性質。
但閻敬銘卻實實在在關中硬漢,在擔任戶部尚書時,為清庭積贊了800萬兩白銀,在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時,卻據理力爭,不肯撥錢。所以有『救時宰相』之稱。
義倉分內外城,外城坐東面西,夯土所築,走第一道防線。倉門為鐵皮包製,歷經100多年經久耐用,設計合理,門可以直接嵌入牆中,方便車輛駛入,避免撞損大門。門上三個圓洞,作用有三,一嘹望,二射擊,三透風,減少阻力。
城門上的三個洞
外城夯土長滿雜草樹木
內城坐北面南,倉牆合一,兼具防禦和倉儲兩種功能。有東西兩個倉門,般東倉門入,西倉門出。
豐圖義倉四個字為當時朝邑縣令所提
慈禧硃批天下第一倉已毀,現在是時任國家糧食局長所提
內城內周列倉洞58個,每洞儲糧90噸,共可儲5200噸。是目前唯一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儲糧倉,現在為中儲糧代儲,達到以糧養倉的目的。
倉內有曬場,可以方便晾曬。
內城有閻公祠,介紹閻敬銘生平及事跡。
大家非常熟悉的不氣歌,原來為閻老所做
順著倉西南角臺階,拾步上前,可登倉頂。
倉頂的排水設計非常巧妙,用糯米漿、雞蛋青、白灰混合灌注,加上特殊隆起,138年不漏水。質量棒棒噠!
排水用鑄鐵所制,伸出3米向外,可以防漏水,防火。一旦起火,可以將一個門洞封死,減少損失。
倉北中央有朱文公祠,相傳朱熹為義倉倉祖,每年秋分都要舉行祭祖儀式。祠兩邊有慈禧太后所書『龍虎』二字。
從這兩個字可以看出,太后確實小心眼,龍字霸道,代表自己。虎字秀氣,象個仕女,代表大臣。意大臣要象女人一樣聽話。
走到倉南向北望,可以看見唐塔(唐所建金龍高塔)宋祠(宋所建岱祠岑樓,又名東嶽廟,相傳過去皇帝泰山封禪休息之地)和清糧倉。花一份錢,便可欣賞三個景。
豐圖義倉建造非常嚴格,相傳磚為三家所供,每家都有自家標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商標,出了問題可追溯。如果細細查找,還可以找到。
豐圖義倉是文物也是糧食儲倉地,如果有時間,一定來轉轉,定讓你有意外收穫。
作者/來源:心中有人民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