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倉——大荔豐圖義倉

2021-01-19 陝西法治網

沿著大朝路向東行20公裡左右,便可來到大荔縣朝邑鎮大寨村,這裡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當時的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導修建的豐圖義倉。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太后西逃至此,曾硃批『天下第一倉』而馳名。

倉外的豐圖廣場新建的閻敬銘塑像默默的守護著義倉

說起義倉的修建還有一段故事,話說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連年歉收,百姓生活困苦。閻敬銘為朝邑人,想為百姓辦點事,上朝便向慈禧太后申請,說:想給朝邑建個糧庫已滿足儲糧問題。因關中話朝邑、朝裡分不清,大後以後給朝庭建,便允了。誰知三年後,糧倉建成,卻建在了朝邑,也只能幹著氣。當然這只是笑話。義倉實為民建官助性質。

但閻敬銘卻實實在在關中硬漢,在擔任戶部尚書時,為清庭積贊了800萬兩白銀,在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時,卻據理力爭,不肯撥錢。所以有『救時宰相』之稱。

義倉分內外城,外城坐東面西,夯土所築,走第一道防線。倉門為鐵皮包製,歷經100多年經久耐用,設計合理,門可以直接嵌入牆中,方便車輛駛入,避免撞損大門。門上三個圓洞,作用有三,一嘹望,二射擊,三透風,減少阻力。

城門上的三個洞

外城夯土長滿雜草樹木

內城坐北面南,倉牆合一,兼具防禦和倉儲兩種功能。有東西兩個倉門,般東倉門入,西倉門出。

豐圖義倉四個字為當時朝邑縣令所提

慈禧硃批天下第一倉已毀,現在是時任國家糧食局長所提

內城內周列倉洞58個,每洞儲糧90噸,共可儲5200噸。是目前唯一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儲糧倉,現在為中儲糧代儲,達到以糧養倉的目的。

倉內有曬場,可以方便晾曬。

內城有閻公祠,介紹閻敬銘生平及事跡。

大家非常熟悉的不氣歌,原來為閻老所做

順著倉西南角臺階,拾步上前,可登倉頂。

倉頂的排水設計非常巧妙,用糯米漿、雞蛋青、白灰混合灌注,加上特殊隆起,138年不漏水。質量棒棒噠!

排水用鑄鐵所制,伸出3米向外,可以防漏水,防火。一旦起火,可以將一個門洞封死,減少損失。

倉北中央有朱文公祠,相傳朱熹為義倉倉祖,每年秋分都要舉行祭祖儀式。祠兩邊有慈禧太后所書『龍虎』二字。

從這兩個字可以看出,太后確實小心眼,龍字霸道,代表自己。虎字秀氣,象個仕女,代表大臣。意大臣要象女人一樣聽話。

走到倉南向北望,可以看見唐塔(唐所建金龍高塔)宋祠(宋所建岱祠岑樓,又名東嶽廟,相傳過去皇帝泰山封禪休息之地)和清糧倉。花一份錢,便可欣賞三個景。

豐圖義倉建造非常嚴格,相傳磚為三家所供,每家都有自家標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商標,出了問題可追溯。如果細細查找,還可以找到。

豐圖義倉是文物也是糧食儲倉地,如果有時間,一定來轉轉,定讓你有意外收穫。

作者/來源:心中有人民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政協文苑】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
    弘揚中華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系列之四陝西省渭南市政協文史港澳臺僑委員會陝西省渭南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陝西渭南大荔 楊真關中平原東部黃河西岸邊的朝坂老崖上,有一座歷經百年風雨蒼桑,至今仍保存完好並發揮儲糧作用的糧倉-
  • 古為今用的百年老倉庫,慈禧曾在此題字,還被御賜為天下第一倉!
    在陝西省大荔縣城東17公裡處朝邑鎮南寨子村有一個民建糧倉——豐圖義倉,早在1882年,清光緒八年之時,由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在舊時各地都講究儲糧備荒,修建義倉已成為一種社會習俗,豐圖義倉歷時四年竣工,豐圖義倉獨立在黃河西岸老崖上,地勢險峻,遠眺豐圖義倉,巍然而立。
  • 大荔:弘揚黃河文化 人與水相和而歌
    「黃河及其支流洛河、渭河,在滋養大荔這片沃土和人民的同時,孕育了大荔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魏長城遺址、唐金龍高塔、宋岱祠岑樓、清豐圖義倉凸顯歷史厚重,同州梆子、同朝皮影、渭北面花和朝邑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人文魅力……眾多因黃河而興的文化資源,為大荔提供了講好『黃河故事』的天然素材,也為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的揭牌奠定了基礎。」
  • 大荔的九品十三花,迷你版的「滿漢全席」
    陝西大荔,古稱"同州",飲食文化根基雄厚,源遠流長。
  • 關中沃野正春風,這就是陝西大荔!(附震撼航拍)
    作為大荔縣豐圖義倉糧食儲備庫主任,在2007年糧食企業改制時他便來到了這裡。大荔縣豐圖義倉外城牆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豐圖義倉位於大荔縣朝邑鎮南寨子村,是一座大型的城池建築。豐圖義倉始建於1882年,它由當時的晚晴重臣、朝邑人閻敬銘所倡建。資金無法一步到位,建設耗時4年,一部分資金還是靠已建好的糧倉存糧倒賣賺來的。竣工後,慈禧太后親手硃批為「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是全國仍在儲糧的唯一古糧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國家糧食局在豐圖義倉存儲了5000噸中央儲備糧。
  • 陝西日報社「行走渭河」採訪團走進大荔
    採訪團一行先後來到大荔縣朝邑鎮豐圖義倉、趙渡鎮新建村等地,通過實地走訪、聽取講解、觀看展覽、交流採訪等方式,詳細了解了大荔縣渭河流域倉儲文化、風土人情和農業發展,鄉村巨變等情況。據了解,此次採訪活動將用鏡頭記錄文明發展的風貌,用筆尖觸摸悠久文化的脈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講述渭河生態保護理念、兩岸高質量發展經驗以及渭河所滋養出的民族精神,將向全國人民展示我縣渭河流域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外宣傳推介一張張生動、鮮活的「大荔文化名片
  • 聽非遺曬年貨|陝西大荔「帶把肘子」:年夜飯的「C位」
    圖為:大荔「帶把肘子」使用的都是普通食材而廣受當地群眾喜愛。 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 楊一苗 攝這時的「帶把肘子」,表皮因浸潤了油脂和醬料而呈現出溫潤的棗紅色,皮下的脂肪已成半透明狀,舉箸輕提,氤氳間皮肉相連微微顫抖,入口時佐以蔥段、面醬,細密綿軟、回味悠長。「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是『帶把肘子』的最大特色。」
  • 【吃在大荔·新年寄語】再見,2018!再創輝煌,2019!《吃在大荔》加油!
    先後有港商、臺商,深圳、延川、潼關等地的商會、企業家,看到陝西吃在大荔平臺的報導,前來大荔,考察大荔的荷蘭土豆、黃花菜、帶把肘子、冬棗等農特產品,考察大荔智通食材配送有限公司、陝西沙苑釀造有限公司、黃花集團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品嘗大荔一家春九品十三花、大荔賓館三河家宴、黃河集團公司旗下黃河賓館的黃花宴、許發記滷肉鋪的小吃、聯合飯店的爐齒面等大荔美食,購買景璧集團的帶把肘子、大荔特產冬棗
  • 舒敏:咱大荔(陝西方言播音 / 藍總)
    這不前陣子在咱大荔舉辦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奪的名次的全是膚色黑黑的人嘛。我當時仔細瞅了瞅,他們的膚色,基本跟咱大荔人差不多。我以為,這大概也是這場大賽之所以要選放在咱大荔的主要原因之一。運動員來到咱大荔,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嘛。
  • 儲糧備荒:中國歷史上的常平倉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漢代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官方倉儲體系,其中常平倉在平抑糧價,保障糧食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主導的「常平倉」自漢代後多設於通都大邑,隋唐之際出現的「義倉」遍及州縣。到了南宋時期,具有民間慈善救濟色彩的「社倉」在廣大鄉村地區建立起來。常平倉與義倉、社倉一起,相互補充,在平抑糧價、儲糧備荒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大荔詩詞】劉君亞:策馬揚鞭踏清秋
    【大荔詩詞】劉君亞:策馬揚鞭踏清秋 白雲翩翩少年遺恨 點點滴滴上心頭 幸有微吟可相攜 無須禪板望鐘樓 豐圖大道夏已盡
  • 全國義倉發展網絡在成都正式啟動
    5月22日,在壹基金的支持下,全國義倉發展網絡在成都正式啟動。義倉發展網絡致力於推動、動員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可持續地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義倉發展網絡是繼「一JIAN公益聯盟」後,壹基金聯合公益項目支持並推動成立的第二個聯合公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