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沃野正春風,這就是陝西大荔!(附震撼航拍)

2021-02-13 人民網

人民網「小城故事」採訪組:

唐維紅 周鵬 雷浩 朱凱 吳超 李浩 李志強 張偉 倪運運 馮粒


三水環繞、三秦通衢

  深秋時節,我們走進陝西省大荔縣。

  大荔,古稱同州,關中面積第一大縣。洛河蜿蜒,渭水在南,東瀕黃河,北依鐮山,平川碧野、綿延沙苑……

  大荔,一個因農業而興的小城,耕地150萬畝,漢武帝時期築造了第一條人工地下渠——龍首渠,是黃河三角洲的最佳生產區。「千年河西地,關中米糧川」。在這片黃土地上,曾孕育了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在這片黃土地上,正在探尋著鄉土中國的幸福密碼……

  大荔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

  大荔人是勤勞的,更是智慧的;

  大荔趕得上潮流,更系得住鄉愁!

農業升級:把「小冬棗」做成大產業

  一場秋雨一場寒。

  連綿的秋雨中,這座距今有130多年的古糧倉迎來了一撥撥遊客。

  50多歲的劉玉寶總是閒不住,時不時地給遊客講述這座古糧倉的歷史文化。作為大荔縣豐圖義倉糧食儲備庫主任,在2007年糧食企業改制時他便來到了這裡。


大荔縣豐圖義倉外城牆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豐圖義倉位於大荔縣朝邑鎮南寨子村,是一座大型的城池建築。外城緊貼黃河臺原,夯土築成,內城則是一座以青磚結構為主體的群窯式倉城。在倉牆一體的構築中,相隔排列著窯倉58洞,一倉一門,每倉可存儲糧食90噸,一共可儲糧5222噸。


登頂豐圖義倉,不僅僅是一座糧倉,還是一座城中城(人民網吳超  攝)

  這樣一座構造雄偉的城中城,並不是官府糧倉,而是民間籌建的一座義倉。豐圖義倉始建於1882年,它由當時的晚晴重臣、朝邑人閻敬銘所倡建。資金無法一步到位,建設耗時4年,一部分資金還是靠已建好的糧倉存糧倒賣賺來的。竣工後,慈禧太后親手硃批為「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是全國仍在儲糧的唯一古糧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國家糧食局在豐圖義倉存儲了5000噸中央儲備糧。

  「豐圖義倉經歷了130年風雨滄桑仍在為國儲糧,在歷次災荒中,放糧賑濟,救民無數,發揮了儲糧救災的作用。特別是在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保障糧食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玉寶說。

  「以糧食為依託,發展旅遊,打造大荔歷史文化展、糧食歷史文化展、糧食品種器具展、糧食票證展」,劉玉寶說,「如今的豐圖義倉儲糧的作用在逐漸淡化,接下來在做好糧食安全和文物保護的同時主要推廣旅遊發展。十年來,旅遊門票收入一項從當初的3000增加到了160萬」,劉玉寶信心滿滿。

  豐圖義倉,只不過是這片土地農業輝煌的一個音符,而在距離豐圖義倉不到十公裡的安仁鎮小坡村的萬畝冬棗,如今已是大荔縣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名片。

  「過去黃河灘鹽鹼地非常瘠薄,種莊稼很難有好收成。直到199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80元,是個貧困村。」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說。


說起在村子裡搞冬棗設施農業,薛安全有說不完的話(人民網李志強 攝)

  薛安全是土生土長的小坡村人。1972年高中畢業回鄉後,學過建築,當過泥水匠,從1975年開始他一直在村裡擔任基層幹部,改變小坡村的境遇成為他最大的心願。

  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被人稱之為「薛大膽」的薛安全與9名黨員,於2009年8月15日註冊了「大荔綠源農莊冬棗專業合作社」,開創了 「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

  2010年他與村組幹部帶頭搭建大棚180畝,當年收入260萬元,其中李建華10畝大棚冬棗被浙江客商以23萬元的價格買斷,驚人的價格轟動了全村甚至全縣,第二年全村驟增大棚1500畝。

  隨後,萬畝有機冬棗現代科技示範園的建設項目落地該村,園區採用標準化建設、科學化管理。2014年3月,該村又修建了「冬棗交易中心市場」,將客商邀請進村,方便雙方招商接洽。


小坡村集冬棗種植與採摘於一體的生態觀光園(人民網周鵬 攝)

  如今的小坡村,上萬畝的連片冬棗園,大棚覆蓋,蔚為壯觀。

  把「小冬棗」做成「大產業」、做成大荔對外的一張「靚麗名片」,實屬不易。談起冬棗產業發展,大荔縣縣長翟玉寶用了4句話概括:「設施規模全國最大、上市時間全國最早、果品品質全國最優、品牌優勢獨一無二。」

  據統計,大荔全縣現有冬棗面積3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2萬畝、春暖大棚28萬畝,年產35萬噸,產值38億元。遠銷泰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先後榮獲「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金獎」、「后稷金像獎」等殊榮,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躋身「2016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20強」。

  「我們大荔冬棗品牌價值現在已經達到35.75億元。今年僅冬棗一項收入破百萬元的農戶就有5戶、破50萬元的達20餘戶。冬棗已成為群眾致富的金蛋蛋、銀串串。」翟玉寶自信滿滿。

  三產的融合,帶來農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這一點在平羅村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幹三成功。

  平羅村村支書趙建民深信,只要自己橫下心來幹,就能帶村民致富。流轉土地搞設施農業這個事兒經過5年多時間,村民嘗到了甜頭。


在平羅村展覽館,趙建民給參觀考察團介紹平羅村未來的發展(人民網杜旭濤 攝)

  從2011年起,平羅村先後將1800畝土地流轉出去,與陝西大荔尊天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起溫室大棚,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通過溫室大棚種植冬棗、花卉。村民將土地承包給公司,每年從公司獲取土地承包費並在公司打工獲取打工收入。

  「尊天農業承包村裡1800多畝土地,建成日光溫室600畝、大棚有機冬棗生產區800畝。招收村裡140多名村民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進行種植,企業為村民發放工資,下一步企業將本著有錢大家賺的原則,計劃未來讓村民自主管理大棚、利潤與村民分成的模式運作。」趙建民說。


村民劉桂仙邊幹活邊與記者交談(人民網杜旭濤 攝)

  村民劉桂仙負責的大棚主要種植芹菜、油麥菜、生菜等水培蔬菜,這些生長在白色管道上的蔬菜也叫陽臺蔬菜,採用無土栽培培育而成,能放在自家的陽臺上,不僅方便食用,而且能夠淨化空氣,為生活增添一些自然之趣。

  「周末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來這裡參觀、購買,人很多。我在這裡打工每天工資70元,還可以學到水培種植的各類技術,省心、不費力還離家近」, 劉桂仙告訴記者。

  如今的平羅村花卉大棚花團錦簇、蔬菜大棚綠意盎然,前來參觀學習遊玩的人流如織。記者一行在平羅村採訪的兩個多小時,趙建民就接待了好幾撥參觀學習的考察團。

  談起這5年的成績,趙建民說,我們的觀光農業輻射帶動周邊鎮村發展標準化設施瓜果菜種植1.5萬畝。我們已建好186座大棚冬棗、136座溫室冬棗和10座溫室瓜果採摘棚、600畝花卉觀賞和繁育基地。

  大荔縣委書記孫雲峰告訴記者,近年來,大荔縣按照產業化發展、特色化推進、工業化帶動的思路,現代農業園區快速崛起:目前大荔已建成設施冬棗、水產、黃花菜等10大農業園區,引領農業走上規模、特色、品牌、高效、生態發展的新路子。

美麗升級:從清潔鄉村到「美麗銀行」

  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


賀家窪村一角(人民網張偉 攝)

  走進賀家窪村,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兩邊,一排排農業設施大棚在初秋的陽光下一排排仿若漂亮的魚鱗。

  村子街道兩旁的花壇裡秋花開的正豔。偶爾可見的柿子樹上豐收的柿子猶如一個個紅燈籠掛滿枝頭,昭示著豐收的喜慶。

  乾淨整齊的村容村貌、精氣神十足的村民更加體現著賀家窪的「不一樣」。

  提起以前的賀家窪很多人頭疼不已,「路爛、水鹹、人難纏」是很多人對這個村的評價。馮村鎮包村幹部韓百城對此體會頗深。

  「小車遍地,村容整潔,以前的後進村成了如今的小康村,村民的作風比以前大有改善。」在村民董興林的意識裡,如今的賀家窪村跟過去不能比。

  董興林以前是村裡的老上訪戶,因為以前不滿村幹部的作為和一些個人原因,董興林十年間渭南、西安、北京經常跑,不斷上訪。縣鄉幹部一提起董興林就頭疼。

  2015年村裡換屆選舉,年輕的村兩委班子實幹肯幹的作風給了董興林希望。「看到村幹部和黨員帶來群眾大幹十八天整治村裡衛生的時候我有些敬佩他們,那麼髒那麼累他們絲毫不嫌棄。」

  於是董興林也主動放棄個人小利,不再上訪了,這麼多年消耗了不少精力,還不如把精力留著多為集體幹點好事。董興林主動拿起掃把擔任起村裡保潔組的組長,帶領村保潔員盡心盡興為美麗鄉村服務。


賀家窪村健身運動場(人民網張偉 攝)

  賀家窪今非昔比的變化是大荔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3年 9月,大荔開始了一場美麗鄉村建設的持久戰,在不到三年的時間,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縣」, 主導編制了《陝西省美麗鄉村建設規範》的「大荔標準」,全縣400個村莊全部建成「清潔鄉村」,其中50個村達到國家「美麗鄉村」標準。如今無論是大荔的城區、鎮村,還是縣鎮公路、村巷道路、廣場院落、背街空地,處處植樹栽花種草,插栽白色矮籬笆,已然呈現出「全縣大花園、一鎮一景觀、一村一園林」的美麗景象。

  美麗鄉村建設,最重要的是人的建設。人的美麗生活,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針對農村出現的一系列道德和文化困境,雙泉鎮推出了大荔縣首家「美麗銀行」,把各類善行兌換成相應積分。50多歲的西野鵲村師淑會20多年如一日,每天攙扶70多歲的老人歸貞花活動鍛鍊,這樣的善舉就在存摺上儲蓄了30分。

  像其他普通銀行一樣,美麗銀行上的積分也是能夠當錢使用的,而它能「買」的東西是花卉苗木。根據雙泉鎮「美麗銀行」積分兌換表,5個積分兌換月季一株、6個積分兌換盆栽仙人球一株等。為了維持美麗銀行的正常運轉,雙泉鎮專門在蔡莊村建立了佔地3.5畝的苗木基地,栽植各類適宜本地土壤氣候條件的花卉苗木。

  這種別出心裁的「美麗銀行」,用時下盛行的積分兌換形式,來鼓勵村民們更多的善行義舉。而由積分兌換出來的苗木花卉,則用來美化鄉村和每家每戶的環境。美的生態環境與美的善行義舉直接掛上了鉤。

  縣長翟玉寶告訴記者,「我們的美麗鄉村有三個步驟,首先實現清潔鄉村,接著實現美麗鄉村,最後實現幸福鄉村,同時我們要做到四個美麗: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產業、美麗人民,將美麗進行到底」。

旅遊升級:騎行、龍舟賽、馬拉松……與城市同頻共振

  看得見的水韻,體味到的鄉愁。


夕陽下的黃河溼地

  微風吹動著黃河邊上的蘆葦蕩發出沙沙的摩擦聲,夕陽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從福佑古寨往下看去,坐落在黃河岸邊的華原村,看起來就像是一條色彩斑斕的魚。若仔細辨別,會發現這條魚一共由七種顏色組成,赤橙黃綠青藍紫,仿若彩虹一般。這就是大荔鄉村遊中新近火爆起來的七彩漁村——華原村。

  雖然身處關中平原,黃河岸邊的華原村看起來更像是一座江南村莊。這裡的農民就像南方人一樣種植水稻,漁民則捕魚,種蓮藕,近些年還做起了水產養殖業。在大荔縣272個村莊中,華原村的漁業是獨樹一幟的。七彩漁村的規劃,緊緊抓住「漁業」這個靈魂特色,讓黃河岸邊的這個村落看起來更加個性鮮明。

  「七彩漁村」旅遊項目源於村支書連西法15年前的一個夢想。

  「我們村前十年以種棉花、種花生為主,隨著土地鹼化,黃河倒流,在此形成了一個魚塘,我們就嘗試水產養殖、蓮藕種植和特種養殖,比如說像從南方引進的大閘蟹。」華原村村支書連西法說,「種不了小麥便嘗試引進水稻,水稻的種植改變了土壤的酸鹼度,村民水稻豐收後可以再種植小麥,一年兩季的收成帶給村民可觀的收入。」

  近年來,大荔縣政府「旅遊+」的戰略部署,以產業立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思路,加大對美麗鄉村的建設,依託當地的溼地自然資源,開發建設以生態旅遊、溼地觀光為主的特色旅遊項目。

  村支書連西法告訴記者,他的夢想就是開發華原村的旅遊項目,在現如今政策的幫扶下,他帶領著村民們充分發揮黃河溼地的生態優勢,推出10多家「漁家樂」,用野生黃河大鯉魚和當地種植的蓮藕、養殖的河蟹吸引遊客。

  如今的華原村,「漁家樂」辦得有聲有色,農家飯菜,肥美河蟹,夜晚黃河岸邊上的篝火晚會,白天可在此俯瞰黃河灘地10萬畝水面溼地,遊客們盡情享受著關中「小江南」帶來的愜意。


大荔縣範家鎮華原村隨處可見的牆畫(人民網李志強 攝)

  美麗鄉村在大荔縣遍地開花,華原村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之路。五顏六色的民居便是今年華原村重點打造的項目之一,村委會從西安美術學院請來了設計專家,為村民們統一發放油漆塗料粉刷自家門窗,美院的學生們靠自己的想像力和創作力把在每家每戶的院牆上都畫上了色彩鮮豔的牆畫,七彩新漁村成了遊客們的「自拍聖地」。整個村子規劃為七色功能區,不同的顏色區域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理念。紅色為「福」文化區,橙色為時尚動漫區,黃色為黃河風情文化區,綠色為自然親子區,青色為民俗生活區,藍色為科技前沿區,紫色為愛情主題區。「化了妝」後的漁村必將迅速成為當地旅遊的新名片,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暢談未來發展,華原村村委會主任卜佔安臉上洋溢著自信:「華原村現有村民1860多人,貧困戶有64戶、242人。以現在經濟發展速度,力爭實現明年年底全部脫貧。」

  自然稟賦和地域特色在華原村相融相生,遊客置身於黃河岸邊,欣賞的是不一樣的黃河溼地風景。

  「打造關中水鄉,就要全面治水用水,真正下決心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大荔縣委書記王青峰表示。

  如今,黃河溼地得到有效開發,全縣漁業養殖面積10萬畝,池塘養殖水面4.2萬畝,年生產水產品2.05萬噸,為陝西第一。據統計,全縣現有水產企業15家,漁業養殖戶385家,漁業總人口3.37萬,漁民人均收入1.6萬元,漁業總產值達到2.85億元,儼然已經成為了關中地區的「小江南」。

  2014年6月20日,陝西縣級最大的人工湖——同州湖正式開放,千畝湖面碧波淼淼,百餘種花草樹木爭奇鬥豔;夜色裡,在音樂噴泉、水幕電影的襯託下,更顯得婆娑多姿。

  同州湖以一汪靈動的清水將園區、景區、城區融合為一體,人水和諧、景城共融的生態圖景成了大荔最具聲色的城市名片。去年國慶期間,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數量達到50萬餘人,單日最高更是高達10萬人次,全年旅遊收入猛增至1.2億元。

  一個縣城承辦國際賽事,在全國都是件稀奇事。


大荔馬拉松賽(人民網高崗 攝)

  今年4月22日,2016「絲綢之路 美麗大荔」中國渭南國際馬拉松賽在大荔同州湖鳴槍開跑,來自世界各地的近萬名運動員奔跑在42公裡的美麗鄉村主題馬拉松賽道上。

  據統計,在「大(荔)馬(拉松)」賽事期間,大荔迎來65萬人次遊客,社會消費512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3.2億元……這些數字,無不真實地驗證了大荔「旅遊+體育」的成功嘗試。

   「我們就是要有『敢吃螃蟹』的精神,小縣也能辦大事,辦國際賽事。通過這些來帶動全縣各項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以『旅遊+』拉動全縣經濟發展。」大荔縣委書記王青峰在賽後表示。

  大荔深度發展「旅遊體育」產業,今年4月份成功舉辦國際馬拉松、7月份舉辦全省競走賽、10月舉辦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這些體育賽事都在助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大荔縣投資2.6億元,相繼開工建設了人民體育運動中心,沙苑全國青少年戶外營地,22公裡黃河水上自行車綠道,全國首條10公裡自行車高速公路等體育項目……

  「把公路當作風景線、把村莊當作小公園、把全縣當作大景區來建設,大力發展鄉村遊、風光遊、人文遊,國家級溼地公園、沙漠公園獲批,豐圖義倉被命名為3A級景區,今年遊客突破200萬人次。」王青峰對於大荔縣「旅遊+」一切的戰略布局信心滿滿。

老段家愛皮影

  大荔人一直與土地親近,在變革中回歸傳統,在傳統中尋求變革。在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鄉土中國的嬗變包含了環境、生態、風俗等變革,最主要的是人的改變,唯有不變的是對黃土的摯愛。

尋味陝西東府宴席一絕「九品十三花」 

  對於大荔縣的下一步發展,縣委書記孫雲峰給出了這樣定位:以特色產業為基礎提升農業園區,以美麗鄉村為抓手加速城鄉一體,以「旅遊+」一切為發展理念,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轉型。

  這種以「農」為本的產業轉型之路,是這個農業大縣做出的重要抉擇。

2016黃金單身新定義出爐!你達標了嗎?

這地方取代北京成最堵城市 到底有多堵?

是時候給這些「港獨」分子一次徹底的教訓了!

(人民網)

主 編丨凌陳 編 輯丨翟巧紅


相關焦點

  • 舒敏:咱大荔(陝西方言播音 / 藍總)
    這不前陣子在咱大荔舉辦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奪的名次的全是膚色黑黑的人嘛。我當時仔細瞅了瞅,他們的膚色,基本跟咱大荔人差不多。我以為,這大概也是這場大賽之所以要選放在咱大荔的主要原因之一。運動員來到咱大荔,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嘛。
  • 朱立挺專欄 | 大荔的宴席文化
    「九品十三花」正席開始前,首先是茶待,就是在客朋在未來全前,以茶相待,桌上擺有茶果,茶果有四個品種的稱為「事事如意」或「四季來財」,有六個品種的稱「六六大順」,有九個品種的稱「久久長運」。正席開始,首先撤下茶品,擦淨桌面,首先上來十三個涼菜,即「喝酒涼菜十三花」,四葷、四素、四海味,中間雞蛋塔要最尊貴客人先動,也稱酒菜,就是喝酒吃涼菜。
  • 陝西日報社「行走渭河」採訪團走進大荔
    9月1日,陝西日報記者部主任、高級記者韓秀峰帶領渭河兩岸是家鄉——陝西日報「行走渭河」全媒體行動採訪團走進大荔縣,圍繞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保障渭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渭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以及保護、傳承、弘揚渭河文化(關中文化)等內容進行專題採訪。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謝文秀參加活動。
  • 聽非遺曬年貨|陝西大荔「帶把肘子」:年夜飯的「C位」
    它不僅被列入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是當地家家戶戶春節年夜飯的「主菜」。「帶把肘子」,是一道以豬前肘為主料,經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蒸菜,擺盤後因骨頭外露形似刀把而得名。「帶把肘子」的歷史源遠流長,最初出現在祭祀活動上,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當地名廚的推動下進入普通百姓家並代代相傳。
  • 陝西關中遊,我的旅行日記
    這裡每個人的眼神似乎都格外的清澈,笑容也很質樸,保留著最為純真的關中品質。夜幕降臨,酒吧街開始熱鬧起來。悠揚的吉他聲和歌唱聲,讓這座小村莊別具一番韻味。在這個小村落裡,時不時傳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十分治癒人心。第二天關中有很多皇陵,但是因為時間有限,只選擇去一個——乾陵。
  • 【關學文研】田建榮:明清陝西關中書院與科舉制度
    (1) 畢沅以此為契機, 重新修葺關中書院, 延請江蘇進士戴祖啟為主講, 又於通省生徒中選擇潛心向學者入內, 「旬有試, 日有課, 不數載, 關中鄉會中式膺館選者大半, 皆書院之士, 一時稱盛事。」 (2) 畢沅對於關中書院、陝西的教育事業和地方人才培養貢獻頗巨。後戴祖啟也因在關中書院山長任上做出了優異教學業績而得以升遷, 「以國子監學正錄用」。
  • 陝西渭南大荔沙灘排球館迎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
    8月27日,「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採訪團走進陝西渭南大荔沙苑。明年在陝西省舉辦的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將在大荔沙灘排球館舉行比賽。「大荔沙苑沙灘排球場,場地的沙子是專門從福建購買回來,材質柔軟可以很好地保護運動員,」大荔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蘇向陽說道。
  • 【吃在大荔·新年寄語】再見,2018!再創輝煌,2019!《吃在大荔》加油!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讓大荔美食走出了陝西,走出了國門,踏上了奧利地維也納的美食平臺,得到了陝西省商務廳、渭南市商務局的肯定,得到了渭南市乃至陝西省餐飲從業人員的讚譽。一家春酒樓、老李家甑糕、陝西沙苑釀造有限公司、大荔智通食材配送有限公司、許發記滷肉鋪、銘清樓羊肉泡、眼鏡小吃等餐飲企業,在陝西吃在大荔策劃服務中心的推介下,紛紛走出了低谷,甚至走向了全國,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很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 最是大荔熱情多|大荔縣|大荔人
    大荔是「大荔人」的大荔,一層意思是這塊土地最早先民來自於先秦時代的大荔戎族,一層意思是更早的20萬年前有了大荔智人的繁衍生息。因了血脈和淵源,大荔人便多了一份與眾不同的性格—熱情。大荔人的熱情是與生俱來,浸透在骨子裡的。有史以來,熱土大荔即籠罩著濃重的兵魘。
  • 沙苑行:賞沙苑槐花美景,品大荔特色美食
    我和「陝西農村報」主任記者、「德平傳媒」總編、欄目組編輯武德平老師則被美女主持人劉華藝請過去一起聊沙苑文化及美食美食文化,我只好看著美麗的風景,無奈且愉悅地第一次坐在了鏡頭前,暢談大荔的文化。這屆縣委縣政府,全力打造全域國家農業公園,提出了振興鄉村看大荔的計劃和目標,商務局和大荔縣電視臺《吃在大荔》欄目組拍攝的系列餐飲文化紀錄片,正是這個計劃和目標的一部分。
  • 自駕攻略,陝西最美「1號公路」全長800公裡,非常適合越野玩耍!
    全長八百公裡的沿黃公路,穿越秦晉大峽谷的觀光公路,從南至北連接了連霍、京昆、青蘭、青銀、延延、榆佳等多條高速,貫通了內蒙古河套地區和陝西關中地區。沿途景點密布、風光秀美,吸引眾多遊人,特別是沿途附近的人攜親伴友前往。
  • 大荔人的酒文化,說的太到位了!
    關中各縣,酒風最烈、最盛者當首推大荔。大荔古屬同州,位於關中東府的白菜心,土地肥沃,物阜民豐,自古以來,酒風洋溢,酒史綿延,無論官員百姓,不管年齡長幼,皆善飲酒,尤以白酒為甚。大荔人的祖先大荔戎,地道的少數民族,遊牧為生。性豪爽,善騎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 空中看泉州航拍照片對比90年代航拍圖 網友贊大氣震撼
    》」  「效果很震撼,從來不知道,從空中看泉州,泉州這麼美,美得像一張圖畫。」他建議,這些航拍照片,可做成新年掛曆,送到更多百姓家。如果可以的話,明年《泉州年鑑2013》還可以徵集部分圖片,將這一次有意義的航拍活動,收錄2013年活動記錄。
  • 大荔藝術界人士祝賀潘金陽新任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陝西分會副主席
    2020年元月21日晚6點,大荔縣老年大學、美術家協會、文昌書畫院等藝術界人士歡聚一堂,歡迎大荔美術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著名職業畫家潘金陽教授從北京載譽而歸,慶祝潘金陽教授榮任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兼陝西分會副主席!
  • 「美麗大荔 棗想約你」大荔冬棗評優活動
    大荔有「中國棗鄉」、「全國冬棗名縣」的美譽,是全國鮮食棗的優生區。為了引導廣大棗農提升「大荔冬棗」品質,強化品牌意識,促進產品推廣和銷售,8月21日,由陝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大荔縣農業農村局主辦,陝西農業品牌網、大荔縣果業中心、大荔縣農檢中心承辦的「美麗大荔 棗想約你」大荔冬棗評優活動在大荔縣舉行。讓我們一起去現場看看。
  • 好吃的陝西大荔黑布林面臨滯銷
    ▲這是陝西大荔果農每天要進行的辛勤勞作,他們只是希望種好的果子能賣出去...
  • 陝西有句老話:「關中女子不外嫁」,這是為什麼?看完總算明白了
    關中女子不外嫁」這一俗語,流傳自陝西省關中地帶。很多人對這一俗語中所描述的現象無法理解,其實根據當時的環境來理解便迎刃而解了。 從陝西地理位置來看,在近現代以前陝西全境內的交通狀況還是極其惡劣。尤其是關中地區,南有秦巴大山、北有黃河和黃土高原,它處在中央出行需爬山、渡河。
  • 迎接十四運,大荔準備好了
    近日,「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採訪團走進陝西渭南大荔沙苑。明年在陝西省舉辦的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將在大荔沙灘排球館舉行比賽。「大荔沙苑沙灘排球場,場地的沙子是專門從福建購買回來,材質柔軟可以很好地保護運動員,」大荔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蘇向陽說道。
  • 陝西關中第一村,一年營業額卻超過10億元,好評率超高!
    但是今天我想和朋友分享的村子被譽為陝西關中第一村,來過的遊客幾乎讚不絕口!這個村子叫袁家村。它佔地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這裡的人都非常的富裕,可以說家家都住著一棟樓。說到這裡,你對他們的經濟來源好奇嗎?據了解到,2007年,袁家村因地制宜,制定了打造「關中印象體驗地」的發展規劃。通過籌集資金,籌集了近1億元開始建設民俗村。
  • 河圖洛書出大荔
    一直以來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即使河南洛陽「先下手為強」將河圖洛書傳說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蓋棺未論定」,陝西大荔就一百個不服氣!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提起河洛文化就一定要談到「河圖洛書」,它是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著名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