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壽光營裡鎮匯聚起一股「暖流」,老百姓身安心更暖……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東赴蓬萊尋長生不老藥,走到東、西黑冢子村附近築臺望海,留下一段歷史印跡。今天的始皇「問仙」地,一群營裡鎮幹部正帶領當地百姓「造福」:把東黑冢子等彌河壩內村的群眾集中安置,打造宜居宜業的新家園。自11月5日啟動城鄉土地掛鈎試點改造以來,已有齊家黑冢子、牟家營、李家營、東黑冢子等4個村莊、1100多戶完成拆遷。
開大會小會,不如去老百姓家裡坐會兒
12月28日清晨,迎著旭日東升走進營裡鎮東黑冢子村。由鎮幹部和50個村黨支部書記、鎮直部門負責人組成的75個工作小組,開始入戶籤訂拆遷協議。到半晌午統計數據,542口房屋的協議籤訂率已超過90%。
協議籤訂的速度快,反映出的是群眾對改造工作的認可程度。營裡鎮主任科員隋新波說,「這得益於拆遷走了一條『群眾路線』,事實證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最實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市委市政府派駐營裡鎮拆遷改造幫扶幹部、聖城街辦副主任丁培亮說,4個村莊的拆遷,最短用時3個小時,最長用時2天。「改造方案是我們的幹部坐著老百姓家裡的馬扎談攏、落地的,所有矛盾、問題也是我們在老百姓家的門樓子底下提前化解的。」
11月5日拆遷350畝安置區後,4個工作組進駐4個改造村,四五名組員進村後一頭扎進了黨員和村民代表家,對村莊改造、怎麼改造充分徵求意見,接著逐家逐戶走訪摸戶情,上門時還帶著一張「村改代表推薦票」,人人有權、戶戶投票,選出自己片區內最信任的村改代表,這樣就打下了「黨員+村民代表+村改代表」的最牢固的群眾基礎。
營裡鎮多年沒有進行整村拆遷,作為第一個拆遷村——齊家黑冢子村的拆遷工作組組長,鎮政府主任科員魏豔陽被幹部們稱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1月7日入村,12月20日籤完協議,一個多月裡遇到過多少困難?魏豔陽都沒提,只講了一個細節:改造方案需要每家每戶講解,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地講,講完了再解答群眾的提問,5頁紙的改造方案,講一遍要用2-3個小時。僅這一項工作,魏豔陽領著工作組幹了半個月。「真正體會了什麼叫『磨破嘴皮子』。」
齊家黑冢子的工作做實了,改造政策通過親戚講、朋友傳,周邊村莊的群眾提前有了大致了解,鎮黨委副書記陳建君是拆遷改造副總指揮,還兼任牟家營村工作組組長,「牟家營是第二個拆遷村,只用了3個小時就100%籤訂協議。所 有工作前置,而且做細、做實,這是順利拆遷的根本保證,我們每天都要和工作組重複一句話:工作一定要細緻,前面再加一個詞——『耐心』。」
工作起來「兩奔頭見星星」的鄉鎮幹部長啥樣
12月28日早上6點半,鎮黨委辦公室的小仉開車接記者,「你們總是這麼早上班嗎?」小仉笑了,「今天晚了半小時,平時都是6點出門,7點到崗。」頭頂著清亮的星星,沿羊田路穿越壽光南北,到達東黑冢子村時,太陽剛剛冒頭。
「到了後晌,家裡人就打電話問,『回來吃飯嗎?』我哪說得準。」副鎮長張茂林說,工作組白天和晚上都要入戶,晚上九點以後才能匯總分析情況,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下去,往往又是冷星冷月陪伴回家路。
記者在拆遷現場見到鎮政府城建辦公室的來建秀,她的孩子只有一歲,還在吃奶,可她每次拆遷必到。前幾天孩子發燒,渾身出疹子,她也沒有請假。快言快語的來建秀說,「我做城建工作,對這一塊熟,關鍵時候就得靠上。」各村黨支部書記也成了「村改」工作人員,南單前村黨支部書記單發明,每進一戶的家門,他拿著協議走在最前面,先敲門,再問一聲「在家嗎?」聽見有人回應,他才領著進屋。「俺們支部書記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村裡的規矩懂,和他們溝通起來容易。」
「不和老百姓一個心眼,光想著變戲法兒、糊糊弄弄,直接不能辦。」副鎮長邵培龍說,營裡鎮幹部人員少,還要4個村接連拆遷,難度多大,可想而知,只有「真心換真情」贏得群眾信任,與老百姓一起,把拆遷這件事共推共進。「所有幹部換位思考,進了群眾的家門,就視為這個家的一個成員,他買樓就是你買樓,政策擺在這裡,怎麼讓群眾用好政策?怎麼把好事辦到最好?就看幹部和群眾的心貼得多近。」「講實幹、講奉獻」,「關鍵時刻衝上去、緊要關頭不放棄」——這就是工作起來「兩頭見星星」的營裡鎮幹部的群像。
有奔頭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不少群眾的搬遷意願很強烈,村幹部把情況向鎮黨委作了反映——這就是東黑冢子等4個村莊啟動改造的由來。明年還將有6個村莊作為第二批進行改造。可隨著群眾對改造政策的深入了解,一筆帳算下來,這才發現:願望很好,但「搬不起」。
營裡鎮農村以種糧田為主,閒時外出打工,年收入不比南部鎮街的大棚戶,這是現實。但面對群眾想改善居住環境的強烈願望,怎麼辦?鎮黨委開始給群眾算「精細帳」。首先,給群眾安排最經濟宜居又在他們承受範圍內的安置房,經過反覆測算,他們發現絕大多數群眾可以用拆遷費買到100平方米的房子,這個面積也能基本滿足「三代戶」的需求,而有的戶購房後還能存餘幾萬元,所以最後確定了8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三種戶型供群眾自願挑選。另外設計60平方米戶型的老年房,供「三代戶」以上的群眾選購。
兩批村莊全部搬遷後,將有近萬人集聚一個大社區生活,如何保障群眾真正舒適宜居?「一定是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社區,讓群眾生活和城裡人一樣。」丁培亮說,基於這種思路,他們設計了「6+1」和「10+1」電梯洋房,還專門為老年房設計了寬大的醫用電梯,方便擔架進出等急救時使用。
「讓群眾得到最大利益」,正是本著這樣的出發點,他們嚴格推行三次評估、覆核,不給老百姓漏掉一分錢的東西;村集體招標工程隊進行老屋拆遷,讓群眾省了力還額外得到拆遷費3%的補貼;協調銀行給困難群體提供期限最長的貸款,讓他們在幸福路上不掉隊;行動不便的群眾家庭,工作組幫著租房、搬家,讓他們不會有失落感……「我們多操心,讓群眾少操心。」丁培亮的話道出了幹部們的一腔愛民情。
4個無經濟實力、無地域優勢的壽北村莊,為何能這麼順利地實施了拆遷改造?「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立足營裡,辦營裡的事」,鎮黨委書記張其振的這些觀點,解答了我們心中的疑問。
冬日暖流,正在營裡鎮匯聚,高高的望海臺下,新一幕幸福生活正在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