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拋開羅貫中的科幻小說且不談,單看正史中的諸葛亮,剛投奔劉備,劉備就被曹操折騰的得丟妻棄子,赤壁之戰,諸葛亮雖然去東吳遊說了孫權,但是最後讓孫權拍板的卻是周瑜,火燒赤壁大破曹軍的也是聯軍總司令周瑜,也就是說赤壁那一戰和諸葛亮的關係不太大,反倒是他多次北伐曹魏失敗,最後反而成就了司馬懿,那麼諸葛亮憑什麼在後世享有那麼高的讚譽呢?
在正史中,諸葛亮在「隆中對」時,露了一小臉,然後又在赤壁之戰時露了個側臉,在此以後,似乎他再擔大任,就要等到劉大耳朵白帝城託孤了。而在這段時間內,關羽在荊州大發神威「威震華夏」,而劉大耳朵也在擴充益州的地盤。諸葛亮好像突然消失了。
駱駝提個問題,打仗打的到底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說,看誰會算、看誰能打、看誰人多。如果只是打一場速戰速決的戰役,那麼這個結論可能適用,但是,當時時逢亂世,劉大耳朵又是剛剛成家立業,他在赤壁之戰以後,剛剛擺脫四處當保安的窘境,因此打的比誰都賣力,在他夷陵之戰失敗託孤之前,他似乎一直都沒消停過。
那麼大家想一下,打了這麼長時間的仗,兵將的工資從哪來,衣食住行又找誰報銷,曹操佔著中原那麼大塊地,還要靠偷墳掘墓,引水屯田來貼補家用,就是身在魚米之鄉的孫權……他似乎還好過點。
當時劉大耳朵的地盤,一個在荊州,確切的說是四郡半地,但這塊地在前線,關二爺要靠它就地徵收糧餉,可以讓老劉覬覦的有限,第二個是在益州,也就是說,益州一州之地,既要給老劉提供青壯當兵源,又要提供錢銀糧草。那麼是誰這這麼有本事,僅憑一州之地,就能為老劉源源不斷提供兵糧,不是別人正是此時一直低調的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能以益州一隅,就支持劉備徵戰四方,是他用苛捐雜稅剝削農民了嗎?實際上並沒有。為什麼駱駝敢這麼說呢,因為他死後之後,老百姓對他很懷念,還有什麼比老百姓的認可更有說服力呢。他的反例就是曹操,當年關羽打荊樊時,很多中原的地方勢力都開始扯旗,原因就是曹操前期用兵過重,苛捐雜稅把老百姓給坑苦了。因此諸葛亮不說別的,單就這一條,就足以留名後世。
而且當時的劉備集團,內部並不非鐵板一塊,劉備當時的麾下,既有一直跟在身邊的關羽張飛,也有後期加入的馬超、黃忠,此外還有一些當地的兵將,當時在劉備的領地,還存在一些地方勢力,這麼複雜的構成,自然不會沒有矛盾。黃忠和關羽不和,眾所周知,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在關羽需要援助時,也選擇了拒絕,而後期諸葛亮北伐,李嚴也拖過後腿……但在諸葛亮低調的那些日子裡,蜀地幾乎從未爆發過大的動亂。
因此,諸葛亮在後世還有政治家的頭銜。除了這個頭銜之外,諸葛亮還有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軍事家等榮譽稱號。前三個駱駝不再一一解釋,今天再聊聊他這個軍事家的頭銜,到底是虛有其名,還是名副其實。
諸葛亮親自主導的戰役,主要有兩個,一是南徵,二是北伐。南徵耗時只有不足一年,但是諸葛亮卻把自己這塊後被給安撫得很好,幾乎在他北伐時,沒有太出亂子,而且南方的部落還為他提供了無當飛軍的兵員,由此可見他的南徵不光打勝了,還把當地的人給打服了,如果這種犄角旮旯裡的「小戰役」,還不足以凸顯諸葛亮的軍事素養,那麼咱們再看他的北伐。
咱們在前面已經說了,蜀漢的地盤本來就不大,在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之後,就顯得更小了,而且蜀漢也失去了從荊州挺進中原的便利交通,只能改走「蜀道」。因此諸葛亮北伐時,不光是以一隅去打曹魏一國,還要克服糧草,交通等多種不利因素,因此仗還未打,諸葛亮面臨的難度就增加了一倍。駱駝在寫曹真的那篇文章裡,曾經提到過,挫敗諸葛亮前兩次北伐的核心人物,是曹魏的猛人曹真,而拖了諸葛亮後腿的,則是年輕的馬謖,和年老的趙雲。
而司馬懿是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才剛剛露的頭,不過此時的司馬懿並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被諸葛亮佔盡了優勢,要不是那場神奇的大雨,和李嚴在後頭的神助攻,最後的結局還會是個未知數。此後諸葛亮的北伐,主要面對的敵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在隨後的戰役中,就突出一個字,那就是「慫」,不管諸葛亮怎麼挑釁,他就是按兵不動,專心防守,這一防,防的諸葛亮五丈原星隕,這一防,防的司馬懿功成名就。
由此可知諸葛亮鎮守在後方時,可以穩定內部紛擾,為劉備用兵,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一線時,他又能僅憑一隅之地,就打的曹魏傾國防守,而且他在接連用兵之際,還能讓蜀地健康的發展。那麼我們就可以回答開頭那個問題,諸葛亮到底厲不厲害,駱駝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諸葛亮很厲害,而且是非常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