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想這是對愛非常棒的解釋了,因為我們每個人,在人群中尋尋覓覓,就是在找尋被理解和接納。
小時候缺愛的人,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愛的匱乏,於是總在尋找,尋找被看見,看見自己情緒和需求,尋找被別人接納。
他們因為缺愛,所以他們把這種缺憾歸咎為自己不好,這就是最初的自卑,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有下面三個特徵:
1、 害怕自己被拋棄
很多成年人都懼怕被拋棄,特別是在情感關係中,當然在普通的人際關係中也會有這樣擔憂,這樣的感受最先開始於和父母的關係裡,特別是和媽媽的關係裡,例如下面的例子中。
記得有一次下班回家,在小區門口見到這樣一幕: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嘴裡嘀咕著什麼,媽媽在不遠處不耐煩地催她趕緊回家,小女孩就是不管媽媽,慢慢悠悠的。
這時候媽媽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別人就把你帶走了」,聽了這句話,小女孩馬上嚇得哇哇大哭,趕緊跑到媽媽身邊,一把抱住媽媽,還不放心的邊哭邊問媽媽,是不是真的不要自己了。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這就是最早的被拋棄經歷吧,這樣的經歷在大人看來純屬玩笑,是為了嚇唬孩子聽話,可是孩子會信以為真,在孩子的心底,這樣的經歷會留下一個深刻的記憶。
並且很多時候,這種被拋棄感並不是一次經歷促成的,父母習慣了使用這樣的方法來管孩子,這樣的影響就會更深刻,孩子的被拋棄感也就越深。
2、不會拒絕別人
很多人經常給我說他們不會拒絕人,為此要硬著頭皮,壓抑自己,去滿足對方。那我們如果仔細去研究就會發現,並不是他們不會拒絕,而是他們不敢拒絕,這也和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關,甚至也與他們的被拋棄感有關。
比如我有一個來訪者王霞(化名),他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所以從小缺乏爸爸媽媽的關注與愛護,所以她習慣了壓抑自己,作為家裡的長女,她很早就承擔起了家裡的很多事情。
小時候爸爸媽媽說什麼她就做什麼,從來不會去反駁,後來她在南方打工,賺的錢都給家裡,每個月還給弟弟寄生活費,她不會在和父母的關係裡說「不」,她不會表達拒絕。
當她走出家門之後,在和他人的關係裡,依然是這樣,主要原因是她的自我價值感低,她怕拒絕之後別人就會離開她、拋棄她。
她給我說,她很喜歡一部電影叫做《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有句臺詞就是她經常有的感受,這句臺詞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聽到這裡,我的內心其實是很悲傷的,因為我能理解到她過得很難。
3、會討好別人
就像我這個來訪者王霞一樣,她看到別人不高興就會想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是不是因為自己哪裡做得不對了,她會很自然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再去討好別人。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非常能夠理解我這個來訪者的心理和行為,在生命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每一個人都想做自己,也只有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孩子能夠做自己,孩子才能夠發展出自信。
有了自信,孩子的自我才能夠強大起來,在和別人的關係裡,才會很自然的不去討好別人,相反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的關係裡,需要討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他就會形成這樣的心理習慣。
很顯然,我這個來訪者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她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後會討好別人,所以她就會很累,很負能量。
既然人際關係讓她感到累,所以她就不想和別人建立關係,同時他的壓抑和負能量,也會使得別人不願意靠近她。
此外她討好別人,別人在她跟前也會覺得不自然、不舒服,所以這樣的感受也使得別人會逐漸遠離她。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小時候缺愛的人,會感到自卑,同時還容易有這樣三個特徵:1、害怕自己被拋棄;2、不會拒絕別人;3、會討好別人。
這三個特徵都是在壓抑真實的自己,壓抑會產生很多的負能量,別人也會感受到這樣的負能量,所以就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就會不好,別人會覺得他們不好相處。
希望以上論述能對於你自我發展和養育孩子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