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毒進化角度看,「群體免疫」靠譜嗎?

2020-12-12 動物志

針對防疫,某國的「群體免疫」政策引發了熱議,本文無意討論時政。只想從進化角度闡明病毒的終極目標,並簡單討論下「群體免疫」靠不靠譜。

病毒

01病毒的目標是什麼?

消滅宿主?別開玩笑了,它巴不得宿主好好活著呢。病毒結構超級簡單,只有遺傳物質核酸(DNA或RNA)加一個蛋白質衣殼,無法獨立進行代謝,藉助宿主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才能生存和增殖(病毒產生子代不叫繁殖,叫增殖)。宿主死光了,病毒也就完蛋了。

病毒目的很簡單,就是延續自己的基因,這點和其他生命沒有什麼區別。病毒和宿主的關係有些類似捕食者和獵物,前者依賴於後者存活。兩者的數量變化會呈現出先增先減、後增後減的模式,形成一個循環:病毒出現→宿主減少→病毒減少→宿主增多→病毒增多,實現動態平衡。

毒性強的病毒看起來很威風,結果呢?天花病毒厲害吧,歷史上曾殺死過數以億計的人,但卻被人類消滅了,成為史上第一種被人類消滅的病毒,這要歸功於愛德華·琴納醫生1798年發明的牛痘接種疫苗大範圍普及。

愛德華·琴納在給人們接種天花疫苗

伊波拉病毒可怕吧,目前唯一一種四級病毒(病毒按生物安全性等級由低到高分一到四級,愛滋病毒才是三級),在非洲出現了兩次,每次都屍橫遍野。但由於毒性太強反而不適合長期延續。要不是人類並非它的唯一宿主,它可能也和天花一樣永遠消失了,現在伊波拉病毒仍然潛伏在蝙蝠體內。

病毒與其他生命實體一樣,受自然選擇壓力,在進化中毒性也會減弱。澳大利亞人曾用黏液瘤病毒對付泛濫的穴兔,希望修復被兔子破壞的生態環境。一開始效果顯著,幾年就將兔子數量從6億隻削減到1億隻。然而隨後兔子抗性越來越強,病毒毒性越來越弱,1991年兔子數量恢復到3億隻了。

澳大利亞人又先後換了毒性更強的杯狀病毒和K5對付兔子,都未實現徹底消滅兔子的目標。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病毒不想消滅兔子,也做不到。

在澳泛濫的歐洲穴兔

02病毒為什麼危害宿主?

既然病毒不想傷害宿主,那為什麼會導致宿主生病呢?實際上這是「自私的基因」作祟。每種生物的基因都希望自身永久延續,宿主不想把能量白給病毒用,更不能容忍病毒在細胞內增殖,就動用免疫系統對付病毒了,最常見的就是炎症。而病毒為了確保自己能安全借宿,也會表達一些毒蛋白對付宿主,使免疫機制不能正常運行,直至細胞裂解、凋亡。

宿主死於病毒感染,一部分是病毒表達的毒蛋白直接導致的,也有一部分是宿主過激的炎症造成的。炎症非常厲害,不僅消滅病毒,也消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如果炎症反應以嚴重損害機體為代價仍沒有消滅病毒,那麼病毒捲土重來或者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就能要了宿主的命。

蝙蝠與人體細胞免疫機制的區別

這方面蝙蝠就明智得多了。蝙蝠的炎症是被削弱的,它不指望徹底滅了病毒,只要抑制住病毒過度增殖就可以了。而且蝙蝠細胞內幹擾素水平日常就非常高,即使病毒表達的毒蛋白破壞了一部分幹擾素,剩下的也足夠抑制病毒了。

正因為如此,蝙蝠才能攜帶如此多的可怕病毒而不生病,有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和多種冠狀病毒等。蝙蝠並非百毒不侵,它只是經過長期演化已經適應了這些病毒而已,它感染外源性病毒也會生病的,比如狂犬病毒。

成群倒掛著休息的狐蝠

03病毒的終極進化

經過幾千萬年的自然選擇,病毒與蝙蝠和平共處,這就是最終進化形態了嗎?還不是。有一類病毒叫內源性病毒,它直接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去了,建立終身感染,隨著宿主基因複製而複製,並遺傳給子代。這類病毒不會對宿主產生任何危害,宿主也完全接納它了。

內源性病毒是一類逆轉錄病毒。有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DNA轉錄成RNA,再翻譯成蛋白質,參與代謝活動。內源性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它有兩個酶特別厲害,逆轉錄酶把RNA逆轉錄成雙鏈DNA,整合酶負責將雙鏈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形成沉默的原病毒,潛伏在細胞中。

多數內源性病毒已經因基因突變而失活,無法再重新組裝成病毒了,事實上它們也不需要再組裝了。有的內源性病毒甚至在宿主細胞內承擔一定功能,成為了轉座子。轉座子是一類特殊的基因序列,又叫跳躍基因,可以單獨複製或斷裂成環,對後續基因表達起重要調控作用。

人類DNA有5~8%來自病毒

有趣的是,人體有個AIM2基因片段就是內源性病毒。AIM2是細胞質DNA感受器,能發現入侵的病毒核酸,啟動炎症反應。原來的病毒現在居然承擔起了免疫的工作,看來它們已經徹底「投誠」,真把人體細胞當自己的家了。

據估計,人體內有9.8萬個內源性病毒片段,佔總序列的5-8%,其中很多在人類先祖還不是人的時候就已經住在細胞內了,有的可能已經存在上億年之久

內源性病毒就是最成功的病毒了,它不用再為如何感染宿主並對付免疫系統發愁了,它已經找到了一個永遠的家,世世代代可以住在這裡。

04「群體免疫」靠譜嗎?

病毒與宿主的接觸起初是致命的,然後轉變為友好的,最後變成內源性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總的演化趨勢是這樣沒錯,然而這需要很久。穴兔最初接觸黏液瘤病毒死了5億隻,用了40多年才獲得對該病毒的群體免疫。我們人類的繁殖數量和速度均遠不如兔子,需要更久時間,死更多人才能群體免疫一種新病毒。我們承受得住如此慘重的損失嗎?顯然是不能。

黏液瘤病毒對澳洲穴兔的影響,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弱

千萬要注意,生物進化雖然是有方向的,由自然選擇決定,但進化永遠不以生物體意志為轉移。進化從來不是美妙的,這其中要有大量的不適者被淘汰,請問誰願意做這個被病毒淘汰的不適者?因此,雖然病毒不想消滅我們,我們一定要消滅病毒。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從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看「群體免疫」的是與非
    面對嚴重的疫情,此前西方國家提出的「群體免疫論」,與中國對疫情的嚴密防控,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輿論場中,特別是中國的輿論場中,對「群體免疫論」普遍持批評立場。疫情迅速蔓延,對社會形成巨大的衝擊,「群體免疫論」能否作為一個應對疫情的合理選擇?讓人不由得想到了當年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應該是思考「群體免疫論」的一個很好的歷史性樣本。
  • 群體免疫是什麼,它能用來防疫新冠病毒嗎?
    對公眾而言,個體免疫是一個熟悉的名詞,但群體免疫卻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那麼什麼是群體免疫,它是否可以用來抵抗新冠病毒呢?  請看下面的這張圖:群體免疫的效應原理(繪圖:商周)  上面就是群體免疫的原理。  看到上面的解釋,有些讀者可能會說,在上面的圖裡如果那個病人把病毒傳給了那三個沒有免疫力的人,那傳染不就依然可以發生嗎?
  • 「群體免疫」與「悶死病毒」兩種抗疫模式的利弊得失
    自從英國首相詹森,說出英國要採用「群體免疫」的辦法,來抵禦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全球譁然,「群體免疫」的詞兒,成了全球的熱搜詞。英國和日本不同的是,關於群體免疫,英國人把該說的沒說明白,把不該說的說得明明白白。同時也有對國民的警告作用。下邊這篇文字,就是英國剛剛對中國留學生在英國防疫期間,應該注意的事項的詳細說明,有時間的讀者可以看一看,沒時間的可以不看,但是非常詳盡細緻。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 核查| 抗體檢測能證明群體免疫嗎?
    暫無證據表明,具有抗體等同於對新冠病毒免疫;4. 「中和抗體」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目前仍在試驗階段;5. 現有抗體檢測結果表明部分地區的確診病例數量高於政府公布數量;現有抗體檢測結果不滿足群體免疫中自然免疫的標準。01抗體檢測的目的是為了驗證群體免疫的可行性嗎?
  • 瑞典官員稱該國下月可實現群體免疫 德國表示群體免疫行不通
    截至周日,瑞典報告有1540例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死亡,比周六增加了29例。這個數字比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的其他國家要高得多,但比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低得多。另據英國《太陽報》報導,瑞典衛生部長表示,該國最早將於下月實現「群體免疫」。Tegnell博士指出,瑞典疫情中心斯德哥爾摩的居民最早可能在下個月實現「群體免疫」。
  • 群體免疫有效嗎?Does herd immunity work?
    簡單解釋一下啥有群體免疫。1個人得了病,傳染給2個人,然後再以指數的速度不斷在群體裡傳播,直到整個群體都被傳染上這種疾病。在病毒傳播的過程中,可能有十分之一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死掉了,大量的人都被處於被感染但是未死掉的狀態。
  • 【瑞典抗疫日記】專家稱1/3斯德哥爾摩居民已感染新冠病毒,5月達到群體免疫,你認可嗎?
    根據他的計算,斯德哥爾摩已經在幾天前達到峰值,群體免疫將在大約一個月後發生。教授也說到,預測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是因為很難預測人們未來的行為方式。Anders Tegnell又語出驚人:斯德哥爾摩在下個月將達到群體免疫的水平。
  • 社交隔離還是群體免疫?喬治亞大學新模型: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很低
    控制新冠病毒給公共衛生決策者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防止衛生保健基礎設施崩潰,同時避免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辯論圍繞著兩種策略展開。一種戰略的目標是「抑制」,通過極端的社會隔離措施來消除病毒社區中的傳播,而另一種戰略是「緩解」,旨在通過足夠大比例的人口感染病毒,同時不超過衛生醫療接收能力來實現群體免疫。
  • 全球戰疫·洞勢丨英國抗疫的問題不在「群體免疫」而在實力
    3月16日,在鮑裡斯政府有關新冠病毒防疫的當日記者會後,瓦蘭斯在回答有關「群體免疫」的記者問題後重申了和漢考克類似的立場,卻避免再使用「群體免疫」一詞。鮑裡斯政府顯然是在對外界對「群體免疫」的劇烈不滿作出了回應,他們開始有意和「群體免疫」保持距離。 「群體免疫」似乎就要從英國防疫政策中謝幕了,但許多人還在困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新顧問力推群體免疫,想讓川普最後時刻翻船
    據《每日郵報》1日消息,美國一位專門治療"腦部疾病"的醫生,正在向川普力推"群體免疫"的抗疫方法。結合當前美國的情況看,這條消息處處透露著詭秘的氣息。所謂的"群體免疫",有瑞典的前車之鑑在,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 瑞典群體免疫大獲成功!那麼這種防疫措施能適用於其他國家嗎?
    無論是隔離還是群體免疫,都要面對一個最直接的問題:病毒在人體存活的條件!隔離,以防飛沫為手段。群體免疫以病毒在人群感染到一定比例,產生個體抗體,達到免疫條件。試想,如果能搞清病毒在體內什麼濃度,具有傳染性。找出防疫措施應該有的放矢了。
  • 歐洲採用國產試劑驗證「群體免疫」,結果意想不到!
    隨後,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發文稱,英國政府抗疫政策的核心理念是「群體免疫」,即放棄積極抗疫,通過讓6成人感染病毒獲得免疫力,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1]。如果人群中免疫比例達到某個閾值以上,病原體複製的機率就會小於1,如此一來病原體就會越來越少,最終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易感者就只是零星分布在人群中間,病毒的傳播就很容易被其他人來免疫隔斷,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們也受到了保護,這就是群體免疫。可以看出,群體免疫的關鍵點在於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形成自我抗體,才有可能實現全體免疫。
  • 瑞典承認群體免疫失敗,都是病毒傳播模型惹的禍?
    ▲斯德哥爾摩,瑞典首相史蒂芬·勒文在斯德哥爾摩的官邸外照 圖/視覺中國文|徐立凡據《商業內幕》等媒體報導,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日前終於承認:該國錯誤地採用了防治新冠病毒的策略。瑞典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群體防疫的國家,而且執行得非常徹底。
  • 鍾南山稱群體免疫行不通怎麼回事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
    中國用強力幹預的手段,四周時間基本控制疫情鍾南山向韓國專家介紹,自從專家組在武漢提出,新冠病毒具有非常明確的人傳人,中央政府很快就採取了行動。通常來說,對於高傳染性疾病的兩個辦法:一是抑制,二是緩解。儘管採用第一種手段會造成明顯的經濟下滑,但中國政府還是堅決採用了抑制的手段。主要是兩種辦法,一是武漢圍堵,二是全國範圍內群防群控。
  • 「群體免疫」先進個人
    英國首相曾提出「群體免疫」被指是「輪盤賭博」3月12日,鮑裡斯政府宣布英國應對新冠疫情已進入拖延階段,將採取「群體免疫」策略應對新冠疫情,此舉遭到了世界衛生組織、英國200多位專家的反對,美國也迅速將英國納入停航地區。
  • 秘魯一市70%人感染新冠病毒 或達到群體免疫
    原標題:秘魯一市70%人感染新冠病毒 或達到群體免疫近日,該國幾所大學聯合對亞馬遜叢林地區人口不到50萬的伊基託斯市進行了血清抗體檢測,發現該地區70%左右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甚至可能達到了群體免疫。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群體免疫」:「滅霸式」民主下的人權泡沫
    有人至今還在為「群體免疫」尋找科學依據,甚至不惜擺出憂國憂民的嘴臉來,為將來全世界唯有中國人不具備抗體而憂心忡忡。「群體免疫」頂著科學的外衣,以犧牲免疫力低的老弱群體為代價尋求全民獲得抗體,細思,讓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