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與「悶死病毒」兩種抗疫模式的利弊得失

2020-12-23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自從英國首相詹森,說出英國要採用「群體免疫」的辦法,來抵禦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全球譁然,「群體免疫」的詞兒,成了全球的熱搜詞。

儘管一零半爪,中國老百姓也知道,這種所謂「群體免疫」的方法,和中國現在「抗疫模式」相比,是一種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抵抗疫情的模式,它的理論基礎、邏輯思路和實踐行為都與現行的中國模式完全不同,當然所花費的總體成本也完全不同。

那這兩種模式孰是孰非呢,恐怕也不能簡單的立判高下,我們還是來簡單的比較一下吧。

中國抗疫模式

這個模式,簡單說就是「全部停擺,把病毒悶死」模式,也就是整個社會主要的活動全部停下來,封城,封路,封社區、村莊,讓主要的社會活動,包括主要的經濟活動,停止和凝固化,把一切可能傳染的途徑,全部切斷,這是一種果斷決絕,甚至是與病毒決一死戰的模式。它的成本代價巨大,但是效果也非常迅速,明確,顯著。中國已經用自己的實踐,有力地回答了這種模式的效果問題。

但這個模式 ,如果擴散到全世界去的話,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執行或者執行的不好,前面執行這種「悶死病毒」模式的國家,就面臨著或者前功盡棄,或者繼續花極高成本的嚴防死守,甚至完全停止對外開放,才能維持不被二次三次感染的可能,其代價是極大的,甚至是天文數字的代價。

客觀的說,一般的國家,特別是小國或者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根本承受不了這種代價。

「群體免疫」模式

在中國,「群體免疫」這個詞,這幾天已經被徹底妖魔化了。官媒幾乎沒人敢說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在我們這個國度,最直接最省事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讓老百姓在大疫當中,自生自滅、讓老天爺來選擇誰生誰死,每個個體,只有自求多福了。

此刻國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對西方國家走向毀滅,表示點久違的得意感和道義上的批判,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事實可能與他們想的不一樣。

日本這次抗疫的國策方針

下面的這張圖,是日本國家政府在新冠病毒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就確定下來的。其核心就是:

積極防疫,努力延緩峰值的到來,期間避免醫療資源枯竭,確保重症得到治療,從而降低死亡人數。

在國內也有對這種方法的解釋,看下圖。

日本這個基本國策的核心思想就是延緩,延緩並不是消除,延緩到哪天是個頭?延緩到疫苗出來的那一天,或者奇蹟出現的那一天(比如像非典那樣突然消失)。問題是這都是不確定的,誰知道疫苗哪天出來。奇蹟不出現怎麼辦。

有一個是確定的,就是峰值的到來。長期來看,峰值一定會到來的。什麼是峰值?就是達到這個人數後,因為許多人獲得了免疫力,病毒就會慢慢失去大面積傳染能力,同時感染的人數開始下降,並逐漸趨於消失。

這個峰值,具體地說,就是英國科學家所說的60%。(鑑於有些國家的特殊情況,比如日本,不一定需要達到60%。)本來兩三個月就會達到峰值,通過積極防疫,把它推遲半年或以上。不出現醫療擠兌,可以讓醫務人員從容地治療重症患者。(輕症一定會轉成重症的說法,現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也就是說,日本和英國,甚至大部分的西方發達國家,都採取的是同樣的策略。

有些國家防疫能力有限,發病進展快了一些,有的已經抵擋不住了,比如義大利。也有像日本這樣,按照既定方針穩步推進的。必須強調,日本的峰值遠遠沒有到來。

這種策略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是人權保護方面的阻礙,使得西方國家無法採取中國那種隔離方法。

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兼顧經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不願意完全放棄甚至犧牲經濟的發展。雖然疫情來了,經濟不可能不受影響,但這種策略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儘量把對經濟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

英國和日本不同的是,關於群體免疫,英國人把該說的沒說明白,把不該說的說得明明白白。同時也有對國民的警告作用。

下邊這篇文字,就是英國剛剛對中國留學生在英國防疫期間,應該注意的事項的詳細說明,有時間的讀者可以看一看,沒時間的可以不看,但是非常詳盡細緻。

而日本是只做不說,反正你老百姓也看不懂,日本人本來就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相對於西方人更聽話。

相同的是,日本國民強烈支持日本的現行方針,被中國網民形容成「韭皇」。

英國輿論調查,超過50%的人支持政府的立場。

而我們這裡是幾乎一邊倒的謾罵和否定。有些熱血網民甚至覺得這些國家的人都是傻子,完全沒有分辨能力,任人宰割。

他們忘記了,英國和日本的人口素質不比中國差。

按理說,別國的政策,人家老百姓支持,你著什麼急,和你啥關係?其實關係很大。

邏輯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悖論叫囚徒博弈——它反映的是對於個人的最佳選擇,並非團體的最佳選擇。

從比較效益和比較成本角度說:一個國家認為最佳的選擇,不見得是全世界的最佳選擇,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對一個採取不同於大多數國家選擇的國家,不見得是最佳選擇。

這話越說越繞嘴了,我們還是舉實例吧。

目前,我們中國所採取的策略與所有國家都不同。中國對於病毒採取的是「零容忍」。希望用幾個月時間的極端手段徹底隔離,把病毒給悶死。現在哪裡再發生疫情,當地領導是要擔責任的。(而國外哪裡有疫情,與地方官關係不大。)中國的策略是長痛不如短痛,一下子徹底解決

其他一些國家的的策略是:準備好與病毒長期共存,直至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

如果全球所有國家都步調一致,完整完美地複製中國模式,也許真的能把病毒徹底消滅。但是國外科學家幾乎一致認為,這樣是無法徹底消滅病毒的,病毒遲早還會爆發。

再有,全球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執行中國這種模式,這個策略就不能成功。現在,對於中國來說,不是有哪個國家不執行這個策略的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執行這個策略的問題。

(為了應對輸入型疫情,我們已經從重新開啟了小湯山醫院,這就是一個明確的證據)

也就是說,中國接下來可能要長期被周邊國家疫情所包圍,想獨善其身,就得一直積極防禦下去。對經濟的牽制和損失可能超出很多人想像。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可能也會超出人們的想像。

最糟糕的情況是,等別的國家獲得了群體免疫後,中國也可能還得走一遍這些國家的老路,因為國民沒有形成群體免疫,零零星星的感染還是有可能再次引起大面積傳染。除非一直緊張防疫下去,沒完沒了。

在病毒已經擴散到全球的時候,按照囚徒博弈的邏輯,採取群體免疫方式才是對個體最有利的,這正是其他國家的選擇。你說他們自私也好,不顧大局也罷。反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選擇,都是按照最有利自己的方式來選擇,說起來雖然不地道,但也在情理之中。

近100多年以來,由於醫學和醫療技術的高度進步,科學至上的理性主義者們,一廂情願的希望,完全依靠現代醫療體系來「戰勝」所有的疾病,至少現在看,這不見得是最聰明的選擇。

因為從更廣泛的人類社會種群優化的角度講,「群體防疫」也許是大自然界淘汰人類當中,老弱病殘的一個有效的辦法。

所以不要簡單的低估了以英國為首的歐洲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存智慧。

也許「集體免疫」這個辦法,當中蘊藏著人類最古老至高無上的智慧,可能當代短視急功近利的人們,還難以理解。

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變化,中國也必定會調整自己的防禦策略,關於「悶死病毒」策略和「群體免疫」的策略,是否要根據中國和全球的抗疫具體情況,進行轉換,這要根據很多情況來定,比如全球疫情的發展趨勢,病毒本身的屬性,病毒的未來歸宿,整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全社會成本的消耗和比較,等等等等。

一句話,人類徵服新冠病毒的徵程,路還很長,我們既需要埋頭苦幹,也要抬頭仰望方向。

相關焦點

  • 瑞典群體免疫大獲成功!那麼這種防疫措施能適用於其他國家嗎?
    無論是隔離還是群體免疫,都要面對一個最直接的問題:病毒在人體存活的條件!隔離,以防飛沫為手段。群體免疫以病毒在人群感染到一定比例,產生個體抗體,達到免疫條件。試想,如果能搞清病毒在體內什麼濃度,具有傳染性。找出防疫措施應該有的放矢了。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 從病毒進化角度看,「群體免疫」靠譜嗎?
    針對防疫,某國的「群體免疫」政策引發了熱議,本文無意討論時政。只想從進化角度闡明病毒的終極目標,並簡單討論下「群體免疫」靠不靠譜。病毒和宿主的關係有些類似捕食者和獵物,前者依賴於後者存活。兩者的數量變化會呈現出先增先減、後增後減的模式,形成一個循環:病毒出現→宿主減少→病毒減少→宿主增多→病毒增多,實現動態平衡。毒性強的病毒看起來很威風,結果呢?
  • 歐洲採用國產試劑驗證「群體免疫」,結果意想不到!
    地球人都知道,戰勝新冠病毒最有效的途徑便是新冠疫苗的接種,不過從疫情暴發時科學家便開始著手新冠疫苗的研發,但即便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要想真正推廣使用可能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在全球人民共同抗疫的時候,英國卻提出一種名為「群體免疫」的抗疫方法。3月中旬,英國首相宣布英國進入抗疫第二階段——「拖延」階段(Delay)。
  • 群體免疫是什麼,它能用來防疫新冠病毒嗎?
    對公眾而言,個體免疫是一個熟悉的名詞,但群體免疫卻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那麼什麼是群體免疫,它是否可以用來抵抗新冠病毒呢?這種免疫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一是被病毒感染後痊癒,二是接種有效的疫苗。  當一個人對病毒有了免疫力,病毒再來到他(她)的身體裡的時候,就很快會被消滅。這樣的個體免疫就是群體免疫的基礎。
  • 全球戰疫·洞勢丨英國抗疫的問題不在「群體免疫」而在實力
    3月16日,在鮑裡斯政府有關新冠病毒防疫的當日記者會後,瓦蘭斯在回答有關「群體免疫」的記者問題後重申了和漢考克類似的立場,卻避免再使用「群體免疫」一詞。鮑裡斯政府顯然是在對外界對「群體免疫」的劇烈不滿作出了回應,他們開始有意和「群體免疫」保持距離。 「群體免疫」似乎就要從英國防疫政策中謝幕了,但許多人還在困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英語小課堂:惹爭議的「群體免疫」怎麼說?
    當地時間3月12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召開眼鏡蛇緊急計劃委員會會議,強調英國將進入抗疫「延緩」階段(delay phase)。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對政府的「群體免疫」措施進行解釋。
  • 社交隔離還是群體免疫?喬治亞大學新模型: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很低
    控制新冠病毒給公共衛生決策者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防止衛生保健基礎設施崩潰,同時避免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辯論圍繞著兩種策略展開。一種戰略的目標是「抑制」,通過極端的社會隔離措施來消除病毒社區中的傳播,而另一種戰略是「緩解」,旨在通過足夠大比例的人口感染病毒,同時不超過衛生醫療接收能力來實現群體免疫。
  • 瑞典承認群體免疫失敗,都是病毒傳播模型惹的禍?
    ▲斯德哥爾摩,瑞典首相史蒂芬·勒文在斯德哥爾摩的官邸外照 圖/視覺中國文|徐立凡據《商業內幕》等媒體報導,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日前終於承認:該國錯誤地採用了防治新冠病毒的策略。瑞典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群體防疫的國家,而且執行得非常徹底。
  • 瑞典承認群體免疫破產,崇洋跪美的公知臉疼嗎?
    近日,在接受本國電視臺採訪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終於正面承認群體免疫破產。作為全球第一個宣布實施群體免疫且執行最徹底的發達國家,瑞典一度被西方奉為「抗疫模範生」,並高居福布斯公布的「世界百大抗疫最成功的國家」榜首。
  • 秘魯一市70%人感染新冠病毒 或達到群體免疫
    原標題:秘魯一市70%人感染新冠病毒 或達到群體免疫近日,該國幾所大學聯合對亞馬遜叢林地區人口不到50萬的伊基託斯市進行了血清抗體檢測,發現該地區70%左右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甚至可能達到了群體免疫。
  • 從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看「群體免疫」的是與非
    面對嚴重的疫情,此前西方國家提出的「群體免疫論」,與中國對疫情的嚴密防控,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輿論場中,特別是中國的輿論場中,對「群體免疫論」普遍持批評立場。疫情迅速蔓延,對社會形成巨大的衝擊,「群體免疫論」能否作為一個應對疫情的合理選擇?讓人不由得想到了當年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應該是思考「群體免疫論」的一個很好的歷史性樣本。
  • 瑞典:沒有證據顯示「群體免疫」有效
    在失控的疫情面前,瑞典現在可能不得不承認「群體免疫的失敗」。圖源Bloomberg據彭博社(Bloomberg)11月24日報導,瑞典公共衛生局首席傳染病專家安德斯·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當日在簡報會上表示:「群體免疫很難,我們目前看不到任何群體免疫減緩疫情傳播的跡象。」這意味著在遏制疫情方面,瑞典所謂的「群體免疫」幾乎無效。
  • 第一個實行「群體免疫」的瑞典怎麼樣了呢?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瑞典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公開實行群體免疫的國家「真香」了?疫情在歐洲爆發之初,其他國家還在爭議究竟要不要帶口罩時,瑞典這個小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群體免疫的國家。
  •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新冠抗體會消失」,群體免疫再被質疑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抗體在(患者)感染後下降,引發對「群體免疫」論的質疑 截圖:CNBC美國消費者與商業新聞(CNBC)27日報導,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實時追蹤社區傳播」項目發布了尚未經同行審議的研究結果。從6月20日到9月28日,調查人員通過3輪檢測,搜集並追蹤了英國全國約36.5萬成年人的新冠病毒抗體變化情況。
  • 病毒是不講政治的,群體免疫輸慘了:這能否改變西方的政治頑固?
    詹森在講話中表示,現在認為,新冠病毒的新變種傳染性可能比原始毒株高70%,並補充說,它似乎推動了感染的快速傳播。詹森呼籲居民不要外出旅行,"待在當地",以防止變種病毒在國內和國外傳播。新的限制措施要求民眾在家工作,避免在其他地方過夜,不要離開本地,也建議全英格蘭各地的人們不要外出旅行。
  • 瑞典首都「群體免疫」下月見效?死亡率超美國,大學教授揭背後真相
    全球首個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將是瑞典?瑞典駐美國大使奧洛普斯多特26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宣稱,斯德哥爾摩已有30%的人達到「免疫」,5月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此前一天世衛組織剛宣布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治癒者可「免疫」,瑞典人真的能實現「群體免疫」嗎?
  • 鍾南山稱群體免疫行不通怎麼回事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
    中國用強力幹預的手段,四周時間基本控制疫情鍾南山向韓國專家介紹,自從專家組在武漢提出,新冠病毒具有非常明確的人傳人,中央政府很快就採取了行動。通常來說,對於高傳染性疾病的兩個辦法:一是抑制,二是緩解。儘管採用第一種手段會造成明顯的經濟下滑,但中國政府還是堅決採用了抑制的手段。主要是兩種辦法,一是武漢圍堵,二是全國範圍內群防群控。
  • 抗疫|德國官員:「群體免疫」不適合德國 韓國宣布部分放寬「社交...
    詳細>>>德國官員稱「群體免疫」策略不適合德國新華社柏林4月19日電(記者田穎)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19日公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已累計確診病例近14萬例。德國總理府部長黑爾格·布勞恩19日表示,「群體免疫」不是適合德國應對疫情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