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英國首相詹森,說出英國要採用「群體免疫」的辦法,來抵禦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全球譁然,「群體免疫」的詞兒,成了全球的熱搜詞。
儘管一零半爪,中國老百姓也知道,這種所謂「群體免疫」的方法,和中國現在「抗疫模式」相比,是一種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抵抗疫情的模式,它的理論基礎、邏輯思路和實踐行為都與現行的中國模式完全不同,當然所花費的總體成本也完全不同。
那這兩種模式孰是孰非呢,恐怕也不能簡單的立判高下,我們還是來簡單的比較一下吧。
中國抗疫模式
這個模式,簡單說就是「全部停擺,把病毒悶死」模式,也就是整個社會主要的活動全部停下來,封城,封路,封社區、村莊,讓主要的社會活動,包括主要的經濟活動,停止和凝固化,把一切可能傳染的途徑,全部切斷,這是一種果斷決絕,甚至是與病毒決一死戰的模式。它的成本代價巨大,但是效果也非常迅速,明確,顯著。中國已經用自己的實踐,有力地回答了這種模式的效果問題。
但這個模式 ,如果擴散到全世界去的話,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執行或者執行的不好,前面執行這種「悶死病毒」模式的國家,就面臨著或者前功盡棄,或者繼續花極高成本的嚴防死守,甚至完全停止對外開放,才能維持不被二次三次感染的可能,其代價是極大的,甚至是天文數字的代價。
客觀的說,一般的國家,特別是小國或者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根本承受不了這種代價。
「群體免疫」模式
在中國,「群體免疫」這個詞,這幾天已經被徹底妖魔化了。官媒幾乎沒人敢說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在我們這個國度,最直接最省事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讓老百姓在大疫當中,自生自滅、讓老天爺來選擇誰生誰死,每個個體,只有自求多福了。
此刻國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對西方國家走向毀滅,表示點久違的得意感和道義上的批判,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事實可能與他們想的不一樣。
日本這次抗疫的國策方針
下面的這張圖,是日本國家政府在新冠病毒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就確定下來的。其核心就是:
積極防疫,努力延緩峰值的到來,期間避免醫療資源枯竭,確保重症得到治療,從而降低死亡人數。
在國內也有對這種方法的解釋,看下圖。
日本這個基本國策的核心思想就是延緩,延緩並不是消除,延緩到哪天是個頭?延緩到疫苗出來的那一天,或者奇蹟出現的那一天(比如像非典那樣突然消失)。問題是這都是不確定的,誰知道疫苗哪天出來。奇蹟不出現怎麼辦。
有一個是確定的,就是峰值的到來。長期來看,峰值一定會到來的。什麼是峰值?就是達到這個人數後,因為許多人獲得了免疫力,病毒就會慢慢失去大面積傳染能力,同時感染的人數開始下降,並逐漸趨於消失。
這個峰值,具體地說,就是英國科學家所說的60%。(鑑於有些國家的特殊情況,比如日本,不一定需要達到60%。)本來兩三個月就會達到峰值,通過積極防疫,把它推遲半年或以上。不出現醫療擠兌,可以讓醫務人員從容地治療重症患者。(輕症一定會轉成重症的說法,現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也就是說,日本和英國,甚至大部分的西方發達國家,都採取的是同樣的策略。
有些國家防疫能力有限,發病進展快了一些,有的已經抵擋不住了,比如義大利。也有像日本這樣,按照既定方針穩步推進的。必須強調,日本的峰值遠遠沒有到來。
這種策略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是人權保護方面的阻礙,使得西方國家無法採取中國那種隔離方法。
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兼顧經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不願意完全放棄甚至犧牲經濟的發展。雖然疫情來了,經濟不可能不受影響,但這種策略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儘量把對經濟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
英國和日本不同的是,關於群體免疫,英國人把該說的沒說明白,把不該說的說得明明白白。同時也有對國民的警告作用。
下邊這篇文字,就是英國剛剛對中國留學生在英國防疫期間,應該注意的事項的詳細說明,有時間的讀者可以看一看,沒時間的可以不看,但是非常詳盡細緻。
而日本是只做不說,反正你老百姓也看不懂,日本人本來就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相對於西方人更聽話。
相同的是,日本國民強烈支持日本的現行方針,被中國網民形容成「韭皇」。
英國輿論調查,超過50%的人支持政府的立場。
而我們這裡是幾乎一邊倒的謾罵和否定。有些熱血網民甚至覺得這些國家的人都是傻子,完全沒有分辨能力,任人宰割。
他們忘記了,英國和日本的人口素質不比中國差。
按理說,別國的政策,人家老百姓支持,你著什麼急,和你啥關係?其實關係很大。
邏輯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悖論叫囚徒博弈——它反映的是對於個人的最佳選擇,並非團體的最佳選擇。
從比較效益和比較成本角度說:一個國家認為最佳的選擇,不見得是全世界的最佳選擇,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對一個採取不同於大多數國家選擇的國家,不見得是最佳選擇。
這話越說越繞嘴了,我們還是舉實例吧。
目前,我們中國所採取的策略與所有國家都不同。中國對於病毒採取的是「零容忍」。希望用幾個月時間的極端手段徹底隔離,把病毒給悶死。現在哪裡再發生疫情,當地領導是要擔責任的。(而國外哪裡有疫情,與地方官關係不大。)中國的策略是長痛不如短痛,一下子徹底解決。
其他一些國家的的策略是:準備好與病毒長期共存,直至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
如果全球所有國家都步調一致,完整完美地複製中國模式,也許真的能把病毒徹底消滅。但是國外科學家幾乎一致認為,這樣是無法徹底消滅病毒的,病毒遲早還會爆發。
再有,全球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執行中國這種模式,這個策略就不能成功。現在,對於中國來說,不是有哪個國家不執行這個策略的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執行這個策略的問題。
(為了應對輸入型疫情,我們已經從重新開啟了小湯山醫院,這就是一個明確的證據)
也就是說,中國接下來可能要長期被周邊國家疫情所包圍,想獨善其身,就得一直積極防禦下去。對經濟的牽制和損失可能超出很多人想像。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可能也會超出人們的想像。
最糟糕的情況是,等別的國家獲得了群體免疫後,中國也可能還得走一遍這些國家的老路,因為國民沒有形成群體免疫,零零星星的感染還是有可能再次引起大面積傳染。除非一直緊張防疫下去,沒完沒了。
在病毒已經擴散到全球的時候,按照囚徒博弈的邏輯,採取群體免疫方式才是對個體最有利的,這正是其他國家的選擇。你說他們自私也好,不顧大局也罷。反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選擇,都是按照最有利自己的方式來選擇,說起來雖然不地道,但也在情理之中。
近100多年以來,由於醫學和醫療技術的高度進步,科學至上的理性主義者們,一廂情願的希望,完全依靠現代醫療體系來「戰勝」所有的疾病,至少現在看,這不見得是最聰明的選擇。
因為從更廣泛的人類社會種群優化的角度講,「群體防疫」也許是大自然界淘汰人類當中,老弱病殘的一個有效的辦法。
所以不要簡單的低估了以英國為首的歐洲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存智慧。
也許「集體免疫」這個辦法,當中蘊藏著人類最古老至高無上的智慧,可能當代短視急功近利的人們,還難以理解。
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變化,中國也必定會調整自己的防禦策略,關於「悶死病毒」策略和「群體免疫」的策略,是否要根據中國和全球的抗疫具體情況,進行轉換,這要根據很多情況來定,比如全球疫情的發展趨勢,病毒本身的屬性,病毒的未來歸宿,整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全社會成本的消耗和比較,等等等等。
一句話,人類徵服新冠病毒的徵程,路還很長,我們既需要埋頭苦幹,也要抬頭仰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