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器指飲酒用的器具,在中國古代,釀酒業的發展,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酒具應運而生,在商代時,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的提高,我國的青銅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酒器可分為盛酒器、飲酒器,取酒器等。青銅酒器主要有爵、角、觚(gū)、觶(zhì)、斝(jiǎ)、尊、壺、卣(yǒu)、方彝(yí)、枓(dōu)、勺、禁等。
■ 盛酒器 ■
觶:(zhì)盛酒器。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三升曰觶,那麼從形體上它比觚要大,觚形成杯柄的柱狀,所以可以持,作飲酒器。
尊:(zūn)盛酒器。用於祭祀或宴享賓客之禮,後泛指盛酒器皿。敞口、高頸,鼓腹或筒腹、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 在禮器中的地位僅次於鼎。形狀多樣,有方有圓、有高有低,大體可分三類: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
壺:(hú)盛酒器。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壺多為長頸、大腹、圓足。其形制在商代多為圓形、扁形、瓠形三類,周代以後又增加了方形、橢圓形等。
卣 :(yǒu)盛酒器。它一般為小口、有蓋、長頸、橢圓鼓腹、圈足、有提梁、掛於兩肩。卣的體形近似扁壺。
彝: (yí)盛酒器。「彝」是青銅禮器的通名。一般成方形,方彝的造型特徵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
觥:(gōng)盛酒器。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瓿:(bù)盛酒器。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罍:(léi)盛酒器。體量略小於彝,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
缶:(fǒu)盛酒器。大腹小口,有蓋。春秋戰國時候曾經拿它當作樂器。
■ 飲酒器 ■
爵:(jué )飲酒器。是由於它的造型像一隻雀鳥,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後面有尾,腹下還有細長的足,而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的一般形狀為前有流,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雙柱。
角:( jiǎo )飲酒器。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
觚:(gū)飲酒器。圈足外撇,喇叭形大口,圓形細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盛行於商周時期。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靡稜作為裝飾。觚初現於二裡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其造型應該上當於當代高腳杯的概念吧。
斝:(jiǎ)飲酒器。與溫酒用。圓口,有流、柱、鋬(pàn,把手)與三足。口沿有柱,一側置鋬,長足,有蓋和無蓋的形制並存。通常有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形狀似爵而大,然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腹有圓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襠,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四足,帶蓋的。
杯:飲酒器。有圓體執杯、無耳杯、橢體杯三類。
■ 取酒器 ■
勺:取酒器,注入飲酒或溫酒器中。一般作短圓筒形,柄或直或曲。今所見多為商代物。
枓(鬥):取酒器。
■ 案型器 ■
禁:案形器,是承尊、壺等酒器的器座 。起於西周初年,滅於戰國時代。禁主要用作尊、卣、壺類酒器的器座。銅禁在傳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發現。
zhongfutaihe@163.com(必有好禮)【草原玉液】原創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