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斝」字怎麼讀?古代酒器上為什麼會有兩個「小揪揪」?

2021-02-19 白酒學苑

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斝被定為御用的酒杯,因而斝在古代是天子所用酒器,可謂是身價非凡。

甲骨文中的斝字,上面有兩個很明顯的傘狀「小揪揪」,從後來的字形演變可以看出,上面兩個「口」是兩個「小揪揪」的演變。

(甲骨文中的斝)

除了斝,帶有「小揪揪」的酒器還有爵。爵在夏商周時期最為常見,以圓腹為主,下有三足,一側有鋬(pan,四聲),口沿的前端有便於倒酒的「流槽「,後端有尖尾,「小揪揪」大多位於流與口之間,一般都有兩個,也有部分爵是一個「小揪揪」。青銅爵上的「小揪揪」非常普遍,就連甲骨文與金文中的爵字,上部均有傘形或十字形符號作為「小揪揪「的象徵,十分醒目。

(斝)

(爵)

(甲骨文、金文中的「爵」字,上部均有「小揪揪」。)

因「小揪揪」所在位置巧妙,當飲酒人仰首飲酒之時,兩枚「小揪揪」便會頂在鼻子兩翼。早期考古學者認為,爵古同「雀」,取其鳴節(雀鳴喈喈,諧音節節,節制飲酒之意,故用雀形),以戒荒淫。因而部分學者認為,這兩個「小揪揪」是提醒飲酒人淺嘗輒止,切不可貪杯失態。

(商  父戊舟爵)

夏商周時期的酒並非後世所用的清澈的蒸餾酒,而是釀後連糟混置的濁酒,在飲用或祭祀之時需要過濾,把殘留的酒糟和植物渣滓分離出來。

部分學者認為「小揪揪」可能是用來固定過濾網的。在爵、斝之上放置濾網,以「小揪揪」固定,以便在飲酒的同時過濾渣滓。

因目前尚未發現大小、精美度可與爵、斝相配的青銅杯具,而如此精緻的飲酒方式自然不能以劣質的陶杯相配,因此該觀點依舊難以被學術界廣泛認可。

(商  婦好大方斝)

部分學者指出,爵有三足,在早期文明中,三足器常用於加熱;其次,考古發現的部分爵底部有煙燻的痕跡,表明曾用於加熱。因而宴飲時邊溫酒邊飲,那麼上面的「小揪揪」或許就像鼎上的雙耳一樣,起到從火上取出酒杯的作用。

(夏   青銅爵)

這一說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爵的體積較小,作為溫酒器未免過於不便,如果「小揪揪」是作為取酒的把手,那它應位於爵、斝等器物的中軸線上,以達到取酒時酒杯的平衡,事實上「小揪揪」多位於前端,若真用於取酒,是很容易傾灑的。

近年來也有學者指出,爵的器形是模仿「雀」的形態,因而上面兩個「小揪揪」是模仿雀的雙翅。

(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更象鳥的雙翅?)

(商代鳳柱斝,「小揪揪」直接就是兩隻鳳鳥)

在遠古中國,雚鳥崇拜普遍存在,雚鳥即神鳥,比如我們熟悉的「金烏」,象徵著勇猛和刑殺,是天道中陽剛的一面;而禾代表著生長與收穫,是平和的,以禾為原料釀成的酒是歡樂的,彰顯著天道中陰柔的一面。因而古代三足酒器以鳥的形狀代表陰陽統一,顯示了古人對於天地宇宙樸素的思考。

《左傳》中講到上古「少昊氏」時代,社會管理是以各種鳥官進行的:「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閒者也.」

到後期,中原文化大融合,各種鳥就開始向鳳凰轉變。

有學者認為,如果從字形、讀音上來考察,「爵」字在商周時期與「雀」字有許多相近,加之古人崇拜鳥,比如商的祖先是「吞玄鳥之卵而生」,因而爵的「流」部象徵著鳥首,後部尖尾象徵鳥尾,整個器形如同一隻鳥「昂首闊步」。因此,有學者推斷,上方的「小揪揪」象徵鳥的翅膀。

不得不說,這神秘的「小揪揪」,說不定真的意味著鳥的翅膀。

您有什麼高見呢?不妨寫在評論下方,咱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同時,也歡迎您親自到中國白酒博物館走一趟,這裡不僅有斝,有爵,還有更多的古代酒器、古代釀酒遺址等著您前來觀賞、探秘。

(中國白酒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小臣邑斝銘
    主人不在了,小臣邑斝的命運也變得撲朔迷離。幾經周轉,小臣邑斝難逃流落海外的命運,至今收藏在美國聖路易市美術博物館,遠離了她的故土。 1. 小臣邑斝通高20.3~19.9釐米、腹深9.8釐米、口徑16釐米。侈口短頸,下置圓柱形三空足,口沿上有一對傘形柱,分襠鼓腹,一側設獸首鋬(pàn 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
  • 古代酒器
    該廠主要是設計、生產及銷售金屬工藝品,在金藝閣有古代許多青銅器的仿製品。其中酒器作為禮器,在中國古代的儀式中具有核心地位,因此,酒器的演變內蘊儀式的演變,進而蘊含人們觀念的演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認識一下古代酒器。爵(jué)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當於現代的分酒器或溫酒壺。流行於夏、商、周。
  •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酒器,你認識幾個?
    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飲酒的器皿非常簡單,可是在古代,酒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很明確的階級等級劃分,不同階級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器。古代酒器有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你認識幾個?
  • 青銅時代——青銅酒器大全(飲酒器+盛酒器+溫酒器+調酒器+取酒器)
    青銅時代酒器種類很多,有飲酒器、盛酒器、調酒器、取酒器,還有承酒器。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青銅時代的典型酒器類型及酒器特徵。飲酒器:爵、角、觚、斝、觶盛酒器(溫酒器):觥、尊、卣、壺、罍、瓿、方彝、冰鑑調酒器:盉取酒器:勺、鬥承酒器:禁既然前面提到了「爵」,那我們就以「青銅爵」開篇。青銅爵應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酒器器型了,古裝劇裡經常能看到。
  • 【別名辭海】之《酒器的別名》
    鄭玄 註:「夷讀為彝。」賈公彥疏:「雞彝者,或刻木為雞形而畫雞於彝。」季雅古酒器名,「三雅」之一,東漢劉表所制。三國 曹丕《典論》:「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子弟驕貴,並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仲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
  • 妙玉的茶具之謎:「分瓜 瓟斝」、「杏犀」這六個字你認識幾個?
    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分瓜 瓟斝」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遞與寶釵。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杏犀」。
  • 銎簋甗罍鬲甑箅觥匜觶斝,你認識幾個?
    這些難認而生僻的字,就是用來命名青銅器,如果不認識,那麼請隨我們來看一看,認一認……銎(qióng):銎,斤斧穿也。——《說文》。段玉裁註:「謂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後泛指農器上的孔。銎內式鉞簋,讀作「詭」(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 酒器--青銅酒器
    酒器可分為盛酒器、飲酒器,取酒器等。青銅酒器主要有爵、角、觚(gū)、觶(zhì)、斝(jiǎ)、尊、壺、卣(yǒu)、方彝(yí)、枓(dōu)、勺、禁等。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三升曰觶,那麼從形體上它比觚要大,觚形成杯柄的柱狀,所以可以持,作飲酒器。
  • 古代酒器酒具欣賞
    夏商周時期酒器:白陶鬹 夏商周時期酒器:黑陶|象鼻盉    >>
  • 饕餮紋爵斝:餘鏽存香 青銅煌煌
    爵、斝(jia 第三聲)均為古代酒禮器,其中爵為飲酒器,斝為盛酒器,二者常相伴出現。
  • 壺爵觥彝卣罍杯卮斝盉,這些古人的玉質酒器你能區分清嗎?
    當然有,必須有。只要你想要,從文房雅器到庖廚小物,我們都可以讓你和古代的成功人士一樣,被玉器包圍!  一、書房中的玉器:   古代的文人墨客尚玉,常以玉自比,不僅將玉作為裝飾之物隨身攜帶,更是放置在書房中、書案上,以時時欣賞、隨時把玩。
  • 古代封爵與古代酒器有關嗎?你想知道的酒文化!
    古代封爵制度是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有不同的等級。與封爵的「爵」屬同一個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用來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功能上相當於現在的分酒器和溫酒壺。流行於夏商周時期。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常見。
  • 讀懂青銅器丨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不知道怎麼讀,也不知道是什麼其實,讀懂它們並不難,今天,我們從南京博物院的「融合」展入手一起來讀讀從春秋到秦漢的*&%*#青銅器青銅器按功能來分,主要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類別哪些用來裝酒
  • 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都幹嘛的?
    《說文解字》上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有了酒,酒器也就應運而生了。古人云:「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好酒若有美器配,常人也能品千杯」好酒配美器,更能增加飲酒的樂趣。
  • 盉甗簋罍卣斝:這些青銅器都是什麼?有何用途?
    從字形上分析,「禾」說的是五穀,「皿」是指容器,表明盉是用來裝酒的器皿。王國維在《說盉》中,明確提出:「盉乃和水於酒之器,所以節酒之厚薄者也。」盉的造型通常園口深腹,上有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在盉身上,左有流,右有鋬。盉出現於商朝晚期,春秋戰國時期,盉口變小,腹部扁圓,以蹄足獸流作為裝飾,有的盉還設計了提梁。在周朝時,盉和匜(音yí)是組合使用的。
  • 酒桌文化≠酒文化,談酒與酒器
    實際上,酒之功過從其誕生之初就已經開始…… 這個系列大致分為五個部分:酒的歷史,酒與酒器,酒的禮德,酒的藝術,酒桌文化≠酒文化。今天我們聊一聊酒與酒器。酒器是酒的載體,酒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酒器的發展變化。甲骨文中酒字的寫法有兩種,一是釀酒器具「酉」的單體象形字;二是甲骨文中的「酒」字,中間是一個酒瓶,兩旁是溢出的酒液。
  • 看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當浮一大白!
    從禹時算起,酒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中國釀酒歷史悠久。《說文解字》上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有了酒,酒器也就應運而生了。一般形狀是前有流,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鋬(pàn),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多為青銅所制,初為典禮時所用。角角與爵形制相仿,但沒有柱,口緣兩端都做爵尾形狀。角的用途,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認為:「其下有三足,且常有蓋,便於置火上以溫酒,故與爵同為溫酒器。」斝(jiǎ)斝,形似爵,但比爵大,無流和尾。
  • 看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都是什麼用途
    《說文解字》上記載:  「古者儀狄作酒醪,  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  杜康作秫酒。」  有了酒,  酒器也就應運而生了。  不同酒器的容量也會不同,  周朝時,  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定: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  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壺。  這種青銅酒器的格式和規格,  一直沿襲到清代。
  • 瓿、鬲、卣、簠、甗、觥、觶、盉、盨、斝、匜、觚 你認識幾個?
    盉hé,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
  • 長嘯:帶你識酒器
    浮:罰)            角(jue):酒器。形狀像爵,上口無兩柱。《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 圖/資料 商早期-獸面紋斝        盞斝:泛指酒杯。            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使行人執榼承飲。」 泛指盒一類的器物:果榼。粉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