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斝被定為御用的酒杯,因而斝在古代是天子所用酒器,可謂是身價非凡。
甲骨文中的斝字,上面有兩個很明顯的傘狀「小揪揪」,從後來的字形演變可以看出,上面兩個「口」是兩個「小揪揪」的演變。
(甲骨文中的斝)
除了斝,帶有「小揪揪」的酒器還有爵。爵在夏商周時期最為常見,以圓腹為主,下有三足,一側有鋬(pan,四聲),口沿的前端有便於倒酒的「流槽「,後端有尖尾,「小揪揪」大多位於流與口之間,一般都有兩個,也有部分爵是一個「小揪揪」。青銅爵上的「小揪揪」非常普遍,就連甲骨文與金文中的爵字,上部均有傘形或十字形符號作為「小揪揪「的象徵,十分醒目。
(斝)
(爵)
(甲骨文、金文中的「爵」字,上部均有「小揪揪」。)
因「小揪揪」所在位置巧妙,當飲酒人仰首飲酒之時,兩枚「小揪揪」便會頂在鼻子兩翼。早期考古學者認為,爵古同「雀」,取其鳴節(雀鳴喈喈,諧音節節,節制飲酒之意,故用雀形),以戒荒淫。因而部分學者認為,這兩個「小揪揪」是提醒飲酒人淺嘗輒止,切不可貪杯失態。
(商 父戊舟爵)
夏商周時期的酒並非後世所用的清澈的蒸餾酒,而是釀後連糟混置的濁酒,在飲用或祭祀之時需要過濾,把殘留的酒糟和植物渣滓分離出來。
部分學者認為「小揪揪」可能是用來固定過濾網的。在爵、斝之上放置濾網,以「小揪揪」固定,以便在飲酒的同時過濾渣滓。
因目前尚未發現大小、精美度可與爵、斝相配的青銅杯具,而如此精緻的飲酒方式自然不能以劣質的陶杯相配,因此該觀點依舊難以被學術界廣泛認可。
(商 婦好大方斝)
部分學者指出,爵有三足,在早期文明中,三足器常用於加熱;其次,考古發現的部分爵底部有煙燻的痕跡,表明曾用於加熱。因而宴飲時邊溫酒邊飲,那麼上面的「小揪揪」或許就像鼎上的雙耳一樣,起到從火上取出酒杯的作用。
(夏 青銅爵)
這一說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爵的體積較小,作為溫酒器未免過於不便,如果「小揪揪」是作為取酒的把手,那它應位於爵、斝等器物的中軸線上,以達到取酒時酒杯的平衡,事實上「小揪揪」多位於前端,若真用於取酒,是很容易傾灑的。
近年來也有學者指出,爵的器形是模仿「雀」的形態,因而上面兩個「小揪揪」是模仿雀的雙翅。
(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更象鳥的雙翅?)
(商代鳳柱斝,「小揪揪」直接就是兩隻鳳鳥)
在遠古中國,雚鳥崇拜普遍存在,雚鳥即神鳥,比如我們熟悉的「金烏」,象徵著勇猛和刑殺,是天道中陽剛的一面;而禾代表著生長與收穫,是平和的,以禾為原料釀成的酒是歡樂的,彰顯著天道中陰柔的一面。因而古代三足酒器以鳥的形狀代表陰陽統一,顯示了古人對於天地宇宙樸素的思考。
《左傳》中講到上古「少昊氏」時代,社會管理是以各種鳥官進行的:「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閒者也.」
到後期,中原文化大融合,各種鳥就開始向鳳凰轉變。
有學者認為,如果從字形、讀音上來考察,「爵」字在商周時期與「雀」字有許多相近,加之古人崇拜鳥,比如商的祖先是「吞玄鳥之卵而生」,因而爵的「流」部象徵著鳥首,後部尖尾象徵鳥尾,整個器形如同一隻鳥「昂首闊步」。因此,有學者推斷,上方的「小揪揪」象徵鳥的翅膀。
不得不說,這神秘的「小揪揪」,說不定真的意味著鳥的翅膀。
您有什麼高見呢?不妨寫在評論下方,咱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同時,也歡迎您親自到中國白酒博物館走一趟,這裡不僅有斝,有爵,還有更多的古代酒器、古代釀酒遺址等著您前來觀賞、探秘。
(中國白酒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