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過去寺廟拜佛的經歷,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上一次去寺廟是為了什麼?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為了求平安吧。誠然,大眾對佛教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在如今的社會上越來越高。和家裡人去趟寺廟上供品燒個香的行為在今天也已經屢見不鮮。
但是,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其實並不清晰和準確。大部分人只是把佛教神化了,認為佛祖無所不能,只要燒香拜佛祭貢品,佛祖就能讓自己心想事成。殊不知,佛教的本意並不是為了受到這些"賄賂",而是想通過人們學習佛理,自淨其心,從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因此,對於貢品數量是不是越多越好的問題,就有解了。
一、數量不是關鍵,誠心誠意最重要
對於貢品的數量問題曾經一直也困擾著我,我也一直認為是越多越好。直到我去向一位101歲的修佛老者請教,聽完他的回答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自己都理解錯了。這位修佛人說:"供奉菩薩最重要在於你是否恭敬心誠,燒香和貢品都是表法,佛菩薩自是不會計較。心靈虔誠的人,不論貢品數量多少,都會有好報;作惡多端的人,貢品即使再多也依然要接受自己的報應。"
我們供佛供的是自己內心的一份敬意和真心,數量多寡並無限制,全在自己的意願。佛菩薩看到的,也是我們內心是否真實,是否恭敬,而不是看我們貢品的數量。假使我們真心信奉佛教,敬重佛菩薩,那麼我們也會儘量多地給佛菩薩帶去貢品;但假如我們心靈不純淨,只是為了做個表面功夫,那麼即使我們帶了再多的貢品,也只是形同虛設。佛祖看不到我們的真心,自然無法普度我們。因此,貢品數量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我們的心。
二、貢品最好要有水
修佛人常說:"其他供品可以沒有,但最好要有水。"而是這個水必須要乾淨。水代表我們的心得,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一杯紋絲不動的水代表我們不為世俗牽動的心。這杯水也不是真正是給佛菩薩喝,而是讓我們自己看著它,就像看著我們的內心。看著它,提醒我們自己,心要平靜、心要乾淨,要不為世俗所汙染。
這個乾淨的水可以是礦泉水、純淨水等,但不能是有顏色的,比如茶。茶是有顏色的,即意味著不乾淨,那麼不乾淨的東西都是不可以上供桌的。上供有顏色的茶水不僅不利於自己內心的清淨,還有可能被扣上褻瀆神靈的罪名。所以如果不懂,就上供些普通人都會上的貢品,如水果等,其他不必也可。
三、可以上供鮮花
佛道裡講究因果,人們種下什麼因都會自食其果。供花是因為花代表"因"。花開後就會結果,若是花好則果也一定好,即鮮花代表善因善果。在佛教裡,花代表六波羅蜜,六度因花。六波羅蜜則代表渡到彼岸的意思,也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離了生死輪迴,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
不過供花也是有講究的,不是隨隨便便哪種花都可以。例如,菊花,玫瑰花,百合花與蘭花等都是是可以供奉佛菩薩的,但桃花,喇叭花等卻是不能供奉的。供花也是一門學問,如果不懂要多學佛經,切不可隨意敷衍,否則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結果。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