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寶奉命去搞神龍教,推著幾門大炮上去一番狂轟濫炸,神龍島灰飛煙滅。大功告成之際,他被方怡再次誘騙,被洪教主「請」到了船上。幾乎嚇尿的韋爵爺一番花言巧語總算有了喘息之機,最後逃脫洪安通的魔掌,和雙兒一起,騎著鹿一路向北狂奔。
最終韋小寶鑽進了鹿鼎山上的雅克薩城,還在密道中摸了一把洋妞,結果就被黏上了。這個洋妞不簡單,正是羅剎國的索菲亞公主。之後索菲亞帶著韋小寶去了莫斯科,剛好趕上一場宮廷政變,索菲亞從一個公主成了階下囚。
面對這種困境,索菲亞完全懵逼,不知所措,哭了個稀裡譁啦。最後韋小寶憑藉著聽評書聽來的智慧,幫助索菲亞逆風大翻盤,令其當上了女攝政王,手握權柄笑哈哈。
這一情節,讓人看得也很過癮。隱隱然,羅剎國不過如此,這個韋小寶真是揚我國威!
讓韋小寶調教索菲亞,玩轉羅剎國,這貌似是金庸在自嗨,同時可能也引發了不少讀者跟著一起自嗨。
這種自嗨很有些「精神勝利」,仿佛韓國意淫他們曾經射瞎大唐李世民,打得唐軍丟盔棄甲奪命而逃。
要知道,當時的北極熊已經是熊老大,蠶食鯨吞瘋狂擴張,就說那個雅克薩城,那可是建在鹿鼎山上,而鹿鼎山正是滿清龍脈所在,很有些騎在脖子上拉屎撒尿的意思,八旗兵倒也沒有立即還以顏色。
另外,雅克薩只是一個據點,羅剎國貪婪成性,眼睛盯的可不止是滿清的老家,更有山海關那邊的北京城。這一點企圖,羅剎國的狗腿子洪安通是說過的,他建議羅剎國從水路登陸天津直取紫禁城。
這麼來看,當時的羅剎國絕對是超級強國,不亞於當年橫掃四方的蒙古帝國。索菲亞公主是俄國第一代女沙皇,手腕強硬,野心勃勃,當然不會是金庸筆下的傻白甜,任由韋小寶調教云云自然都是太過瞎扯。
金庸一向都不是一個偏激的人,而且他把《鹿鼎記》當成歷史演義來寫,自然有著十二分的嚴謹。這在書中是有體現的。為何一寫到俄國就有些畫風一變呢?羅剎國這個稱謂已經很彰顯敵視了,讓韋小寶成為那裡的JJ圖騰更是對之的一種嘲諷加蔑視。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看一下《鹿鼎記》的創作時間。這部小說起筆於1969年10月,完結於1972年9月。這個時間很重要,當時的歷史是什麼情況呢?沒錯,正是中俄決裂之時,「珍寶島戰役」剛過去沒多久,熊國不僅數十萬大軍壓境,更是不斷揚言威脅要扔原子彈。
這個時候,作為明報的社評主筆,金庸不可能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充耳不聞,對於熊國的蠻橫,想必每一個中華兒女自然都是義憤填膺。 寫鹿鼎記的時候,金庸筆下自然對「熊大」很不客氣,抹黑嘲弄也是在所難免。
金庸這麼寫也應該不是僅僅為了洩憤,從長遠考慮,他一定是覺得熊大不是一個好朋友。
韋小寶這個人物身上很有阿Q的影子。魯迅寫《阿Q正傳》,文筆頗為幽默,能讓人看得捧腹大笑,而多讀幾遍就會感受到無限的悲涼。金庸估計也是致敬這種寫法,他讓韋小寶去各種挫敗嘲弄羅剎國,也是充滿著幽默感,這幽默的背後其實也是充滿著悲涼。
朋友一轉身就可能成了敵人。面對老大哥的突然秀肌肉,現實中的人們真的可以去做韋小寶嗎?顯然是不可以的。那麼金庸用韋小寶當然也不是自嗨,而是一種反諷和警示。晚清國弱,喪權割地,說什麼要有韋小寶在就好了,也正是這層意思。或許金庸真正想說的是,面對熊大朋友,一定要保持清醒,千萬不可麻痺。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堅持原創,感謝支持!#金庸武俠#
喜歡的朋友請點擊添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