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Travel | 維也納——在中央咖啡館等待莫扎特

2021-02-18 Duni幾凡設計教育



同濟建築小姐姐

20014個國家41座城市

一趟關於  建築X美食X設計 的流浪之旅

和你分享

美景宮

維也納(德語:Wien;奧地利德語:Wean;英語:Vienna)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在20世紀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時至今日,它僅次於柏林是德語圈第二大城市。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奧地利國家歌劇院

有記載的維也納城市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在巴本堡王朝的統治下,維也納第一次崛起,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而聞名世界,此後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1278年起)、奧地利帝國(1806年起)和奧匈帝國(1867年起)的首都。16世紀和17世紀奧斯曼帝國每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

卡爾教堂

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強盛,維也納也成為當時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奧地利再度和納粹德國合併,戰後,奧地利的維也納,跟德國的柏林一樣,遭到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直至1955年奧地利再度獲得獨立為止。冷戰時期,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其位於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奧地利。

掩藏在建築之後的聖史蒂芬大教堂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有幾百年的統治歷史,維也納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魯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奧地利公爵)在1365年建立了維也納大學,並下令建造聖史蒂芬大教堂,他為維也納贏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因此被譽為「維也納的建造者」。

黑死病紀念柱

維也納在1850年開始擴建,再次呈現輝煌。環城大道(德語:Ringstraße)的所在原是興建於13世紀的城牆,直到1848年革命才引發了根本性的改變。環城大道和規劃的建築是為了展示哈布斯堡王朝的顯赫和奧匈帝國的榮耀。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巴黎修建的林蔭大道已經證明了:拓寬街道有效地阻止了革命者設置路障。據稱弗洛伊德每天都在環城大道散步。

維也納1860年地圖,圖片來源:pinterest

雖然奧匈帝國進入了它的尾聲,但是這段時期維也納也再次攀上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巔峰,城市建築上發起新藝術運動,繪畫突出古斯塔夫·克林姆和埃貢·席勒的表現主義,音樂方面則有馬勒和萊哈爾,勳伯格、韋伯恩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維也納第二樂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

維也納藝術學院

1908年19歲的希特勒曾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均未被錄取,只能在維也納靠做零活和出售臨摹畫餬口,他在維也納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黨的影響。

維也納藝術學院內部

希特勒後來聲稱,「維也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學校。在那裡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日後成了我一切行動的鞏固基礎。」,而這種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就是「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並非基於人道的原則,而是僅憑最野蠻的鬥爭……假使你不奮鬥,則你也就無法生存」。

英雄廣場

維也納有愛的交通信號燈

全程地圖  由『行程助手』生成

行程單

城市漫遊路線——地圖由『行程助手』生成

美景宮(德語:Schloss Belvedere)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美景宮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將軍歐根親王的宮殿。在歐根親王去世後,美景宮於1752年被賣給瑪麗婭·特蕾茜雅。現在的美景宮是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的所在地。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德語:Gustav Klimt,1862年7月14日-1918年2月6日)生於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是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克裡姆特畫作的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主題常圍繞著「性」、「愛」、「生」與「死」的輪迴,且畫中主角大多為女人。喜歡他畫作的人稱讚有其「沉悶美感」與大膽象徵寓意,但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畫家的負面批評。

Judith and the Head of Holofernes, 1901. Belvedere, Vienna

Bride, 1917/1918. Belvedere, Vienna

卡爾廣場城鐵站曾是維也納城鐵的一個車站,位於卡爾廣場,是著名的新藝術運動建築,被列入維也納分離派。它是由維也納交通委員會顧問奧託·華格納和歐爾布裡希設計,與其他城鐵車站不同,使用鋼結構,外部大理石貼面。

該車站在1899年開放。1981年,城鐵線路改造納入維也納地鐵,原車站計劃拆除。但是,公共輿論傾向於保留這座建築。於是在地鐵完成後又在原處復建,只是地基比原來高了2米。現在一座建築作為維也納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設有地鐵入口,另一座建築闢為咖啡館。

維也納分離派(德語:Wiener Secession,英語:Vienna Secession),是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奧地利的支流。該流派反對當時相對保守的維也納學院派,並與之決裂。分離派作者作品藝術傾向、個人風格多種多樣,而且沒有明確的綱領,因此狹義上指維也納分離派組織,廣義上講是指是思想、類型相近的藝術一群。分離派涵蓋繪畫、設計、建築、裝飾等領域。

分離派展覽館(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是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座建築,由約瑟夫·馬裡亞·歐爾布裡希(Joseph Maria Olbrich)興建於1897年,作為維也納分離派的建築宣言和展覽館。

分離派運動的格言寫在展覽館的入口上方:「每個時代有它自己的藝術,藝術有它的自由」(德語: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在它下面是一個雕塑,上面有3個戈耳工,分別代表繪畫、雕塑和建築。

貓頭鷹——分離派展覽館立面細部,設計出自科羅曼·莫塞爾的手筆

室內整體以淡綠色為主色調,衛生間的設計也很考究,鏡子、水龍頭、洗手池一一對應。

分離派展覽館內的展覽館剖模型

在紀念品商店看到了帶有「錦繡香江」四個中文大字的「分離派展館」,郵編是用英文寫著電話號碼的另一座「分離派展館」,在全球廣受青睞。

 

 04 

馬略爾卡住宅

Majolikahaus of Otto Wagner


奧託·華格納(Otto Wagner,1841年7月13日-1918年4月11日),奧地利(奧匈帝國)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同時也是設計教育家。他的大量建築作品改變了其家鄉維也納的城市風貌,代表了十九世紀末維也納建築界的革新與探索。

他的作品和建築理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作品包括:奧地利州銀行、華格納別墅、維也納地鐵站、霍夫亭車站、奧地利郵局儲蓄銀行和維也納部分地鐵站等。他曾擔任維也納美術學院建築系教授,同時也是著名藝術與設計團體「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於1895年出版《現代建築》一書,介紹了其分離派的設計思想。

 

 05 

路斯樓

Raiffeisen Landesbank Wien im Looshaus


阿道夫·弗朗茲·卡爾·維克多·瑪麗亞·路斯(1870年12月10日-1933年8月23日),奧地利建築師,出生在摩拉維亞。在歐洲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在他的論文《裝飾與罪惡》裡,提出反對維也納分離派的觀點。在這篇和其他幾篇論文裡,他為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的創建和批判做出了貢獻。

路斯的建築在最初備受爭議。牆面平整、沒有柱式和任何雕飾,被當時的人們諷刺為馬路上的井蓋。後來往往以「裝飾就是罪惡」對路斯進行誤讀,然而路斯是十分重視不同材料的運用,以發揮材料特質本身的美為他對裝飾的品味。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德語:Stephansdom),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乃為人所喜愛的維也納城市的標誌,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始建於公曆十二世紀,最早的建築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牆,為羅馬建築風格。哈布斯王朝統治奧地利後,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築風格。北塔後建,又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

十八世紀時,大教堂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同時對外面的牆壁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一場大火將大教堂嚴重燒毀,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開放。鋪反的屋頂上引人注目的由黃、綠、黑三種顏色組成的臂章圖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

室內全景,圖片來源於Google

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開業於1876年,在19世紀後期成為維也納知識階層重要的聚會地點,常客中有西奧多·赫茨爾、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阿道夫·路斯和列夫·託洛茨基。有人說這裡是奧地利許多詩歌、劇本、小說的搖籃,這也許有些誇張,但是當年音樂大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圓舞曲王朝"施特勞斯父子等也都是這裡的常客。

「不在咖啡館,就在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是對奧地利著名作家、詩人Peter Altenburg的描述,現在他仍坐在咖啡廳進門的第一張桌子旁。

夜晚走到市政廳大樓前,才發現這裡聚滿了人正在看免費露天音樂劇。市政廳前撐起了巨大的屏幕,音樂聲充斥在維也納城的上空,不虧是「音樂之都「,也不會是名副其實的City Hall(市政廳-城市的客廳)。

維也納經濟大學圖書館及學習中心由扎哈·哈迪德事務所設計。這座圖書館學習中心位於這所新大學校園中心地帶的一個多邊形地塊上。建築外部層次分明的直線流動到內部後變化為富有韻律感的曲線,這些曲線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態自由的「峽谷」,被用來作為建築內部的中央公共廣場。(資料來源:建築學院)

D3系館樓由倫敦CRAB工作室設計,大樓外輪廓線非常豐富,高差也較多,它與AD大樓一起圍合出多樣性的豐富的室外空間。整個建築最大的特點是其條紋狀的色彩變化,顏色從淺米色過渡到黃色、橙色。外牆以水平和垂直安裝的天然木板作為裝飾,也能產生一定的遮陽效果。(資料來源:建構物語)

 

 10 

索菲亞酒店

Hotel Sofitel Vienna Stephansdom


維也納索菲亞酒店由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設計。Jean Nouvel稱其設計靈感來自於哥德式教堂史蒂芬大教堂的玫瑰花窗,運用了大量色彩斑斕的天花,而鏡面玻璃立面又映射著維也納老城的剪影,形成現代與古典的交織。

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the Postal Savings Bank, 1904-06)由奧託·華格納 Otto Wagner 1841-1981 設計,建於1904-1906年間,是當時維也納學派的代表作品。它的設計採用簡潔的手法,利用玻璃、鋼材等工業材料形成嚴格戒律的風格。

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德語:Haus des Wiener Musikvereins)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內城的一座音樂廳建築。該樓內有多個表演空間,其中面積最大的金色大廳(Großer Musikvereinssaal)裝修精美,音響效果出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

整座音樂廳除觀看音樂會外,另有導遊帶領參觀,內部禁止拍照。圖為金色大廳內景(圖片來源於Google photo by Li Sun)

煤氣罐最早的設計是1892年的國際競賽的產物,維也納市政工程部從1896年十月底到1899年7月完成建設。建成後的煤氣罐是4個容量分別為9萬立方米左右的圓柱體煤氣儲藏罐,高70公尺,直徑約60公尺,體量列歐洲之首。直至天然氣漸漸取代煤氣,煤氣罐於1986年被廢棄關閉,其內部結構被拆除,只有磚砌的外牆被保留下來。(資料來源:freewechat.com)

廢棄後,除了偶爾舉辦過幾場音樂演出外,這裡還曾經借給007劇組拍攝過電影。雖然被廢棄,但其厚重而比例完美的磚砌牆,流暢細膩的線腳,可說是奧地利最重要的產業建築遺產之一。

幾乎所有的工業城市都會面臨這樣的困擾:產業轉型以後,工業時代留下的建築遺產應該怎麼辦?在此同時,歐美掀起了大規模的「舊建築適應性再利用」改造浪潮,到80年代此風尤甚,煤氣罐改造於是順理成章被提入議程。1989年,建築學家曼福瑞德•維多姆教授開始研究如何重新利用「煤氣罐」。基於維多姆的論證和提議,維也納政府決定重塑和復甦此保護建築,將其開發為一個具有購物和居住功能的社區。政府自1995年開始徵集煤氣罐再利用的新方案。

新城區的開發頗具挑戰性,計劃需充分尊重這4個煤氣罐的歷史原貌,整個開發都是以保護煤氣罐原有的建築外觀為出發點。最後的獲選方案分別來自四位建築師:Jean Nouvel(A罐)、Coop Himmelb(l)au (B罐)、Manfred Wehdorn(C罐)和Wilhehn Holzbauer(D罐),並先後在1999——2001年間完成。

改造過程中,煤氣罐被掏空,只有外牆和部分屋頂得到保留。每個罐子被分成幾個區域:居住(頂部幾層做公寓)、辦公區(中間層做辦公樓)、娛樂和購物中心(底層商場),地下擁有多層車庫和商業庫房等。各個煤氣罐的商場層被天橋連通,原來的外牆得到保護。為了完善區域功能,又在位於A、B、C、D罐的購物街的首尾兩端,新建了多功能電影城E座,形成了一個L形的姿態。社區裡如今住著1500多名住戶,還有70多家商店、銀行、餐廳、幼稚園等配套生活設施。

圖片來源:globalconnections.champlain.edu

維也納美味精緻豐盛的早餐。餐廳開在一處街角廣場上,餐廳服務員拿著玻璃杯在廣場中央的噴泉接水直接送至餐桌,十分便捷。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

2. 窮遊行程助手

■ Over ■


撰文&拍攝 | G學姐

轉載請聯繫後臺




 ◆ ◆

總部建築交流群:776471488

總部規劃交流群:657373370

總部景觀交流群:143228544

總部手繪交流群:609483515

相關焦點

  • 2020 維也納莫扎特國際鋼琴大賽盛大開啟!
    5月19日,2020 維也納莫扎特國際鋼琴大賽盛大開啟!維也納莫扎特國際鋼琴大賽是為紀念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而創辦的比賽,旨在培養和選拔青少年音樂人才、激勵和鼓舞青少年的鋼琴進學熱忱、不斷推動鋼琴教育和鋼琴演奏的普及與提高。
  • 羅特:一間咖啡館的毀滅 | 青年維也納
    但更直接的答案是,在與高林老爺連載《大洪水1917》的時候我們曾安排約瑟夫·羅特扮演主角在維也納的一個損友,但因為他在1917年曾被俄國人俘虜,而且在一戰期間幾乎始終都在東線戰場,我們一直缺乏他在戰爭最後一年出入維也納的在場證據。
  • 去了布拉格、維也納和布達佩斯
    utm_term=.yrj4XgKnlL#.neK8QEKPOq吃喝(對於我們來說,找吃的就是旅行的意義)咖啡館+米其林餐廳+本地特色咖啡館無需多言,隨便找一家就是上百年歷史,各類名人大家都是座上客。選擇哪一家咖啡館全憑眼緣。
  • 2021第五屆維也納莫扎特國際鋼琴大賽(泉州賽區)啟航!
    各省分賽區最佳優勝者可直接晉級維也納國際總決賽,中國區總決賽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國際總決賽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分別舉行;5、參賽者、獲獎者的聲像宣傳權和參加與本比賽有關的演奏、音樂會等活動的舉辦權屬於本比賽組織委員會,對參加者不另付酬;6、本章程解釋權歸維也納音樂與藝術院校國際校友與音樂家協會、維也納優拓古典研究院所有;由奧地利維也納優拓古典研究院主辦,北京銘華鋼琴藝術研究院特別協辦
  • 2018年奧地利維也納中央國際音樂學院國際音樂比賽
    另設奧地利維也納中央國際音樂學院大師班:2018年8月5-12日諮詢電話:010-68214599諮詢微信:781982921諮詢QQ:781982921官網:www.madow.com.cn日以後出生E組:樂團(弦樂,鋼琴)平均年齡33以下 F組業餘組:無年齡限制青少組:2006年1月1日以後出生,弦樂、鋼琴和樂團 曲目要求A組第一輪一首炫技作品和在決賽中演奏的曲目決賽與室內樂團合作,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
  • 艾青《維也納》:莫扎特銅像前的噴泉,噴射的是奧地利人民的眼淚
    偉大詩人艾青的詩歌《維也納》,是組詩《南美洲的旅行》中的第一首。當時的維也納是被蘇、美、英、法四國軍事佔領的,它沒有了民族的自由,一切聽任別國的擺布,艾青,他深刻地感受到並理解了這個民族的痛苦,於是懷著對奧地利人民無比深厚的感情,寫下了《維也納》這首具有象徵意味的抒情詩。
  • 行走薩爾茨堡 無處不在的莫扎特
    在歐洲旅行,街頭的音樂藝人是我最喜歡觀看的,玩各種樂器的都有,且水準不俗,真是讓我們這樣不善音樂的民族氣餒。莫扎特1773年—1780年居住的故居(王曉林配畫)從6歲到14歲,當其他孩子還在父母膝下承歡時,莫扎特已經作為神童、演奏明星在歐洲各地作旅行演出了,所到之處皆引起轟動。
  • 歐洲除了藝術和咖啡,維也納還有讓你意難忘的……
    第一次來維也納,會被它的輝煌震撼環形大道(Ringstrae)如戒指般環繞著城市的中心地段串聯起維也納最驕傲的哈布斯堡王朝精華原本是抵禦土耳其入侵的防禦城牆1858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下旨拆除城牆並廣邀歐洲各地設計師出謀劃策半個世紀後,全長5.3公裡的環形大道劃時代地改變了維也納的城市面貌據說,知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每日午飯後就會繞著環形大道散步
  • 維也納何以被稱為「歐洲的心臟」?
    18年前他從維也納移居到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此時卻不得不拋棄在薩爾茨堡的家,重新回到故鄉維也納。可同年又發生了「維也納事件」,奧地利法西斯分子崛起,茨威格再次遭到驅逐不得不流亡英國。由此開始,茨威格開啟了生命中最後10年的流亡之旅。他輾轉英美,最終在1940年定居巴西,並在這裡寫下了他的最後一本書、也是他的自傳——《昨日的世界》。
  • 薩爾茨堡 | 莫扎特故鄉,一座隱藏在歐洲的「愛樂之城」
    跟隨維京遊輪,來探索薩爾茨堡這座歐洲歷史名城的多元佳作魅力吧~Cafe Tomaselli | 一杯咖啡喚醒早晨在薩爾斯堡老城區的廣場上,有一家名叫Cafe Tomaselli的百年咖啡館。據說,莫扎特最愛這家的杏奶。用一塊蛋糕和一杯莫扎特同款杏奶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再合適不過。品嘗了莫扎特最愛的杏仁奶,不妨就在老城區附近逛一圈。
  • 競賽周報 | 咖啡館、公民記憶、奧運紀念碑
    釀造-咖啡館設計挑戰競賽競賽介紹咖啡館仍然是人們交談、社交或工作的中心。現在的咖啡廳已經裝飾成集零售、活動中心等多功能功能於一體。它們共同扮演著城市身份的「豆莢」,聚集著城市的人群。我們的挑戰是設計一個咖啡廳,一個超越我們今天看到的咖啡館概念的空間,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參與者實踐空間和服務的微觀規劃,將想法轉化為體量、家具和裝飾的設計。它試圖探索維也納的咖啡館,體現現代的建築風格,同時從其現有的遺產中獲得靈感。
  • 莫扎特的朋友,對手和學生
    1.維也納之所以從古典主義時期開始,被稱為「音樂之都」,與當時維也納地區城市迅猛發展,經濟實力逐步增強,關係非常密切。同時也離不開約瑟夫二世對音樂的極力支持。古典主義時期,除了有莫扎特,貝多芬等這些至今依然被我們熟知的音樂大師外,還有眾多音樂家匯集在維也納,使得維也納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也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了頂峰。2.約瑟夫二世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約瑟夫二世執政期間,用很好的待遇,將全歐洲最優秀的音樂家都壟絡到維也納發展。
  • 看完金色大廳無人的新年音樂會,想夢回維也納了
    此刻,讓我們聽著這首樂曲,一起漫遊維也納。 維也納,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多年的城市,他們在這裡創作了許多美妙動聽的經典作品。這座城市有一種天生的音樂氛圍和藝術氣質,它吸引了無數藝術家來這裡生活並尋求創作的靈感。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藝術之都和音樂之都,也是歐洲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城市。
  • 咖啡館裡的青年維也納 | YoungVienna
    第一個理由是確實比較好聽,「青年維也納」雖然是一個文學團體,但它聽起來有力度、有速度感。「青年」這個詞兒本身就有力度和速度感,用來修飾土耳其的時候還有血腥味兒,(青年土耳其黨製造了亞美尼亞大屠殺)。所以一言以蔽之,它很酷啊。同時它跟我們的理想是一致的,「青年維也納」根植於美好年代的咖啡館。作為文學流派——如果它真的是一個流派的話,「青年維也納」是咖啡館開出的眾多花朵之一。
  • 【攻略】奧地利•維也納Vienna
    維也納曾經是神聖羅馬的心臟,自15世紀後,神聖羅馬帝國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維也納也就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首都,這個龐大的帝國不僅包括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還包括了現在歐洲中部的主要國家。維也納是世界出名的藝術之都,景點眾多,最出色的當然是博物館和幾個宮殿。雖然我給自己安排了四天,但時間仍然遠遠不夠,所以只選擇了幾個博物館和美泉宮。
  • 春天 莫扎特 小夜曲
    春天終於來了…… 你絕想不到這首靈動的《渴望春天》(Sehnsucht nach dem Frühlinge k.596) 創作於1791年的維也納,這是莫扎特死前的最後一冬,這時的他疾病纏身、貧困交加,之後,他再也沒能等到春天……也許是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也許是看到了天堂之光,這首取材於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
  • 莫扎特的神秘死因
    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了很多經典作品,他在短暫的一生中所創作的作品超過幾百部。其中「費加羅的婚禮」,「德國舞曲」等作品非常有名的。莫扎特逝去時剛滿35歲,他是1791年12月5日,在一個很冷的晚上逝去的。莫扎特逝去的時候,他的妻子臥病在床,送葬的人寥寥無幾,他是被看守公墓的一個老人下葬的。最神奇的是莫扎特的死因不明,對他的死因一直爭論到今天,沒有統一的結論。據說,當年莫扎特生病時,維也納最好的一生對他進行過救治,但是治療無效,他就逝去了。
  • 「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師從莫扎特
    1787年,貝多芬第一次去維也納,它的主要目的是去拜師學藝,這個老師就是莫扎特。那時莫扎特31歲,已經成名,並窮困潦倒,專心做一個真正的音樂家,專心寫自己想寫的曲子。貝多芬才17歲,正是意氣奮發的時候,已經有點名氣。等到他31歲的時候,他就會寫出那首《月光奏鳴曲》。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