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廣東東莞的網約車司機艾先生近日接到一張訂單,乘客為一家三口帶著一個嬰兒,上車不久嬰兒突發疾病失去知覺。艾先生連闖三個紅燈將孩子送醫,為此,他要被扣18分,並處以600元的罰款。交警表示需提供相關的醫院證明,但嬰兒家屬卻拒絕作證,稱闖紅燈跟他們沒關係。艾先生說,雖然他無法理解患者家屬的態度,但是並不後悔這麼做。最終,交警通過調取公共視頻和醫院的記錄,發現確實有過此事。目前,警方撤銷了對艾先生的處罰。
順便我們再回顧些這些年類似的事情。
2011年,在佛山街頭,小悅悅被兩輛車先後3次碾軋,7分鐘內十多名路人視若無睹,默然走過。
2018年1月,成都一女子撿到走失的柯基狗後向失主索要酬謝金,因協商不成竟狠心把狗丟下樓摔死!
2018年7月,西安一男子遛狗不牽繩嚇哭4歲女童,不但沒有道歉反而出言挑釁,並表示:「咬到再說,即使咬了打狂犬疫苗就行了。」
2018年6月,一名男子因生活無著落,遂產生報復社會念頭,在小學門口持菜刀砍傷3名男童及1名女性家長,有2名受傷男童經搶救無效死亡。
等等。
人性為何如此之惡?社會為何如此冷漠?道德淪喪?
那對夫妻,孩子沒事兒了,為什麼替司機證一下,這麼簡單的小事兒,都不肯做?
在個人看來,他們如此做,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無知或邪惡,更是因為未能辨別道德「真相」,甚至是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良心。
可是這個世界就是因為這種缺德,而逐漸變得更加墮落,且日積月累,最終導致社會道德滑坡,人心也越來越冷漠。
公序良俗為何受到破壞?
就像「彭宇案」「小悅悅事件」「開封老人事件」「冒名上學事件」等
什麼是道德滑坡?
所謂道德,指的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為人所摒棄的落後道德有了市場,且正影響著年輕一代,我們把這種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並影響人們行為的道德退化統稱為道德滑坡現象。
所以導致道德滑坡的,不僅是因為法制上的不健全,其中還有個人的欲望,社會的規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令我們失望的現象。
而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是一個長久都存在爭議的老問題。
以前,個人相信人性本善,一度覺得這個世界是充滿真善美的,覺得這個世界上總歸還是好人多過壞人。後來經世事洗禮後,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還是認為人性本惡比較有說服力。
但嚴格說,以上的觀點都是錯的,壓根不存在什麼人性本惡和人性本善之說,統的來講,人性既是作為一個人本身存在的弱點,但人性也是有光輝的,在面對壓迫和剝削所展現出來的不卑不亢,在面對功名利祿時的淡泊等。
所以人性不能單純的用惡和善來評判,相比之間,我更喜歡用良知的尺去判量一個人的善和惡,因為有些事情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羅生門一樣,錯綜迷離,不好去評斷它的利與弊,即使我們再公允地去評判,都難以精準側寫。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頻,一位老年商販,買龍蝦,用投機倒把的方式給顧客減料,不禁讓人感嘆,窮長奸計,富漲良心。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民眾受教育程度還是存在正相關的關係。
當集體罪惡或者集體無意識瀰漫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迷失了自己,拋棄良知,喪失底線,不僅如此,他們還大肆宣揚這種價值觀和人生觀,汙染著他們所在的環境和他身邊的人。
於是蠢惡不僅會迅速擴散,而且還會成為捲起一種不良發風氣。
導致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使人們認為當今社會在公共場所幫助一個陌生人是不明智也是不安全的。
這類事件的每一次傳播,都會強化人們心中的恐懼,認為做好事沒好報。
毋庸置疑,這種對做好事的恐懼削弱了人們做好事的願望,減少了做好事的行為,動搖了傳統的道德基礎。
是使人們相信社會冷漠是合理的,於是助長了社會冷漠。
助人者不僅遭到訛詐者的錯誤指責,還要應對訛詐者和執法官員對他們慈善行為的懷疑。
與此同時,公眾輿論從譴責訛詐行為轉而強調要自我保護。
長此以往,幫助陌生人就會被當成無知和愚蠢的行為,而不是慈善或英雄的行為。
不過想想曾經是一個「禮儀之邦」,如今淪喪至此,著實令人痛心。
雖然現在不少現代儒家倡導重振傳統文化和道德觀,教育小孩子從小讀三字經、小學開始學國學,投巨資在全世界多地開設孔子學院……
然而,這一切似乎沒什麼用,「互害」症狀並未得到緩解,更別提根治了。
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道德滑坡之罪,罪在我們自身啊!
這種道德危機,歸咎到底,是我們的失察和縱容,才導致的道德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