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位於貢院西街的永和園。
易址復業的永和園酒樓。薛玲攝
素有「秦淮第一樓」美稱的永和園又回來了!揚子晚報3月12日A33版報導了《百年老店永和園將拆遷》的消息,因興建科舉博物館,位於貢院西街的永和園也被列入拆遷範圍。不少南京市民擔心,永和園會不會像其他一些老字號一樣,拆了以後便永遠消失在生活之中?揚子晚報記者昨天路過夫子廟時偶然發現,永和園酒樓已在夫子廟北牌坊狀元樓西側易址復建開業。
新店依舊古樸,特色小吃一樣不少
揚子晚報記者昨天偶然發現已經易址復業的永和園,心中又驚又喜。走進位於建康路68號的永和園新店,由林散之題寫的「永和園」店招在朝陽下熠熠發光,步入店堂,卻是一派悠然雅致的古色古香,店堂一角的蓮池紅鯉更為店中增添了一番別致的情趣。
雖然復業後的永和園在經營規模上縮小了不少,但「老南京」最愛的雞汁乾絲、蟹殼黃燒餅、小籠包餃等特色小吃一個都沒有少,不僅如此,由於新址的顧客群以市民為主,不少小吃的價格還略有下調。拆遷前的永和園每天營業時間為上午9:30,復業後的永和園兼營早餐,每天的營業時間提前至早晨7:00。
採訪中,揚子晚報記者正巧碰到祖孫三人,「聽門口鄰居講永和園復業了,我們特意從集慶門坐車過來的。」正吃著蟹殼黃燒餅的陳老先生笑著說,「不錯不錯,還是那個味。」
將對傳統小吃製作技藝梳理傳承
獲得國家商務部首批「中華老字號」稱號的永和園,在2012年,小吃製作技藝還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因為拆遷而暫時搬出夫子廟核心景區,但永和園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永和園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傳統的小吃製作技藝進行梳理,並進一步加強傳統技藝的傳承。
「永和園之所以在短短數月內就復業,除了集團有義務有實力做到以外,和政府部門的重視支持分不開,關鍵是老字號經營的連續性不能斷。」永和園負責人介紹說,如果永和園不儘快恢復,技術人員將面臨流失,永和園的復業,也就意味著老字號的飲食文化和小吃製作技藝將得到保護與傳承。
連結>>>
歷史名人與永和園
永和園在其發展歷史上,還與多位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朱自清最愛永和園燒餅
熟悉永和園的「老南京」都知道,秦淮八絕之中就有永和園的雞汁乾絲和蟹殼黃燒餅,可很少有人知道,這兩樣吃食竟然還成就了中國散文雙璧《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1923年8月的黃昏,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因為喜愛永和園的茶點,他倆在遊覽前不忘到雪園(永和園)吃小吃,「在茶店裡吃了一盤豆腐乾絲,兩個燒餅之後,以歪歪的腳步踅上夫子廟前停泊著的畫舫,就懶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鬱蒸的江南,傍晚也還是熱的……」俞平伯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提及的豆腐乾絲和燒餅,正出自雪園。
朱自清對於永和園的燒餅更是念念不忘,三年後他還深情地說,「我倒是覺得芝麻燒餅好,一種長圓的,剛出燒,既香、且酥、又白……」把永和園的燒餅描繪得惟妙惟肖。
侯寶林表演「武松打虎」
上世紀五十年代,梅蘭芳帶著家人來到永和園茶社,品嘗嚮往已久的風味小吃,食客們很快認出這位京劇大師,一傳十、十傳百,店堂內外很快擠滿熱情的顧客和戲迷。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一天,曲藝表演藝術家侯寶林慕名來到永和園,剛跨進門就被茶客們認了出來,「來一段!來一段!」店堂裡頓時「沸騰」起來,被南京人熱情所感染的侯寶林即興在店堂裡說了一段《武松打虎》,贏得滿堂喝彩。
(責任編輯:武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