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這一年來,研究的都是唐史,所以沒少翻騰史學界的「聖經」——《資治通鑑》。駱駝在裡面看到了大唐的興衰,也看到了王侯將相的福禍榮辱、騷人墨客的不屑灑脫、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司馬光:你確定看的是我寫的那本?)……也看到了一些蒙塵的明珠。
今天駱駝要聊的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怎麼出名,但駱駝卻認為,他是唐朝難得的管理大師,他的名字叫張玄素。
張玄素
史書中的張玄素,出生年月不祥,父母情況未知,家庭背景沒有記錄……唯一拿得出手的,是他的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天下之中」,那裡有《西廂記》的發生地普救寺,有「欲窮千裡目」必上的鸛雀樓,還有河洛文化的聖地之一五老山……
背景單薄的張玄素出生於……隋朝,因為沒什麼過硬的背景,所以被安排去了「偏遠」的河北當了一名小吏。雖然隋煬帝沒有把他當回事,但是他卻把大隋愛到了骨子裡。隋末烽煙四起,河北落到了竇建德的手裡,和河北一起的還有張玄素。一開始愛隋心切的張玄素,並沒有接受竇建德的「招安」,直到隋煬帝在揚州身首異處,他才勉為其難的當了竇建德的近臣。
李世民滅了竇建德的夏國後,獲得自由的張玄素沒有選擇回鄉,而是繼續在河北當小吏。後來李世民聽說了他的才華,才把他調到身邊當了言官。張玄素是那種,不做則已,要做便要負責到底的人。所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來不划水摸魚,雙眼一直盯著李世民的過錯不放,他發現一次,就噴一次這個能決定自己生死的人,當時的他,心中只有工作,而沒有畏懼。
李世民看他三觀正確,才華過人,就把他安排給了未來的儲君,希望他這個沒有背景的好官,能在未來立下擁立之功,成為潛邸之臣,最終能協助新君治理好這個國家。但是太子李承乾並沒有他父親的眼光,他沒有把張玄素當作自己未來股肱之臣,他也沒有把張玄素一次次的勸告放在心上,所以他毫不意外的被李世民淘汰出局,而張玄素也跟著受了牽連,永遠的失去了宰執天下的機會。
張玄素經歷隋唐兩朝,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那麼駱駝為什麼會如此看好他呢?
大師
在《資治通鑑》中,曾有過這麼一段記載,憑「玄武門之變」奪嫡成功的李世民,在執政初期,非常的「虛心納諫」,有一次他聽說張玄素非常有見識。就下旨把他招到身邊,並向他諮詢治國之道。張玄素三言兩語就把李世民的問題給解決了,於是李世民很快給他升了官。
要知道,當時李世民的身邊,能人無數,高手如雲。為何他一聽張玄素的理論,就會立刻就給他升官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張玄素的確有真本事。當時張玄素是說了什麼呢?他說:「隋煬帝之所以亡了隋,是因為他事必躬親,不知道智慧眾籌,非要以一人之力去治理天下萬民,他亡隋實屬正常;而您要想天下長安,只要知人善任,因勢利導即可,因為沒有人喜歡亂世,只要您不作死,老百姓是不會主動淹死你的」。
我怕大家看文言文吃力,就直接翻譯成相對粗俗的語言了,不過話糙……理可能也有點糙,容我再總結一下,張玄素的理論核心是什麼呢?就6個字,做好自己的事。那麼皇帝應該做的事又是什麼呢?
以前有個很經典的管理學理論,說當你的團隊裡有三五個人的時候,你要衝到最前面,你要起帶頭作用,當你的團隊有幾十人時,你應該走到團隊中間,居中協調,如果團隊的人數成百上千時,那你必須要站在最後面,這樣你才能指揮團隊不走彎路。而對於一國之君來說,最重要的事是選對的人,放權讓他們去幹該幹的事。什麼叫無為而治,不是做撒手掌柜的,而是要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李世民是個聰明人,他一聽就知道張玄素已經洞悉了管理的奧義,只要給他機會,假以時日,張玄素必定會有一番作為。而且張玄素身世「清白」,和關隴集團、山東士族、江南世家都無瓜葛,未來一定能輔佐新君,開創新的局面。所以他把張玄素留給了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可惜所託非人。
小結
因此駱駝認為,張玄素是一顆蒙塵的明珠,所以駱駝不希望他一直呆在歷史的角落裡,最終會漸漸地被後人遺忘……
歷史上像張玄素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但駱駝所知有限,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讓更多的蒙塵明珠,見見光,透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