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重賞張玄素,李承乾為何兩次欲置他於死地?

2020-12-18 大唐文史局

貞觀四年(630)唐太宗接到一份奏章,指責他不應重修洛陽乾元殿,最後還說:「陛下這麼做,與隋煬帝有什麼區別?」太宗看罷大吃一驚,把上這份奏章的給事中張玄素召來問話:「卿在奏章中,居然把朕與隋煬帝相提並論了?」

張玄素麵不改色地說道:「我朝初創,百廢待興。陛下卻還要勞人傷財,大興土木。這樣下去只怕要重蹈隋朝敗亡的覆轍了。如此說來,陛下恐怕還不如隋煬帝呢!」

太宗聽了,心中的怒火噌的一下躥了上來,又繼續質問張玄素:「卿覺得朕還不如隋煬帝?哼哼,那你倒說說,朕比起夏桀、商紂來如何?」

夏桀、商紂可是昏君暴君的代名詞,唐太宗本以為張玄素總該有點分寸,斷不至於把自己和他們並列。

誰料張玄素卻說:「恕臣直言,如果這乾元殿興建起來,陛下也就和他們沒區別了!」

「你……好啊張玄素,你……」太宗登時被氣得說不出話來,甩了一下衣袖坐在龍椅上。

「陛下!臣說不能興建乾元殿是有原因的。」張玄素才不管唐太宗有多生氣呢,他繼續說道:

其一,我曾目睹前隋修建此殿,用的大木材都是洛陽附近沒有的,要從千裡之外的豫章運來。運送一根大柱就要兩千人來拉,柱子下邊還要安裝生鐵鑄造的輪子。粗略一算,一根柱子的運費就幾萬錢。阿房宮建好了,秦朝的人心也離散了;乾元宮修成了,隋朝卻滅亡了。況且咱們現在國庫空虛,哪能和隋朝相比啊!其二,現在我朝正處於草創階段,需要建造的工程很多,但財力、人力都不允許這些工程一起開動。陛下也不經常巡幸洛陽,何不先建造最急需的呢?其三,當初陛下平定洛陽,太上皇曾下令拆毀奢華的宮殿,陛下還曾奏請將拆下來的木材磚瓦用於修繕民房。百姓們都覺得陛下和生活奢靡的隋煬帝截然不同,所以才擁護陛下。如今您卻要徵發勞役,大興土木,他們怎麼會不心生怨恨呢?如此說來,陛下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臣懇請陛下慎重考慮啊!」

張玄素雖然話說得比較重,但條條在理。太宗聽後火氣消了下去,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兒,他嘆著氣說:「哎,都怪朕考慮不周,才犯此大錯啊!」

他轉過頭對房玄齡說:「玄素說得對,洛陽那邊的宮殿確實不該修建。如果以後有事去洛陽,即便露宿野外也沒什麼嘛!徵發的所有勞役,都趕快停了吧。」

接著太宗又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以卑阻尊,自古不易。賜張玄素彩絹二百匹,以示褒獎!」

就連魏徵也忍不住感嘆:「張公真是有回天之力啊!可謂仁人之言,利國利民。」

當年,隋煬帝為了興建東都,每月役使丁夫200萬人。「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十之四五,監工人員便用車輛向外地運送死屍……車輛相望於道。」修築長城、開鑿運河也徵發勞役幾百萬之多,男丁供不上,就令婦人頂上。有的役夫竟因連續數月浸在水中,腰部腐爛生蛆。

而唐太宗為了穩固剛剛建立的王朝,往往事事都反其道而行之。煬帝弄得「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唐太宗貞觀初期則基本做到儘量少的勞民傷財。考慮到財政有困難,他素有腿疾,住在潮溼的宮殿中痛苦不堪,但堅持不翻修宮殿。

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些,不是因為他不想大興土木,和身邊有魏徵、張玄素這樣的諍臣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因此很欣賞張玄素,命他為太子少詹事,去輔佐太子李承乾。張玄素依然不改本色,承乾每有過失,他都極言勸諫。

李承乾對張玄素恨得咬牙切齒,兩次對他下毒手:

先是派一名家奴趁著夜色偷襲張玄素,一頓馬鞭險些將他打死。結果張玄素養好傷後繼續去東宮上班,耿直依舊。

李承乾見張玄素還是不停地進諫,徹底動了殺心,派刺客去伏擊他。正巧趕上李承乾被廢,張玄素也受到牽連被除名,這才躲過一死。

李世民父子二人對待張玄素的態度也很值得注意:

同樣是面對逆耳忠言,李世民不僅採納了張玄素的意見,還予以重賞,把培養、輔佐太子的重任交給他。

而李承乾呢?非但不聽取張玄素的規勸,反而欲殺之而後快。父子二人格局、胸懷上的巨大差距,由此可見。

一個耽於遊樂、不聽勸諫、心胸狹隘的儲君,將來如何能夠主宰一個龐大的國家呢?也無怪乎唐太宗對他失望透頂,最後將他廢黜了。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李承乾是一個太子,他究竟荒唐到什麼程度,為何被他爹廢黜
    ↑李承乾為何有種種荒唐行為,可以從他的成長經歷看出: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被迫離開父母,住進東宮,父親嚴厲而且精明,常常外出徵戰,操勞政務,娘親又離得遠,不在身邊。偏偏他還有個同胞弟弟李泰,而且這個弟弟特別受到父母的寵愛。
  • 皇太子李承乾是未來的皇帝,為何他還要起兵造反?試圖推翻李世民
    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帝寶座。 17年後,起兵奪權的事情,在他最寵愛的兩個兒子,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再一次上演了。 只是這一次,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李承乾已經貴為皇太子,未來註定是大唐的皇帝,他幹嘛還要冒險謀反呢?
  • 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唐太宗的兒子就是這樣的野草
    兩人有些吃驚地互望了一下。他們想起來了,于志寧的母親去世沒多久,按規定,于志寧要在家守孝三年,但因為皇帝信任,專門下旨讓他早日回太子府任職。于志寧大概是用這種方式在家為母守喪。兩刺客被感動了。他們是太子派來刺殺于志寧的,因為于志寧經常勸太子不要亂搞建築,不要聽靡靡之音,不要信幸宦官,于志寧說多了,太子很煩,就找了兩個專業殺手來刺殺他。要殺一個如此有孝心的人?兩刺客猶豫了,這樣做豈不是太沒有天理了!考慮再三,兩人還是悄悄退出於府。太子李承乾因為受管束感到不自由,不僅派人刺殺于志寧,還讓人飽揍了大臣張玄素一頓。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決斷的人,為皇位殺兄弒弟,屠戮侄兒,逼迫李淵禪讓,就連弟妹都寵幸!但他又是一個仁愛的父親,為此不惜賭上唐朝的國運,差點讓李氏覆滅。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歷史隱藏人物三十一期-李承乾
    李承乾,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他是李世民的第一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他是魏徵口中「丰姿岐嶷,仁孝純深」的皇太子,他是最後刺殺兄弟策劃政變失敗的李承乾。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
  • 張玄素:我就是我,何懼歲月蹉跎
    蒲州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天下之中」,那裡有《西廂記》的發生地普救寺,有「欲窮千裡目」必上的鸛雀樓,還有河洛文化的聖地之一五老山……背景單薄的張玄素出生於……隋朝,因為沒什麼過硬的背景,所以被安排去了「偏遠」的河北當了一名小吏。雖然隋煬帝沒有把他當回事,但是他卻把大隋愛到了骨子裡。
  • 唐太宗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他如何與眾不同
    當然,唐太宗最大的優點還是他善於納諫。在貞觀時期,除了魏徵,還有很多敢於勸諫皇帝的人。張玄素是其中一個。唐太宗聽張玄素這樣說,很不高興地問,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你覺得我和商紂王比怎麼樣呢?皇帝惱了,張玄素聲音小了,但還是說,如果你堅持的話,最後和商紂王也是同歸一路。我不管後人對你的評價如何,反正最後國家要亂,要倒黴。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為何想要自殺?
    一方面,從小給他找很多老師,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讓他早早參與政務,有意識地鍛鍊他的政治能力。李承乾剛滿12歲,李世民就下了一道詔令,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意思是訴訟上如果有誰不服尚書省的判決,可以上訴到東宮,由太子處置。這樣的信任,在皇帝與太子之間是很少見的。
  • 李承乾的性取向與大唐帝國的國運
    李承乾的舅舅長孫無忌,更是朝中重臣。就憑這些,他這個太子也應該是任何人都難以撼動的。       而且,李承乾本人的素質也非常高,他不足6歲時,唐太宗便讓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八歲時候就被為太子,史載:他「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監國」。李承乾聰明伶俐,深受李世民喜愛,他十幾歲就經常替太宗監國,而且表現相當不錯。
  • 開啟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為何51歲便去世了?原因難以啟齒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唐太宗的「猝世」呢?一是「傷死」。唐太宗李世民年輕的時候,是驍勇善戰的將領,16歲時便參與救援在雁門被突厥包圍的隋煬帝。後隨父親南徵北戰,是大唐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當然,戰場上刀劍無眼,因此唐太宗也因此而多次身受重傷。
  • 唐太宗納諫
    唐太宗不敢打斷魏徵的話。結果,鶴鷹被悶死在懷中。魏徵說話一點不留面子,一般人對此都難於接受,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呢?有一天,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問要殺誰。唐太宗說:「魏徵常常當眾頂撞我,使我下不了臺,可惡之極!」長孫皇后趕快穿上禮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賀,弄得太宗一頭霧水摸。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子才敢直言進諫。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也就是說,李世民認為,如果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將性命不保,這是他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只能毀約,改立晉王李治。從另一種層面來說,決定太子人選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泰自己。 接下來才是關鍵,是李泰本人的什麼舉動讓李世民產生這種想法,進而改變決定的?我們仔細梳理李承乾謀反失敗後,魏王李泰兩個舉動會發現,造成他錯失太子之位的,皆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 御史中丞:嶽飛忠心為國,你為何非要置他於死地?秦檜說了4個字
    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皇帝也俗氣,給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挑挑刺,他也幹過不少齷齪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也是功績最大的皇帝之一,在位二十三年,對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對內也擁有"貞觀之治"的美譽,還有諸如以善待功臣聞名,一年死囚犯全國僅有二十餘人的政績等等,唐以後的皇帝拿漢武帝為榜樣的不多,但拿唐太宗做榜樣卻不少,他似乎就是個完美皇帝,當然,如果沒有"玄武門事變"就更完美了,不過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皇帝這種政治生物就更不可能向完美靠近,本文就專門給唐太宗李世民挑挑刺
  • 誰害死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對立廢太子比別人多了更深一層的切膚之痛,正因為如此,他對太子有著更為迫切的期望。史料記載,他「搜訪賢德,以輔儲宮」,恨不得將全天下的有才之士都拉過來給太子當老師。從李承乾被確立為太子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先後為他挑選了十餘位「宿德鴻儒」之老臣、名臣擔任東宮輔臣,包括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
  • 曹操為何要置楊修於死地?再說「楊修之死」
    曹操為何一定要殺楊修,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曹操嫉賢妒能,加上楊修又頗為輕狂,屢屢猜破曹操的心思,所以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羅貫中之所以要這麼寫,當然是為了「黑」曹操一把,為自己的小說主旨服務,這個自然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並不是歷史的真實。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歷史往往陷入可怕的輪迴,當年大唐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位僅有的嫡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鬥得你死我活,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老大皇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晉王李治也是僅有的三位嫡皇子,因為李世民雖然有十幾個兒子,但有希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只有長孫皇后生的這三位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