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下令剪辮,但滿族長老死活不要,溥儀卻說:來人把我的剪掉

2020-12-15 知識帶來的快樂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008,閱讀約3分鐘

一九一二年三月五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剪辮子令》。很快大街小巷出現了「剪辮令」的布告,其中明確規定:「滿囚竊國,改吾冠裳,逼織發制,從腥臭風俗中知之……今清政府已蓋,民國成功,準吾同胞皆滌舊染之垢,為新國之民。」。

按理說,滿清入關時推行剃鬚令,遭到了許多漢人的強烈反對,甚至爆發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事件。但萬萬沒想到,當剪辮子的通知發布後,絕對多數人根本不想剪辮子,大家一直持觀望態度。

於是,出現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為了避免被剪掉辮子,一些人讓妻子出去買東西,做生意。還有的乾脆把辮子扎在頭上,戴上帽子遮住。這樣的現象層出不窮,最後只能是軍警上街強行剪掉辮子。

「剪辮令」一出,就遭到滿族元老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故宮。其實,從1912年開始,民國政府就多次上書遜帝小朝廷,希望滿族長老帶頭剪掉辮子。辮子是滿清王朝的象徵。滿族長老自然不願意效仿,互相爭鬥。

按照清帝退位的優待,溥儀等人可以繼續住在故宮的後半段,同時從神武門出入。「剪辮子令」一出,清朝內務府就規定,凡出入紫禁城者,必須檢查有無辮子,無者拒入。但滿族父老萬萬沒想到,溥儀會成為故宮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

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2日,上海《申報》在頭版最顯眼的位置刊登了六個字:「溥儀昨天剃了辮子!」溥儀之所以要剪掉辮子,是因為他聽從了英語老師莊士敦的建議。莊士敦告訴溥儀:「現在外面的人都把辮子剪掉了,這辮子像豬尾巴,不如把他剪掉。

溥儀認為莊士敦的言論是有道理的,而且在這位英語老師的影響下,他也對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溥儀叫來負責剃頭的太監,命令他剪掉頭後的辮子。他沒有想到,太監嚇得跪下來,根本不敢砍。看到這裡,溥儀束手無策。他拿起剪刀,剪掉了頭後的辮子

溥儀自己剪辮子,滿族長老和太妃糖直接哭在一起。有的甚至哭暈過去。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介紹了剪辮子的過程。在約翰斯頓的宣傳之後,我首先剪掉了我的辮子。幾天時間裡,數千條辮子已經不翼而飛,只有三位中國師傅和幾位內務府大臣保留著。因為我剪了辮子,太妃糖們痛哭了好幾次,主人們多日愁眉苦臉。「值得一提的是,溥儀剪掉的辮子至今還在北京故宮,每天都有遊客參觀辮子

參考文獻:《剪辮子令》,《我的前半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相關焦點

  • 孫中山下令剪辮,滿清遺老死活不願意,溥儀卻說:來人,剪掉我的
    1912年3月5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剪辮令》。很快《剪辮令》的告示出現了大街小巷,裡面明文規定:「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從腥羶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汙,作新國之民。」
  • 孫中山要求剪辮,皇族遺老死活不願意,溥儀:他們不願剪,剪我的
    次月,孫中山便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剪辮令》,其中明文規定:「凡我同胞,允宜除舊染之汙,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剪辮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其中以張勳為代表,他大吼道:「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
  • 莊士敦談溥儀:末代皇帝的身世,勾連起一部中國近代史
    他的藍眼睛、黃頭髮,讓溥儀初見時「看著很不舒服」,後來卻成為溥儀重要的依靠和慰藉,而溥儀也幾乎成為了莊士敦全部的理想寄託。莊士敦在書中稱溥儀為「我的年輕的龍」,他渴望這條龍有朝一日真正鼓翼飛翔。而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裡回憶道:「陳寶琛本來是我唯一的靈魂。不過自從來了莊士敦,我又多了一個靈魂。」
  • 滿族服飾文化探究
    早在公元前16世紀,其就形成了一個民族共同體;到17世紀,「滿族」這個名稱才被提了出來。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古籍和漢朝史書中就有記載,最遠可追溯到幾千年前肅慎人所處的時代。先秦古籍中所記載的生活在商周時期的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人。清朝入關前,滿族就已經建立過很多部落組織;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制定了服飾制度,為後來的清朝服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清朝攝政王載灃是個怎麼樣的人?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溥儀有百萬大軍,為何沒有跟孫中山決一死戰?跟他有關係
    溥儀是當時清朝的皇帝,他從來沒有管理過朝廷,在六歲的時候就退位了。其實決定溥儀退位的人是隆裕太后,她是慈禧的侄女,在慈禧死了之後,其實管理朝廷的是溥儀的父親,叫做載灃。載灃其實是一個對清朝很好的人,他幫助清朝背了不少的罪名,但是載灃跟慈禧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的。
  • 遠東軍事法庭:溥儀稱孫中山為偉大的人物,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身上有著令人著迷的傳奇故事。1967年,溥儀病逝於北京,距今也不過短短的五十幾年,也就是說,我們離歷史並不太遙遠。但是,實質上溥儀只是日本人手中的一粒棋子而已,他的皇帝寶座,也不過是一個傀儡,毫無實權,只能任憑日本人指使,這皇帝當得憋屈。這要回到一年前,1934年3月1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下,溥儀在長春稱帝,建立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為「新京」。
  • 末代「恭親王」:我所知道的溥儀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末代「恭親王」愛新覺羅·毓嶦我的身世我和溥儀都是道光皇帝的後代,道光皇帝有七個兒子,繼承皇位的鹹豐是皇四子,被封為恭親王的奕訢(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皇六子,皇七子醇親王就是溥儀的祖父。
  • 男子釣了一隻長毛龜,準備用剪刀剪掉毛髮,朋友看到卻說他闖禍了
    男子釣了一隻長毛龜,準備用剪刀剪掉毛髮,朋友看到卻說他闖禍了!說到烏龜這種動物,我們肯定都非常熟悉吧。古往今來,烏龜一直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動物。由於烏龜的壽命很長,所以我們經常會用它來表達一種美好的祝願。
  • 溥儀回故宮參觀,看到自己的辮子在展覽,喃喃自語,黯然離去!
    鼠尾辮是清朝統治者強加於漢族,所以到了清末民初剪除這個恥辱的辮子,成了革命黨人的一個象徵。它既表達了人民對清朝封建統治的抵抗,也意味著這個舊時代、舊王朝的結束,新時代即將開始。在辛亥革命之後,剪辮子運動席捲了全國大地。1900年,革命黨人章太炎率先在上海街頭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 多爾袞頒布剃髮令,梳金錢鼠尾辮,孫中山怒斥這是奴役的象徵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是元朝,是蒙古族,另一個就是清朝,就是滿族。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衝擊自然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在古代,對於長期在儒家文化下浸淫下的漢民族對於異族一向是抱有輕視和敵視的心理情緒。就清朝而言,即便是進入了康乾盛世,民間反清復明的呼聲還是很高。但是同時少數民族如何有效的管理漢民族也是少數民族統治者無法迴避的問題。
  • 李淑賢:溥儀是最痴情的丈夫
    『文革』前夕,撫順戰犯管理所派人來要去搞展覽,後來『文革』爆發,展覽沒辦成,箱子也不知下落了。」我覺得她說話有些吃力,便問起她的健康狀況。她說:「我身體一向不大好,現在有五種病。和溥儀結婚後,堅持上了兩三年班,後來溥儀也病倒,我便停職在家休息,一面照顧溥儀。」她還說,溥儀死後,她生活有困難,周總理得知即指示每月補助60元,前幾年辦理了退休手續,每月還有20元退休金。
  • 溥儀妻子回憶:溥儀去世前
    1915年,在身邊人的鼓動下,他決定復闢。一時之間,輿論譁然。各地討逆聲起,戰火又重回神州大地。在百日鬧劇之中,袁世凱帶著罵名魂歸西天。可他一死,北洋又陷入了內訌。段祺瑞,徐世昌,張作霖,張宗昌,吳佩孚等人相繼崛起。身為昔日臣子,這些北洋軍閥對清朝皇室還有著客氣。在一些重要節日,溥儀甚至還能收到禮物。可是,整日和太監宮女相伴,看著封建思想的書籍,溥儀心中又是何等悲涼。
  • 他是溥儀的英語老師,只因他的一句話溥儀立馬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提起溥儀想必大家都十分了解,在1912年溥儀被迫退位,之後溥儀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了,但是他還是生活在紫禁城中,袁世凱出於自己的考慮,他沒有殺掉溥儀,相反他還給了溥儀一定的補貼,溥儀在皇宮之中也是不愁吃不愁穿,仍然有不少人伺候,很有帝王之風。
  • 溥儀曾說,李淑賢是他最愛的女人,為何李淑賢堅決不和溥儀合葬
    因此在光緒皇帝病重時,慈禧就下令把才3歲的溥儀接到宮中,為的是只等光緒皇帝駕崩,她便扶立年幼的溥儀繼位,好讓她繼續垂簾聽政。 只是慈禧太后沒想到,光緒皇帝前腳駕崩,她後腳也老病而死。
  • 與光緒帝陵墓一牆之隔的末代皇帝溥儀墓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溥儀痴迷自行車,有20輛私人收藏,你有見過幾輛?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這樣寫道:「衣著雖不講究,但禮貌很重要。要是把咖啡當成一杯開水喝,把點心當飯吃,或者把叉子弄得叮叮噹噹,那就不好了。吃點心,喝咖啡是英國精神的復甦,而不是飲食的恢復…」提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多數人會想到封建專制統治、復闢帝制,還有些人把清朝的滅亡和國家的屈辱歸咎於溥儀。
  • 溥儀重回故宮,提醒畫像擺錯了,專家卻不屑一顧,溥儀:那是我爹
    最終,經過多方調和,袁世凱和孫中山達成了協議。只要他逼清帝退位,他就能當上第一任大總統。就這樣,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看著滿城的北洋士兵,年幼的溥儀不知所措。他依舊歡呼雀躍,手中還拿著玩具。這個三歲的孩子,他並不知道。出了紫禁城,一切都不屬於愛新覺羅氏了。滿清大臣們一個個垂頭喪氣,他們眼神沮喪,自己的信仰也崩塌了。漸漸地,溥儀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