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008,閱讀約3分鐘
一九一二年三月五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剪辮子令》。很快大街小巷出現了「剪辮令」的布告,其中明確規定:「滿囚竊國,改吾冠裳,逼織發制,從腥臭風俗中知之……今清政府已蓋,民國成功,準吾同胞皆滌舊染之垢,為新國之民。」。
按理說,滿清入關時推行剃鬚令,遭到了許多漢人的強烈反對,甚至爆發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事件。但萬萬沒想到,當剪辮子的通知發布後,絕對多數人根本不想剪辮子,大家一直持觀望態度。
於是,出現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為了避免被剪掉辮子,一些人讓妻子出去買東西,做生意。還有的乾脆把辮子扎在頭上,戴上帽子遮住。這樣的現象層出不窮,最後只能是軍警上街強行剪掉辮子。
「剪辮令」一出,就遭到滿族元老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故宮。其實,從1912年開始,民國政府就多次上書遜帝小朝廷,希望滿族長老帶頭剪掉辮子。辮子是滿清王朝的象徵。滿族長老自然不願意效仿,互相爭鬥。
按照清帝退位的優待,溥儀等人可以繼續住在故宮的後半段,同時從神武門出入。「剪辮子令」一出,清朝內務府就規定,凡出入紫禁城者,必須檢查有無辮子,無者拒入。但滿族父老萬萬沒想到,溥儀會成為故宮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
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2日,上海《申報》在頭版最顯眼的位置刊登了六個字:「溥儀昨天剃了辮子!」溥儀之所以要剪掉辮子,是因為他聽從了英語老師莊士敦的建議。莊士敦告訴溥儀:「現在外面的人都把辮子剪掉了,這辮子像豬尾巴,不如把他剪掉。」。
溥儀認為莊士敦的言論是有道理的,而且在這位英語老師的影響下,他也對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溥儀叫來負責剃頭的太監,命令他剪掉頭後的辮子。他沒有想到,太監嚇得跪下來,根本不敢砍。看到這裡,溥儀束手無策。他拿起剪刀,剪掉了頭後的辮子。
溥儀自己剪辮子,滿族長老和太妃糖直接哭在一起。有的甚至哭暈過去。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介紹了剪辮子的過程。在約翰斯頓的宣傳之後,我首先剪掉了我的辮子。幾天時間裡,數千條辮子已經不翼而飛,只有三位中國師傅和幾位內務府大臣保留著。因為我剪了辮子,太妃糖們痛哭了好幾次,主人們多日愁眉苦臉。「值得一提的是,溥儀剪掉的辮子至今還在北京故宮,每天都有遊客參觀辮子。
參考文獻:《剪辮子令》,《我的前半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