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入藏,1951》的番外。
文章開始,我們先一起來回憶一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背景」和「技術路線」:
1. 噶廈政府謀求「藏獨」,拒絕和平統一
2. 中央見和平統一無望,準備武力攻藏
3. 噶廈以武拒統,並呼籲外部勢力幹預
4. 解放軍攻克「藏東門戶」昌都
5. 拉薩震動,準備了和談和流亡兩手牌
6. 雙方達成「和平統一協議」
7. 形勢所迫,噶廈政府接受「城下之盟」
8. 1959……
看完上面的「平藏技術路線」,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立刻聯想到臺灣。
目前臺海局勢的1、2、3階段,是完全按照1951年劇本來進行的——
1. 臺灣政府謀求「獨立」,拒絕和平統一
2. 中央見和平統一無望,準備武力攻臺
3. 臺灣以武拒統,並呼籲外部勢力幹預
平心而論,臺獨、藏獨分子有「以武拒統」的想法,可以理解。
自古以來,想要割據一方的政治勢力「和平交出權力」,談何容易啊!
所以,破局的關鍵一招就來了:
4. 解放軍攻克「藏東門戶」昌都
不願意「和平談判」是吧,那就把刀架到脖子上逼你談。
在這一步中,臺灣的「昌都」,是澎湖。
澎湖群島衛星圖
澎湖群島東距臺灣本島約50公裡,西離中國大陸約140公裡,由97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128平方公裡。
作為臺灣最重要的「離島」,澎湖扼守臺灣海峽要衝,自古以來便是往來臺灣海峽船隻的中繼站和各方軍事爭奪的要塞。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守江必守淮」之類的古訓。
對於臺灣,這句古訓便是「守臺必守澎」。
澎湖歷史上曾是頻繁的古戰場,近代以來這裡發生過四次著名戰役——
1622年,荷蘭攻澎湖
1683年,施琅攻澎湖
1883年,中法戰爭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成功、施琅在武力進攻臺灣的時候,均以澎湖作為戰略跳板。
以施琅攻臺為例。
康熙二十二年夏,施琅率福建水師兩萬餘官兵分乘兩百多艘戰艦出徵臺灣。
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大軍從福建東山島出發直撲澎湖。
次日,臺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趕緊回報澎湖守將劉國軒。
當晚,施琅海軍在澎湖南部的八罩島安營紮寨,將該島作為澎湖決戰的清軍大本營。
經過數日激戰,施琅成功擊敗鄭氏澎湖守軍。
劉國軒戰敗的消息一出,鄭氏王朝內部軍心大亂。
不久,延平郡王鄭克塽率眾薙髮降清,結束在臺灣22年的統治。
八罩島又名望安島,位於澎湖南部,今天是澎湖縣的一個鄉
話題回到今天。
軍迷朋友們都清楚,臺灣有個年度大型軍事演習,叫做「漢光演習」。
話說最近十幾年來,「漢光演習」從未演練過海空軍兵力增援金門、馬祖的科目。
換句話說,在臺軍高層眼中,金馬早已不是曾經的「第一道防線」,而是妥妥的「棄子」。
2000年以來,金門馬祖的駐軍被多次裁撤。
時至今日,一旦有變,駐防金馬的臺軍也只能是「象徵性」的比劃一下了。
澎湖則不同。
目前澎湖陸軍防衛指揮部兵力有約8000人,下轄4個營和直屬部隊,指揮官編階陸軍中將。
由於該部隊前身為陸軍第四十三軍(臺南軍),所以名義上是一個軍的編制。
不僅如此,澎湖還駐有臺灣海軍146艦隊,空軍馬公基地等。
如果解放軍並不是像馬英九預計的那樣「首戰即終戰」,而是採用「以武逼談」的半和平方式收臺,完全可以通過一次「軍事演習」假戲真做,攻下澎湖以震懾臺灣。
實際上,在《對臺作戰計劃 2.0》中,有人的確也曾這樣想過。
澎湖縣政府
最後,我們引用一段來自臺灣某智庫的「國防情勢月報」。
島內的專家用清朝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的話,作為澎湖軍事重要性論述一文的結尾——
「夫爭臺灣者,必爭澎湖。蓋以澎湖可泊兵船,以為根據。若我不能保澎湖,則臺灣陷於孤立,其勢難守」
參考網址:indsr.org.tw(在網站首頁的「研究成果」一欄中可以下載各類文檔)
站在晚清的歷史背景下看,唐景崧所言很精闢。
不過,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擺在大陸面前的選擇就太多了——澎湖也僅是其中一種罷了。
歷史總是有很多巧合。
劇本選來選去,回到1951年最初的起點也未必不可能。
待到那時,誰又會是臺灣的阿沛·阿旺晉美呢?
時至今日,恐怕島內有的人已經在思考這些問題了。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