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紅塵去來夢一場,何為紅塵,世人常為情所困,身在紅塵中卻不能自知,一曲紅塵一段情緣,如果世俗之人是沉溺於紅塵當中的,那修心學佛之人又能夠看破紅塵,超凡脫物嗎?是否只有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呢?人們常說「看破紅塵」,可紅塵一詞又有兩個意思,並不只是單純的用於某一方面。
關於紅塵的第一個含義,是指繁華社會,鬧市街道上的飛塵。在東漢文學家班固的《西都賦》中一句「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的詩句,也是說紅塵有飛揚的塵埃之意,鬧市之所以有飛塵,那是因為繁華、熱鬧自然蓋不住。「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準確地概括了沸沸揚揚的紅塵,和春華時節,掩蓋不住的熱鬧氣息。在熱鬧喧囂人流揚起的塵土中,塵土與煙雲聚集到了一起,人世界也充滿了煙火氣息,後來的紅塵演變成了「繁鬧塵市」。
紅塵的第二種含義,亦作「人世間」解釋。紅塵之中,我們過的是紛紛揚揚的生活,正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無才補天的補天石,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而一定要將看破紅塵與出家之人劃上等號的話,佛便會說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時間之事變化萬千,世事無常,又有誰能輕易的看破紅塵呢?佛教之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之相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根六塵便是由紅塵所引起,六塵所指外境,六根所指內境,而有了六識的觀念,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學佛之人需遠離慾念,六根清淨以達到沒有煩惱的境界。
既然看破紅塵,六根清淨這麼高深,那做到此種境界的學佛之人有嗎?當然是有的,在正當年時,38歲的李叔同毅然決然的選擇要遁入空門,出家成了他看破紅塵最直接的見證,即使在多領域有著優於他人的才能,但既然選擇了走上佛道,世間便再無大才子李叔同,唯有一代宗師弘一法師。一念放下,萬般從容,割捨世俗生活的弘一法師,在學佛修行上自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並非說學佛之人就一定要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得道,只是說知紅塵悲苦,能夠放下、頓悟,在修行的道路上才會更加的順暢。心在俗世中,不動不傷;心在俗世外,不動即亡。
佛陀之所以極力弘揚佛法,普渡眾生,是因為他知道苦海的悲苦,佛陀欲想要幫助眾生脫離苦海,也需要眾生願意脫離苦海。世俗人身處在六塵世間,受痴、嗔、愚所困,亦受如夢、如幻、如泡影的虛無所困惑,或做下惡業,因惡因結惡果,遂墮地獄。這就需要學佛信奉佛的人,不受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事物誘惑,若不為世俗所困惑,就要明白紅塵的虛無,以大善心,作善事,積善果,那麼他的佛緣自然不淺,自然往生天道。
緣起緣滅,因緣果報,你所見的每一個人,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分。只因一句天意,無常萬物便有生有滅。緣妙不可言,就像紅塵之紛繁複雜。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佛的彼岸充滿祥和,大慈大悲之人以到達彼岸為目標,而落髮為僧,學佛之人既然以看破了紅塵,又何來的那三千煩惱絲。紅塵雜念是是非非,佛門中人禪修、誦經、念佛、行善、修慧、持戒最是遠離紅塵以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