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徐渭狂草的節奏對比——「連綿迂迴」與「騰挪跌宕」

2020-12-12 回鋒收筆

節奏是貫穿於書法創作始終的一條線索,他是用筆、結體、章法賴以形成的主導因素,更是將三者有機銜接起來的橋梁。正是因為節奏的存在,以及其引導作用,書法藝術才有了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節奏是一個技法範疇的概念,但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技法動作,而是由一系列技法動作的有機銜接和相互配合而組成的技法運動狀態。節奏是書法尤其是狂草的生命線,沒有了節奏,便談不上書法。張旭、徐渭的狂草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正是因為他們強烈的、扣人心弦的節奏感。但是,張旭、徐渭的節奏方式又是有區別的,正如前邊所說張旭、徐渭的用筆的區別一樣,張旭、徐渭的節奏的區別也主要在於運筆方法的不同。

張旭的節奏總體上可以用「連綿」來形容,主要靠線條的千迴百轉、迂迴盤繞來實現,在線的組織和連續性中體現強烈的節奏。而徐渭的節奏則可以概括為「跌宕起伏」,這與米芾很相似,米芾說自己的字是「刷字」,是「八面出鋒」,這在徐渭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徐渭狂草節奏的「跌宕起伏」首先來源於其跳躍性的運筆,運筆的緊鑼密鼓帶來了暴風驟雨、騰挪跌宕的節奏。

除了明顯的運筆的節奏外,徐渭狂草中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其墨色的參差變化,字形大小的巧妙安排等等也在視覺上構成了一種節奏,當然這些也都根源於其運筆的跳躍性。節奏的背後隱含的是作者高超的技巧,大家都知道,節奏的產生直接來源於毛筆與紙面接觸時產生的彈力,董欣賓和鄭奇先生在《中國繪畫對偶範疇論》一書中把這種彈力稱作「筆力」,書中詳細研究了「筆力」產生的原因和過程:「所謂筆力,是由於腕運筆觸紙,產生壓力,紙對筆墨同時產生一種反作用力以後,在紙上留下的痕跡,這種痕跡的內在結構是筆力。」節奏必須要在筆力的主導下進行,運筆時的動作和力的大小也同樣要以「筆力」為根據,而不是手臂的機械運動。

不管作者是什麼樣的運筆方式,對於「筆力」的把握是必須的。這一點,張旭、徐渭這樣的大師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兩者有著不一樣的運筆方式,和節奏表現方式,但是對於筆力的感受和對毛筆的駕馭能力都是一樣高超的,是沒有高下之分的,所不同的只是兩者不同的運筆方式造成的不同的節奏美感,以及由於節奏的差異而引起的情感表現的強弱程度。

人們喜歡把藝術作品人格化,習慣用人的情感特徵來要求藝術作品,尤其書法藝術作品。書法藝術的情感表現,主要就是依賴運筆中的節奏,節奏的強弱、節奏的不同表現方式,都會直接影響情感的有效表現。應該說,情感與節奏是共存亡的關係,行筆過程中的節奏感是情感賴以存在和表達的根基,失去節奏,便失去作品的氣息,便沒有情感可言。節奏是整體性的,是連貫、自然、輕鬆的線性發展趨勢,節奏感的破壞,直接受影響的便是情感。前文已經說過張旭、徐渭兩人的作品中用筆的不同特點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表現,這實際上根源於二者不同的節奏特點,是節奏決定了二者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及情感的表現強度。

相關焦點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本文也以邱先生的觀點作為比較張旭和徐渭的狂草筆法的依據。應該說,平動、提按、絞轉這三種運動形式是任何書法作品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形式,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書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因為作品風格、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對這三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而已,單獨而純粹的某一種運動是不存在的。
  • 想學好狂草,不用喝酒,但是要掌握這五條!
    草書有章草、小草及大草之分,大草又叫狂草、醉草、顛草、全草、連綿草、一筆書等。
  • 徐渭行書《秋興八首》,金聲玉振,不愧為八法散聖,字林俠客
    當然,也有非常人所能領略的一種美,比如張旭懷素的狂草,金農的「漆書」,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這種美不是單單靠直觀的感覺就能判定的,而是依靠欣賞者有特定的概念、知識和經驗才能欣賞到書法作品所表現的藝術之美。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的徐渭,半世癲狂,詩文書畫皆以奇絕著稱,而正是這種奇絕,一般人也看不明白,但懂行的人卻為之痴迷,鄭板橋就對徐渭崇敬不已,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
  • 張旭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於酣醉中寫到極致
    終於,張旭從《西河劍器》的動作中悟到了草書的真諦——草書的神韻,如同劍舞,須變動如鬼神,使不可端倪。張旭的狂草,絕非一時興起的胡塗亂抹,而是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平常人看不出端倪,而他總能聯繫到書法創作,於是下筆龍飛鳳舞,變幻莫測。
  • 杯中勘真 狂草有度——醉筆草聖張旭
    張旭有很多朋友,李白、賀知章都是他的酒案前的好友,比起做官,張旭更愛敞開衣袍恣然飲酒,酒酣至意大可隨性揮毫,瀟灑磊落,變幻莫測既是他為人的風格,也是他筆下草書的風格,那時起,可能是世人感慨於他為人處世的風格,也可能是驚嘆於他筆下出幽入明、不可測度的草書,大家更愛稱呼他的作品為「狂草」。
  • 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傅山,狂草書法創作品鑑,行雲流水且法度自然
    狂草點畫的用筆及狂草的特點簡述:狂草點畫起筆收筆多是露鋒以承接和啟帶上下筆畫,形成筆勢流暢,但更要注意也要適當地運用一些藏、露相雜的筆法,如此方能使狂草在保持線條力度的前提下增加線條形體的多重變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代表作如張旭 《肚痛帖》和懷素《自敘帖》等。草書藝術是書法藝術中情感色彩最濃、內涵最豐富、藝術境界最高,同時也是書法技巧最難的一種藝術。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 狂草之狂,在於不狂
    狂草,是「揮毫落筆如雲煙」的癲狂狀態,是「急雨旋風之態」的氣勢。而其實,狂草之狂,在於不「狂」,也就是說,狂草需更加守規矩,才能狂出風範!
  • 《中國書法》:唐代草書之張旭、懷素
    觀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可以輕易地看到筆管運動有節奏的平衡。隨著人身體和心理的發展,節奏呈現出更加複雜、多變、細緻的形式。節奏看起來是一種簡單的現象,但卻與情緒、感情、德性聯繫得特別緊密,也因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在造型藝術中,草書像音樂中的打擊樂一樣,是最擅長表現節奏的。草書的審美問題在於寫出有節奏感的線。這正是張旭的中心問題:捕捉整體的和實際存在的節奏。
  • 張旭:醉筆一掃,就是半個盛唐
  • 書法藝術化的巔峰——「不破不立」的狂草
    到唐代中期,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大家逐漸偏離了正統,當然也不是對前人法度的全盤否定;他們在書寫過程中更多的是把草書當作一種抒發豪氣的途徑,而草書的可識性也不再是關注的焦點,是處於第二性的。至此,草書被推向藝術化的巔峰,即狂草階段。
  • 狂草,應該這麼寫!
    草書寫得狂放不羈,被稱為大草,也稱狂草,狂草是唐代張旭首先創造出來的,後又有懷素加以推波助瀾,狂草逐漸被人們所認可。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狂草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深得歷代書家的鐘情和喜愛。狂草以狂放不羈、瀟灑恣肆、飛動張揚為特性。以強烈的節奏感和翻江倒海的氣勢震撼人心。由於狂草多是書家草書技法高度純熟後的極致發揮,行筆極為放縱,線條連綿不絕,筆畫省簡之甚,都到了極點。
  • 他是唐三藏的弟子卻嗜酒如命,其狂草與草聖張旭並駕齊驅
    能與「草聖」張旭的作品相提並論!這個人就是懷素和尚,與「草聖」張旭被史稱「顛張醉素」!懷素(公元637年——公元710年),祖籍長沙,遷居京兆(今西安市),唐代著名書法家。據相關資料記載:俗姓錢。自幼出家為僧,為玄奘法師門人。於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尤好草書,自言得草書三昧。於故裡零陵,廣種芭蕉,以蕉葉代紙揮毫作書,因名所居曰綠天庵 。好飲,酒酣興發,到處揮毫,人稱為醉僧,以草書著名。
  • 張旭:我醉筆一抹,就是半個盛唐
    至今也沒人搞清張旭的生卒年月,我們只確切地知道,他活在盛唐。         張旭以草書名世,他將張芝、二王一拉扯,就做了狂草的祖師爺。然而寫狂草的他,卻練得一手精絕的楷書。張旭的母親是虞世南的外孫女,因此他從小就學太姥爺,得其筆法,頗類晉人。
  • 中書協書法大家蘇懷清,精選16幅狂草書法欣賞,鸞漂鳳泊墨韻千秋
    如何學習狂草可能您搜遍全網也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原因在於狂草本身的特點,我們看到一幅狂草書法,若是沒有人告訴你,這是一幅狂草書法的話,可能第一感覺這真的不是什麼書法,而是鬼畫符。沒錯,狂草書法相比草書更加潦草,更加隨心所欲。當然相對於草書,狂草的辨認難度更高。這樣說吧狂草是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除此之外,有史以來在狂草書法上有建樹的書法家也是寥寥無幾。
  • 成為狂草大家,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假如某個人若想在狂草方面有所建樹,那這個人必須要具備桀驁不馴的性格(是必須),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狂」,什麼性格的人寫什麼性格的字,不狂絕對是不行的,為什麼我們總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我認為,千年以來,能夠稱為「狂草聖手」的只有三個人,張旭、懷素、毛澤東。
  • 書法上的巨人,「癲子」張旭的故事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書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最被人敬仰的一位,其他書法家和他比起來,立刻遜色不少,這個人就是張旭。提到張旭,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他的書法舉世矚目。當初由唐文宗對李白詩歌,再加上裴渂所使用的劍舞,再加上張旭的狂草,賦予了「三絕」來相稱。對於這樣一位書法奇才,今天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以供大家了解。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王朝,張旭自然也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情懷。
  • 唐代名人傳奇故事:滿街瘋跑的張旭
    張旭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他以狂草而聞名,人稱「草聖張旭」。張旭剛開始練書法時,並沒有找到自己書法的特點,他為此十分苦惱。他苦苦地練習書法,時時處處都想著如何把字寫得更個性化一些。看了這場劍舞之後,張旭似乎迷上了公孫大娘,他決定在鄴城多住幾天,只要哪裡有公孫大娘的劍舞,他必然會到場觀看。別人看劍都是只看個熱鬧,圖個開心,而張旭卻是看得十分投入,不但眼睛在看,身體四肢也在隨著公孫大娘的身手做動作,看一場劍舞下來,張旭累得滿身大汗。
  • 毛體書法的精髓之作,《沁園春雪》狂草字帖欣賞,學毛體的首選帖
    毛體書法在當代廣受好評,毛體草書可以說已經超越了懷素、張旭的狂草。毛體草書真的是每一筆都如鑽龍,有寸勁,有靈氣有秀氣!可以看出寫時一氣呵成,不停頓!字體結構如神龍,緊湊帶勁,靈氣秀美!筆鋒,筆畫俊美秀氣,毫不拖泥帶水,一看就是楷書練到家了,有楷書加持!毛體書法和懷素的狂草有些相似,但是懷素的行草看上去軟了很多,停頓多了,勁道差多了,高下立判!毛體草書可謂是書法界的第一。
  • 看懷素《自敘帖》, 再看張旭《殘秋帖》, 才知「草聖」名不虛傳!
    其中張旭號稱「草聖」,其草書書法被譽為盛唐一絕,而數百年之後的懷素雖然出家為僧,但也是才華橫溢之輩,精通各朝各代書法家的書法,自己的草書《自敘帖》也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草書」。其實,這個問題早有定論,書法上的問題還需要從書法上找答案,對比早已經寫下的懷素《自敘帖》和張旭《殘秋入洛陽帖》這個問題就能很好的得到解答。
  • 張旭、黃庭堅、祝允明、張瑞圖書法的倔強
    對這類美的分類,於中國書法之美,來形容草書在最高成就,唐代的兩位大家張旭、懷素似乎恰當不過,同樣也適用於宋四家之黃庭堅的草書,還有祝允明、張瑞圖等。倔強一詞,一作屈強、崛強(或可作奇崛),本是形容人的性格特徵,在生活中性格倔強的人不在少數。在中國書法美的領域往往也擬人化,「倔強」一詞被用於書法審美風格的品鑑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