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勘真 狂草有度——醉筆草聖張旭

2020-12-22 華文眾合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婉美的江南有如輕雨煙紗籠身,街頭的青石板路沾上了片片青苔,楊柳依依下立著遍身雨蓑的採蓮人,盎然的柳葉上還沾著清晨的露珠,街頭巷尾的行人卻早已是絡繹不絕,吳儂軟語地叫賣聲源源不斷,遠處的青瓦白牆上也傳來道道清脆鶯啼,吳郡新的一天開始了,鐘鳴鼎食,寥寥炊煙,安靜祥和,安居樂業,這是唐朝開元年間的光景。

瑰麗的文化離不開帝國繁盛的沃土,就像才情達意的文士離不開筆墨紙硯一般。

在開元年間的吳郡常熟,沒有人不知道這兒有一位好酒袒露的縣尉,雖然唐風開化,但在內斂含蓄的江南水城,這似乎已然變成街坊鄰裡愛好的舌根。這位大家嘴裡的粗狂之人並非一位等閒之輩,卻是一位筆下遊龍、風馳電掣的書界名手。在吳郡很難有人將水鄉風物與這位啖肉吞酒的縣尉聯繫起來,而這位怪才的氣質確實與蘊含靈秀之氣的江南格格不入,但這位作為吳中名士的縣尉似乎對此也毫不在乎,他就是一代草聖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是中國唐朝中期的知名書法家。出生於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在唐朝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史,世稱他為「張長史」。

張旭是一位書法名家,也是一位雲吞豪飲的杯中客,雖然出身吳中,但其風格更似莽莽西北。張旭有很多朋友,李白、賀知章都是他的酒案前的好友,比起做官,張旭更愛敞開衣袍恣然飲酒,酒酣至意大可隨性揮毫,瀟灑磊落,變幻莫測既是他為人的風格,也是他筆下草書的風格,那時起,可能是世人感慨於他為人處世的風格,也可能是驚嘆於他筆下出幽入明、不可測度的草書,大家更愛稱呼他的作品為「狂草」。

現代哲學家熊秉明曾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說:「張旭創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現方向發展的一個極限,若更自由,文字將不可辨讀,書法也就成了抽象點潑的繪畫了。」 張旭的書法意態自足而神異非常,筆墨之下一來有吞盡河山的氣魄,二又有潑墨成山水的神韻,若說張旭在筆法上豪放自如卻又在形意上有鍾靈毓秀之感。

《古詩四帖》——張旭

熊秉明先生提到了張旭的狂草風格對「度」的把握,此間之「度」一來表現出了張旭對中鋒古法的純熟,張旭對藏鋒古法的領悟得益於褚遂良,褚遂良的書法筆筆藏鋒,線條顯得渾厚古拙,中鋒用筆線條特徵非常明顯,張旭受褚遂良啟發而成為盛唐之際把中鋒筆法純熟運用而能隨性賦形和暢意表現書法家性情特徵的第一人。

《肚痛貼》——張旭

此間之「度」二來則表現在張旭對世界、政治、社會、人倫的認識,張旭雖好杯中酒物,但其頗有「眾醉獨醒」的味道,張旭常從山水之間體悟書法真意,其書法合自然之道境。道性自然,無所法也,「自然」即「道」,張旭將自己對哲學的思考融匯書法作品中,使其草書渾然天成,狂放不羈之處卻又知度守度,可謂姿性顛逸卻又暗合天理。君子上善若水,規於方圓,張旭雖狂放卻心如明鏡,其為人與書藝皆在法度之下放飛自我而不越雷池,這亦是我所覺張旭的人生態度,狂放不失浪漫,自由卻又守律。

相關焦點

  • 他是唐三藏的弟子卻嗜酒如命,其狂草與草聖張旭並駕齊驅
    可是三藏法師有一位弟子卻有些不守佛門規矩,好飲!而且每每趁著酒興就揮毫狂書,作品堪稱經典之作,經典到了什麼程度呢?能與「草聖」張旭的作品相提並論!這個人就是懷素和尚,與「草聖」張旭被史稱「顛張醉素」!懷素(公元637年——公元710年),祖籍長沙,遷居京兆(今西安市),唐代著名書法家。據相關資料記載:俗姓錢。自幼出家為僧,為玄奘法師門人。
  • 張旭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於酣醉中寫到極致
    導語: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以草書聞名。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稱為「三絕」。 他的書法與懷素齊名,並稱「顛張醉素」。 他也被後世尊稱為「草聖」。「草聖」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 誰才是真正的草聖?
    整理編緝 |《書法當代》 文章來源 | 網絡千古兩草聖浩瀚書史,名家輩出,佳作迭出,卻僅三人有幸被尊為聖:王羲之以不激不厲之書風被尊為書聖,而草書,卻出現兩位聖人: 草聖張芝、草聖張旭,可以說,草書詭異、灑脫之特質摒棄了文字的大部分實用功能,上升至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所謂技進乎道是也。
  • 中藝匯品書法:這才是最體現「草聖」之作-張旭《肚痛帖》
    張旭,字伯高,吳郡吳縣(是現在的江蘇蘇州)人,張旭的生卒年均不詳,此活動是唐開元、天寶年間。開始時,張旭任常熟尉,後任職左率府的長史,世人都稱他為張長史。他擅長詩書,號為「草聖」。張旭像《宣和書譜》中說:「伯高曾說開始時見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知筆意,後來見到公孫大娘舞劍,然後便從中知曉其精神,他本有顏草之名,而至於小楷行書,又沒有失去草書的絕妙。其草書雖然可謂是千奇百怪,但如果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合規矩。」
  • 看懷素《自敘帖》, 再看張旭《殘秋帖》, 才知「草聖」名不虛傳!
    其中張旭號稱「草聖」,其草書書法被譽為盛唐一絕,而數百年之後的懷素雖然出家為僧,但也是才華橫溢之輩,精通各朝各代書法家的書法,自己的草書《自敘帖》也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草書」。其實,這個問題早有定論,書法上的問題還需要從書法上找答案,對比早已經寫下的懷素《自敘帖》和張旭《殘秋入洛陽帖》這個問題就能很好的得到解答。
  • 草聖張旭:我的癲狂你們不懂
    張旭,生性嗜酒、醉後喜書。然而正是他嗜酒不羈的性格成就了他草書的偉大成就。一日,張旭飲酒興起,竟用頭髮沾墨寫起字來,其妻見狀以為張旭瘋了,連忙叫來僕人將張旭制服,事後張旭酒醒看到地上的「大作」,竟直呼好筆好筆。又一日,張旭正在和好友賀知章一起喝酒吟詩。
  • 【夢回大唐】 大唐「三絕」——詩仙李白、草聖張旭、劍聖裴旻
    「三絕」者,詩仙李白之名最是響亮,不管在其生前還是身後,皆是響徹寰宇,無人不曉;而草聖張旭,雖在書法界自創一派,有開山祖師之地位,但民間除了書法藝術愛好者,所知者甚少;至於武聖裴旻,史書記載猶少,故知者更是寥寥。不過,有意思的是,此三人者,竟然頗有交集,倘以李白為主線的話,可以發現,他不僅與張旭是資深酒友關係,且與裴旻是師徒關係,少年時曾從其學劍。
  • 【書裡畫外】 為什麼書法史上只有「草聖」卻沒有「楷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正是這個原因,書法中有「草聖」之名而無篆聖、隸聖、楷聖、行聖。宋代文藝鼎盛,書家雖多,但包括「四大家」中的蔡襄、蘇軾、米芾在內,基本上都不善作草書。中國書法史上草聖有兩個東漢張芝和唐代張旭,這被書法界公認。
  • 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傅山,狂草書法創作品鑑,行雲流水且法度自然
    狂草點畫的用筆及狂草的特點簡述:狂草點畫起筆收筆多是露鋒以承接和啟帶上下筆畫,形成筆勢流暢,但更要注意也要適當地運用一些藏、露相雜的筆法,如此方能使狂草在保持線條力度的前提下增加線條形體的多重變化。「草以使轉為形質」,多參考篆書的筆法,把篆書的環轉筆法儘可能地運用到狂草的筆法中去。在使轉書寫中充分運用提、按、頓、折、翻等筆法,起調換筆鋒,增加使轉迴環變化的作用,對於提高狂草造詣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 張旭、徐渭狂草的節奏對比——「連綿迂迴」與「騰挪跌宕」
    節奏是貫穿於書法創作始終的一條線索,他是用筆、結體、章法賴以形成的主導因素,更是將三者有機銜接起來的橋梁。正是因為節奏的存在,以及其引導作用,書法藝術才有了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節奏是書法尤其是狂草的生命線,沒有了節奏,便談不上書法。張旭、徐渭的狂草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正是因為他們強烈的、扣人心弦的節奏感。但是,張旭、徐渭的節奏方式又是有區別的,正如前邊所說張旭、徐渭的用筆的區別一樣,張旭、徐渭的節奏的區別也主要在於運筆方法的不同。
  • 如給「草聖」組CP 「顛張醉素」必須排第一
    唐朝,同樣有另一個人,像張旭一樣,嗜好喝酒,喝酒之意在於書草。只是,他是個和尚。「懷素疏放,不拘細行。萬緣皆繆,心自得之。於是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時酒酣興發,遇寺壁、裡牆、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可書,嘗於故裡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版,書至再三,盤版皆穿。」這是茶聖陸羽在《僧懷素傳》中對懷素的記載。
  • 論點⊙為什麼書法史上只有「草聖」,其他書體的「聖」去哪了?
    正是這個原因,書法中有「草聖」之名而無篆聖、隸聖、楷聖、行聖。宋代書家雖多,但包括「四大家」中的蔡襄、蘇軾、米芾在內,基本上都不善作草書。中國書法史上草聖有兩個東漢張芝和唐代張旭,這被書法界公認。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草書家張芝成為眾人心慕手追的楷模,被推舉到了時代的最高點上,為其身後贏得草聖之名做好了準備。為張芝加冕草聖的始作俑者是曹魏時的書法家韋誕,他說:「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草聖之稱肯定了張芝草書的神乎其技,草聖之名因是而傳。韋誕作品
  • 中書協「四大狂草」大師,書法寫得如何?專家:現代版懷素!
    引言:「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唐朝詩人貫休在欣賞過懷素草書之後如此感慨,被譽為「草聖」的懷素,與張旭齊名被譽為「顛張狂素」,一直被書法界看作狂草的兩大巔峰,而在如今的書法界,也誕生了「四大狂草」大師。
  • 書法上的巨人,「癲子」張旭的故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浪漫不羈的詩仙李白,才華橫溢的詩聖杜甫都是他的至交,汝陽王李璡追慕他的瀟灑風流,稱其為「飲中八仙」的一員。張旭狂草造詣極高,急劇天賦的他寫的狂草神鬼莫測,驚天地泣鬼神,雖然效仿「二王」、張芝等人,卻又自成一派。顏真卿聽聞張旭自身非常了得,所以曾經兩次專門拜訪,由此可見張旭對書法研究會是非常上心的。
  • 竟然讓杜甫戀戀不忘,讓張旭懷素悟出筆意
    問問草聖張旭據唐人李肇的《唐國史補》記載,張旭曾自言:「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草聖張旭,就是因為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狂草懷素張旭並以此教導他的弟子懷素,據說懷素也從公孫大娘的舞劍器中悟出了筆意。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談到:「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其頓挫之勢也」。
  • 一冰大狂草的攀登路
    1964年至2000年,書法從唐入晉,由顏柳楷書進到羲之行書,廣涉古人碑帖,苦練楷行書法之功性;2000年後書法由晉返唐,又有15個春秋,深入名山大川,感悟自然;在學習秦漢晉唐李斯、蕭何、崔瑗、蔡邕、鍾繇、索靖、衛鑠、王羲之、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之筆法經典基礎上,重點研習唐代草聖張旭、懷素之狂草墨跡,書道發生重大飛躍;加上對《易經》《心經》《道德經》和《孫子十三篇》的感悟,寫出了《論中國草書溯源與發展
  • 中書協書法大家蘇懷清,精選16幅狂草書法欣賞,鸞漂鳳泊墨韻千秋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如何學習狂草可能您搜遍全網也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原因在於狂草本身的特點,我們看到一幅狂草書法,若是沒有人告訴你,這是一幅狂草書法的話,可能第一感覺這真的不是什麼書法,而是鬼畫符。沒錯,狂草書法相比草書更加潦草,更加隨心所欲。當然相對於草書,狂草的辨認難度更高。
  • 唐代名人傳奇故事:滿街瘋跑的張旭
    張旭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他以狂草而聞名,人稱「草聖張旭」。張旭剛開始練書法時,並沒有找到自己書法的特點,他為此十分苦惱。他苦苦地練習書法,時時處處都想著如何把字寫得更個性化一些。有一天,張旭來到鄴城遊玩。他走在大街上,看到街中圍了一大群人,把街道都堵死了。只見這人群時而靜悄悄的,時而發出轟然的叫好聲。張旭好不容易才擠進去,一看,這些人正在看一個叫公孫大娘的女子表演舞劍。張旭站下看了一會兒,馬上被公孫大娘的劍法吸引住了。
  • 成為狂草大家,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究其原因,是狂草想要達到至高境界太難了。書法界有個幾乎一致的看法,認為精通篆、楷、隸、行只不過是剛摸到書法的門,精通草書才是打開了書法的門,而精通狂草才真正是進入了書法的門。可見,狂草之難,難於上青天。狂草書法歷經千年,其中想在狂草方面有所建樹的人不在少數,至今估計得有幾十萬人,但成為「聖手」的就幾個人。所以說,如果沒有曠世奇才想要成為狂草大家真是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