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世家自始祖子路以來,已逾2550多年,延續80多代。由於仲子地位的不斷提高,仲氏宗族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多種優遇。唐代以後,仲氏族長秉承皇帝賜予的權力,採取續家譜、立行輩、訂族規等措施,加強對宗族的管理,全族世系支派井然有序。族人以「聖賢后裔」為榮,遵遺教、守宗則、傳祖風,使仲氏宗族興旺發達,成為中國的一大世家。目前全國有仲(種)姓人口60多萬人,遍布全國各地,且有少量流寓東南亞、歐洲、澳洲、北美洲等一些國家。
一、仲氏姓源及子路生平
1.仲氏姓源
據史料記載,仲氏本源姬姓,是軒轅黃帝之後裔。黃帝本姓公孫,因長居姬水,遂改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黃帝曾孫姬俊即帝嚳,號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其仲曰堪,子孫遂循周制而以父王字為氏。
2.子路生平
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是孔子最忠誠、最親密、最為信賴的學生,是孔子儒學事業最勇敢、最堅定、最執著的捍衛者,又是孔子儒家思想學說的第一執行者、實踐者,唐、宋時先後被追封「衛侯」、「河內公」、「衛國公」,明嘉靖時改稱「先賢仲子」。被後世譽為「聖道幹城」、「聖門之哲」、「百世之師」。清初,內閣中書顧彩曾為濟寧州仲家淺村仲廟撰寫了一副對聯:「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幹城,先遊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負米是孝,結纓是忠,二千年俎豆常新,允作帝王之師表,並顏曾而膺世爵,不亦宜乎。」概括了子路的一生才德。
子路於魯襄公31年(公元前542年)九月初七日,出生在魯國卞邑(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少時家貧,「常食藜藿之實」。其「負米養親」的故事列入《二十四孝圖》,成為孝親的典範之一。
魯昭公18年(公元前524年),19歲的子路師從孔子,讀書習禮。
魯昭公22年(公元前520年)和次年,子路曾從孔子兩度在齊。
魯昭公24年,孔子適周朝國都洛邑,觀周朝文物制度,問禮於老聃、萇弘。當時陪同的有魯國南宮敬書,由子路駕車前往。
魯昭公25年,魯昭公帥師攻伐季孫氏。季孫、叔孫、孟孫三家聯合反抗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因魯亂適齊,子路從之。路經泰山,遇一女子哭泣,叫子路詢問哭因。女子訴說親人被虎咬死,仍不願離開此地時,孔子發出「苛政猛如虎」的慨嘆。
自齊返魯後,子路從孔子退修詩書,隨孔子觀魯桓公廟欹器,孔子觀器論道,講述「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當孔子在魯國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司寇」、「大司寇」的同時,子路也登上了政治舞臺,開始時在季氏家幹些小事,後來逐步得以信任,44歲時成了「季氏宰」即季氏的總管。當孔子升任大司寇面有喜色時,子路質問道:「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子路主張邊學習邊實踐,提倡在實踐中學習。此時他推薦其同學子羔做費邑宰,遭到孔子的批評。他向孔子爭辯道:「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在實踐中難道不是學習嗎?並不光讀書才算學習。此時的子路,政治上已相當成熟,在「夾谷會盟」中,他協助孔子完成了使命。
魯定公元年(公元509年),34歲的子路料理完父母喪事,含淚告別孔子,攜妻去衛探親。赴衛後,他遵師囑在範邑設堂講學。適逢衛河泛濫,子路會同各州邑宰組織百姓築壩防洪。為紀念子路治水功績,衛國百姓將這條百裡大堤稱作「子路堤」,堤下之村曰「子路堤村」。大壩至今仍發揮作用。
子路的治水功績得到衛靈公的賞識,欲委任他總領衛國治水政務,位同六卿。但因孔子召喚,38歲的子路毅然回魯奉命去季府作家臣。子路大刀闊斧,革除積弊,惹惱了季桓子。季桓子與陽虎合謀加害子路,子路被迫南遊於楚。39歲時,因協助楚王大敗吳兵,得到楚昭王重用,出入相隨,「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絪而坐,列鼎而食」,聲威顯赫。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490年)40歲的子路奉孔子之命回魯,協助孟孫氏挫敗陽虎政變後,出任季氏宰,積極推行「強公室,抑私家」的戰略決策,並親自指揮了「墮三都」而未成。46歲時,因受季孫猜忌,子路怒而辭職,隨孔子開始了長達14年周遊列國的漫漫徵程。47歲時,子路臨危出任衛國蒲邑宰,治水、治軍、善政、興教,受到孔子「三善」的讚譽。50歲時升任蒲邑宰。
60歲時,子路隨孔子回魯,轟動魯國朝野。但因不支持季康子討伐顓臾受到冷遇,加之魯國連遭蝗災,哀鴻遍野,雖有一腔治國的文治戰略,但終報國無門。此後又伴師訪聃遭拒,傾囊操辦顏回喪事。63歲時,子路再度赴衛,出任孔悝府宰,是年冬聞報蒯聵、孔姬發動政變,子路毅然前去平息叛亂,不幸結纓遇難。子路部分後裔以「三善」為堂號,亦有「補袞堂」、「聖門堂」、「負米堂」之說。
二、仲子世家發展史略
1.祖籍卞邑,遷居任城
仲氏自始祖子路始,世居卞邑(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歷十七代。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因避赤眉起義,仲子第17代嫡孫仲世德從泗水卞橋遷至濟寧南四十裡的延就亭。唐天寶年間,建仲廟後更名為橫坊村,元初,族人東遷五裡,因名仲家淺,今為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全國各地仲姓大多由此遷出,故橫坊村及仲家淺被稱為仲氏第二故裡。
2.播遷各地,星羅棋布
秦漢時期,仲子後裔遷往他鄉者不多。後來,由於人口增加,或因居官,或因避亂,或因逃災,先後外遷定居,其後裔日漸增多。外徙最早的當數仲子第二十代孫仲靈沼,漢時為酒泉判,子仲時良,在漢桓帝元嘉年間,舉孝廉不就。仲子第二十六代孫仲釗,字敬甫,仕齊,為光祿大夫,始遷潤東洪溪鎮,即鎮江東鄉大港。仲子第三十五代孫仲倚,在唐貞觀年間官居華陰縣丞,遂遷居山西。仲子第三十九代孫仲保,為嶺南尉,避兵亂遷諸城,今諸城、高密、膠州的大部分族人及濰坊市寒亭區、萊陽市、萊西市的族人皆其後裔。五代時期,兵戈相仍,任城又大疫,族幾沒。仲子第四十九代嫡長孫、大宗主仲基(字址生,號益庵),宋靖康初為高郵判,康王南渡,同胞弟仲琪(號白庵)、仲祺(號履庵)隨衍聖公孔端友扈蹕而南,遂籍吳江,成為仲氏最大的支派——江南大宗,亦稱南宗。仲基之裔分居吳江、沭陽、贛榆、煙臺、臨沂、日照、濰坊、青島、泰州、興化、江都、海安、嘉興、廈門、廣東和廣西等地,有十餘萬之眾。白庵、履庵後裔居於江浙。
從五十一代後,外遷人數日益增多,播遷各地,相土而居。五十一代仲德懋遷居江蘇常熟;五十三代仲符遷山東寧陽堽城屯,仲策遷山東曹縣邵莊鎮仲堤圈村。五十四代仲均美遷山東黃縣(現更名龍口市)北馬鎮南仲家村,其弟仲純美遷山東章丘縣(現更為市)普集鎮西河北村,仲禮分支山東巨野縣(現劃歸鄆城縣)唐廟鄉仲堂村,其弟仲德遷南莊(山東微山縣南陽湖裡的一個村子,因湖水泛濫,此村已不存在)。
明永樂年間,仲家淺村仲氏分為北、南、西、東四支。北支多居仲家淺,亦有遷山東泰安、萊蕪、河南通許等地者;早期多代南支分別遷往河北新河、清河、河南淮陽、山東梁山及遼東等地。近代的南支多居仲家淺及濟寧市區。西支多居山東微山魯橋鎮,個別遷往湖廣,其中三支祐遷往鄒城。東支除少數居山東泗水縣外,分別遷往江蘇睢寧、邳州、銅山、沛縣和安徽濉溪、宿州等地。隨著歷史的變遷,仲子後裔現已遍布全國各地,且有部分移居海外。
3.仲氏行輩
仲子世家在兩千多年的繁衍歷程中,為了表明兄弟關係、區別代數,在給同代的族人命名時,形成了一些規律,如:部首相同,偏旁相同,字形相似,意義相近或連貫,有一個相同的字。
清聖祖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仲子第六十三代孫、翰林院五經博士仲承述(北宗仲虔分支,山東濟寧州仲家淺人)首擇吉字十個,自仲子世家第六十四代起沿用:蘊耀振貽緒 統延肇躋偉
清仁宗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仲子第六十七代孫、翰林院五經博士仲貽熙(北宗仲虔分支,山東濟寧州仲家淺人)續卜吉字十個:崇惟昭光輝 懷如敦恆循
清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仲子第六十九代孫、翰林院五經博士仲統嵐(北宗仲虔分支,山東濟寧州仲家淺人)又卜吉字十個:封典錫恩廣 令德毓賢喆
中華民國26年(公元1937年),仲子第七十一代孫仲肇璠(北宗仲虔分支,山東濟寧州仲家淺人)再卜吉字二十個:昌旺勝明煌 榮茂超清香 國祚享禎利 乾坤樂泰康。
至此,仲氏吉字數量達50個,與孔、孟、顏、曾四姓吉字數量相等,可用1000餘年。
4.仲種同根
在種氏族群中有口傳遺訓:「自古仲種不分,都是子路子孫。」山東棗莊薛城,建有種氏家祠,世代供奉子路及其種姓祖種動。
子路結纓遇難後,長子仲子崔為報父仇,只身前往衛國手刃殺父仇人後下落不明。次子仲啟年僅13歲,奉母命為父奔喪,號泣哀慟,立於衛廷,衛莊公受感動,以禮賜葬子路於澶淵(今河南濮陽),仲啟然後回卞邑定居。據仲氏族譜記載,啟子序,序生子稱乾,稱乾生發志、發意,以後四代單傳,直至第9代仲隆生仲勃、仲動、仲纘(又作仲綱)三子。適逢秦始皇焚書坑儒,仲隆一家隱居嶧山。一日,仲氏三兄弟遇秦兵追殺而失散。仲動情急之下躲入一塊高粱地中,被秦兵捉住。秦兵大聲喝問:「你姓什麼?」仲動看到了高粱葉上的一條小蟲在爬,靈機一動,脫口答道:「我姓蟲!」秦兵才放了他。為感令小蟲救命之恩,失散後的仲動由此自立門戶,改姓種(讀音chóng)。目前全國種姓人口約20多萬人。
三、仲子後裔人才輩出
2500多年來,八十餘代仲子後裔(包括種氏子孫)謹記祖訓,勤奮好學,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代不乏人。
古代的如22代孫種暠,東漢順帝建康年間,舉孝廉,為侍御史,入朝為大司農,擢為度邊將軍,位列三公。23代孫仲杲,東晉時官至尚書。四川峨眉人仲子陵,唐大曆十三年舉進士甲科,官至尚書司門員外郎。第39代孫种放,學識淵博,被宋真宗詔為左司諫,卒後贈工部尚書。其兄子種世衡,長期駐防青澗城,以商養軍,邊防鞏固,深受百姓愛戴,位列中國歷史百大軍事統帥第147名。第42代孫种師道,任樞密院宣撫使,多次率軍徵西夏敗金兵,汴梁救駕屢建奇功,贈忠憲少保,位列中國歷史百大軍事統帥第145名。定陶人仲訥,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進士,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荊國公王安石為其撰墓志銘。第49代嫡長孫仲基,宋欽宗靖康年間,以武功授高郵判;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偕胞弟仲琪、仲祺隨衍聖公孔端友扈蹕南渡,以功升台州知府,擢江南東路安撫司參議;紹興十五年八月十六日封秘書學士兼節制軍國檢校。第50代孫仲世資,宋乾道五年八月十三日蔭授承德郎,知安吉州;淳熙六年十月初三,追贈通奉大夫。第56代孫仲昌(江蘇沭陽人),明永樂甲申二甲八十名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卿。第57代孫仲廣(山東黃縣人),擔任睢州知州。第58代孫仲本(江蘇寶應人),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禮部主事。第59代孫仲選(江蘇沭陽人),明正德辛巳年三甲二百一十三名進士,曾任南京廣西道監察御史、武昌知府、萊州知府、雲南兵備副使。第61代孫仲於陛,欽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第65代孫仲鶴慶,泰州人,祖籍海安西場,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解元,十九年進士,官大邑縣知縣、邛州直隸州知州。其長子仲振奎,能文善詩詞曲,其著《傳奇》十五種,是我國把《紅樓夢》改編為戲曲的第一人。
近現代的仲子後裔名人很多。第67代孫仲貽桂,山東萊陽人,歷任直隸清豐清苑縣知縣,蔚州、冀州、磁州知州,北運河司務同知,誥授奉政大夫。第70代孫仲蘭邨,安徽濉溪人,重慶師範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仲延禹,安徽濉溪人,任電子工業部081基地副主任,國營081總廠廠長、紀委書記。仲延亮,安徽濉溪人,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自動化教研室副師職研究員。第71代仲許,海安西場人,一生從事法醫工作,出版《法醫學》、《機械性損傷》、《機械性窒息》等司法教材,被司法部聘為司法鑑定科學研究所兼職教授。第71代仲貞子,海安西場人,著名書畫家,中國書協、詩協、楹協會員,西冷印社社員,以詩、書、畫、印皆擅聞名,曾三赴日本講學交流。2001年被文化部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家」稱號,傳記列入《世界名人錄》等辭書。第71代孫仲兆隆,江蘇銅山人,曾任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甘肅省政協主席、十一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仲肇良,山東平度人,194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部部長,少將軍銜。第72代孫仲躋學,山東龍口人,已育成蔬菜品種16個,12項科研成果獲省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被譽為「中國蔬菜開發之父」。
第72代孫仲躋和,海安西場鎮人,現任江蘇海迅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集團擁有10多家子公司,總資產10多億元。產業涉及鐵路器材、電梯部件、微電子材料、新能源電力、金融業,廠區分布於海安、北京、廣州、成都、湖南、廣西等地。集團先後被評為江蘇省雙擁模範單位、江蘇省模範勞動關係和諧企業、江蘇省模範職工之家、江蘇省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示範點、江蘇省創建學習型企業示範單位、江蘇省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示範單位、江蘇省兩化融合試點企業。個人榮獲中國好人、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高層次創業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省產業教授、江蘇省企業文化建設先進人物等稱號,是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江蘇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出版專著6本。
72代孫仲滿,江蘇海安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佩劍冠軍。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男子佩劍團體冠軍。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男子佩劍個人亞軍。2012年亞洲擊劍錦標賽男子佩劍個人季軍,2013年,率江蘇隊奪得第十一屆全運會男子佩劍團體冠軍後退役。
第74代孫仲曦東,山東黃縣人,1938年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後歷任華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將軍銜。1961年調外交部工作,先後任中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坦尚尼亞大使,1972年任外交部副部長,後任中非友好協會會長。
仲興國(代數不詳),四川蒼溪人,1933年參加紅軍,歷任蘭州軍區西北空軍後勤部參謀長、總參管理局局長、軍政大學校務部副部長、軍事學院院務部副部長(正軍職)等職。種明釗,山東微山人,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校長。種明輝,山東微山人,1963年參軍,曾任南京軍區參謀長、安徽省軍區司令員、省委常委、南京軍區聯勤部部長、軍區黨委常委,少將軍銜。種法孔,山東微山人,1968年參軍,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政委,少將軍銜。仲呈祥,祖籍青海互助,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仲軒(代數不詳)河北人,歷任新疆武警總隊參謀長,副總支隊長,現任山西省武警總隊隊長,大校軍銜,中共十八大代表。仲秋元(代數不詳)江蘇蘇州人,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兼文化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四、仲子研究國內領先
自孔子思想及其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之後,對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重要課題。改革開放後,在學術研究氣氛逐漸濃厚的情況下,中國孔子研究學會1985年在北京成立,為研究孔子及其孔門弟子提供了條件和環境。仲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孔子而有仲子,寫孔子必寫仲子,只有研究仲子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孔子,為此,成立仲子研究機構成為仲子後裔族人的願望。
1986年,時任黑龍江訥河縣信訪辦主任的仲崇義(第74代孫)回山東梁山老家探親,偶然發現珍藏在家中的《仲氏族譜》(32卷),並從中獲知「有關仲子行事,詳見仲裡志」的記載。後又與山東鄒城仲偉鑄(第73代)幾番尋找,終於找到失散的《仲裡志》(6卷)。在譜、志齊全的基礎上,仲崇義與仲偉鑄、仲肇覃等人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全國各地族人50多個,醞釀成立仲子研究會。
1996年6月10日,黑龍江訥河縣民政局註冊批准,「華風仲子歷史研究會」成立,聘請理事15名,聘請仲崇義擔任理事長,並創辦《仲研簡報》。
1998年4月23—25日,華風仲子歷史研究會在山東曲阜師大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研究部署了《仲裡新志》編寫工作,選舉第一屆理事會,選舉仲崇義擔任理事長。
2000年5月12—13日,華風仲子歷史研究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山東微山召開。會議部署《仲裡新志》編寫、出版工作,選舉了第二屆理事會,選舉理事25名。
2004年10月13日,華風仲子歷史研究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遼寧大連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工作並選舉第三屆理事會。
2013年7月20日,華風仲子歷史研究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山東棗莊召開。會議研究決定研究會會址遷往江蘇海安,並部署了《仲子世家譜》統譜工作和《仲裡廣志》編寫工作,選舉仲躋和(第72代孫)為理事長,選舉理事58名。
2014年,中華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在香港註冊,為兩岸三地族人聯繫提供了方便。
經過近20年的工作,全國已成立各級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20多個,現有會員800餘人,並出了一批成果。2004年8月,華風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編輯出版了專著《仲裡新志》。2010年,山東泗水縣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出版了《仲子論集》。2012年,李漢玉出版了《子路評傳》。仲子第74代孫仲彬,2014年出版了《子路的道德情操與中華傳統美德》。2014年5月,中華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編印了《仲子美德與仲研會》。
中華仲子歷史文化研究會
地址:江蘇省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海大道(東)18號 江蘇海迅集團
郵編:226601 電話:0513-88915513 收件人:仲研會辦公室
郵箱:cnzhongs@qq.com
華夏仲氏網
網址:http://www.cnzhongs.com
微社區:http://www.cnzhongs.com/plugin.php?id=wechat:access
註冊連結:http://www.cnzhongs.com/member.php?mod=zhongs
以真實姓名註冊成功後 ,建議綁定QQ、微信和新浪微博,方便以後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