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鳳二村 傳承客家文化 「繡」出古樸新內涵

2020-12-23 信息時報

  鳳二村位於從化市江埔街東面,省道256線旁,毗鄰增城市。距從化市區8公裡。2019年,從化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結合鳳二村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大力進行微改造,用「繡花」功夫改善村莊的環境品質,充分挖掘鳳二村的客家傳統文化和村落歷史,盤活現代文旅特色產業,為這座古樸的客家山村賦予了新的內涵。

  鳳二村遵循「科學布局,突出特色」原則,利用原鳳凰河和田心圍的建設用地,建設休閒書吧、村史館和親水活動平臺,優化農舍改造、景觀整飾,打造獨具魅力的客家核心區。整頓期間,鳳二村大刀闊斧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前共投入5000多萬元完成牌坊、鳳凰廣場、黨群服務中心、鳳凰老街、男女對歌臺、荷花池、鳳宴廣場等17個項目建設,為村民打造環境優美、生活寬裕、文化豐富、和諧幸福生活環境。鳳二村升級改造後,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今年已累計吸引約10萬遊客前來遊玩,帶動了農副產品銷售、餐飲消費、村民勞務等收入超10萬元。

  鳳二村是純客家村,一直以來傳承著客家人吃苦耐勞、克勤克儉、勇於開拓、不斷進取、尊老愛幼、互相合作等質樸品德。唱山歌是這座小山村得以傳承下來的文化。從化江埔街鳳二村順利通過驗收,被授予 「廣州市美麗鄉村」稱號。

  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客家文化傳承 【樹德堂】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開館典禮儀式
    石祿生會長愛國愛鄉,以弘揚客家文化展現民族匾額文化,傳播中華文字文化精髓,從他個人收藏的幾千片中華傳統匾額中,遴選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代匾額,涵蓋明清宮廷官宦、名門望族、富甲翰林等遺留下來的墨寶,不但寓意深刻言簡意賅,而且字字珠璣警醒世人,真乃客家文脈之瑰寶,這批精選的古代牌匾精品與樹德堂古建築融為一體,通過精心布展使得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成為展示璀璨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 保護傳承非遺 贛州會昌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肖天長說,近年來,會昌縣十分重視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保護傳承工作,通過興建「百匾堂」,組織非遺傳承人開展講學等舉措,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贛南匾額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匾額起源的時間甚早。《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額,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其中,「定南瑞獅」專題推介片引起了中央電視臺、江西電視臺、江西日報、贛南日報、贛州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紛紛前來定南進行採訪報導,使定南瑞獅項目在江西乃至全國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得到較好的傳承與保護。  經過多年的奮戰,定南縣初步摸清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出涵蓋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手工藝、傳統服飾等類別的非遺線索420餘條,現已被發掘申報的項目17個。
  • 客家飲食文化需要傳承節儉理念
    ■ 周雲水 飲食是文化的重要環節,可以反映一個族群的社會生活;飲食特性可以建構出族群認同,也可以呈現出族群特色;飲食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作為了解族群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是族群長期實踐而成的生活內涵。
  • 贛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弘揚客家文化
    總而言之,客家文化內涵、內容豐富,應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資源,發揮客家文化優勢,發展提升客家的傳統文化。弘揚文化,傳承精神,讓客家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保護中創新,讓客家文化與時代的步伐一起前進,閃耀著更加燦爛的光輝!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古調越千年 「箏」心流客韻—記梅州非遺項目客家箏及其代表性傳承...
    範永奮告訴記者,客家箏演奏的曲目來自廣東漢樂,是廣東漢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箏與廣東漢樂是共生、共存、共進的關係,兩者不能分開。據了解,宋室南渡時,箏也隨衣冠貴胄傳入閩粵地區,後與嶺南文化融合,衍生出客家箏派和潮州箏派。其中,客家箏在「廣東漢樂之鄉」大埔落地生根。千年以降,客家箏樂保留了中原古樂遺風,又不乏客家風韻,逐漸形成了古樸典雅、柔美含蓄的藝術風格而流傳至今。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走進客家文化,感受人物雕像傳承的魅力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客家文化雕塑,民俗風情雕塑,鑄銅雕塑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文化內涵
    石城縣是中原漢人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形成最早的發祥地和最大的中轉站之一。石城客家的傳統節令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文化內涵集尊祖敬宗、祀神求祥、慶賀祈福、崇尚禮儀、講究衛生為一體。石城客家傳統節令較多,每個節令都有獨特的風俗禮儀。
  • 「非遺傳承」瓦馬彝繡傳承人:用指尖繡出一片新天地
    刺繡,是民俗藝術文化中一顆耀眼奪目的星星,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都是對刺繡的讚美。千萬條彩線輕盈如蝶般飛舞,便繡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絢爛,這就是穿越千年的刺繡。隆陽區瓦馬鄉居住著彝、白、苗等20個少數民族,手工刺繡一直都是各族婦女農閒時常做的手工活,左金麗和熊自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們二人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彝繡:指尖上的五彩時光彝族婦女勤勞、智慧,她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手工藝刺繡與服飾文化。
  • 楚雄彝繡:傳承千年的文化記憶
    彝族先民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好事物的詮釋,以及他們的聰明和睿智融入了刺繡,展示於服飾,特有的傳統習俗客觀上使彝族刺繡和服飾相生相伴得以傳承並成為彝家人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記憶。楚雄彝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中部,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彝、苗、傣、回、白、傈僳、哈尼等26個民族。楚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人傑地靈。
  • 立志成為傳承客家文化的使者
    她就是徐鈺姝——一名來自梅州市梅江區美華小學504班的學生,2020年,她榮獲廣東「新時代好少年」的稱號。 近日,記者在梅江區美華小學見到了徐鈺姝,在她本人的先進事跡學習宣講會上,徐鈺姝穿戴整齊,胸前繫著紅領巾,發言的時候落落大方,毫不怯場,場下的師生們都投去讚許和敬佩的目光。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中國網9月22日訊(宋得恩)什麼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進校園怎麼做?位於洛帶古鎮的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小學校交出了答卷。
  • 從客家文化看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從江西石城「后稷廟」說起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均是炎黃子孫,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本文以江西省石城縣的「后稷廟」為切入點,結合石城縣的其他客家文化特質,淺述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第二、在客家區域內,建有「后稷廟」的只有石城縣,這是炎黃文化與客家文化重要的連接點,也是炎黃文化在客家區域中重要的傳承點。更能進一步的佐證,石城縣是客家區域內接納中原漢人的第一站。因為,中原漢人的初遷之地,離別中原的時間最短,炎黃文化的氛圍最濃,在中原最受人敬仰的「五穀之神」,很自然的會在中原漢人的新居住區內受到祭祀。何況是漂泊他鄉的中原漢人,更想得到「五穀之神」的降福。
  • 國家級非遺丨客家匾額,爬滿記憶的鄉愁~
    可以說,匾額是中國古典文化一個靈動的縮影,是建築物的靈魂和眼睛。客家匾額「有院就有門,門上就有匾。」客家門匾習俗是客家人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繼承漢人中原匾額文化後,逐步形成的內涵豐富、樣式固定的文化現象。
  • 中央蘇區紅色設計對客家文化的影響
    在贛、閩客家民間,儘管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並沒有因為朝代的更迭而消失,而是依然在民間傳承,並穩定發展。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贛、閩客家區域迎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迎來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革命運動。隨著蘇維埃革命鬥爭在客家區域的深入開展,隨著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贛、閩客家區域成為了中國蘇維埃革命運動的中心,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聖地。
  • 客家儺舞——漢民族最後的遺存
    聯繫QQ:956780044來源:大客家網、客家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客家儺舞產生於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邪鎮魔的一種巫舞,經長期傳承發展已漸漸從單純驅邪向娛樂方面轉變,並成為民間的一種驅邪、伴隨著「各、各、各」「咚、咚、咚」鼓點樂曲,儺舞隊前後穿梭跳躍,舞姿粗獷,給人一種古樸、神秘的感覺。   廣東豐順縣歐進晴先生說:「儺舞現已演變成為祈盼風調雨順、災害不生、五穀豐登、世道安寧的活動。儺舞屬巫文化,自西晉『永嘉之亂』始,隨中原漢人陸續大量南遷,中原文化亦隨之入南方,南北文化的長期相互融合,至今留下了許多巫文化積澱。」
  • 傳承客家歌舞 弘揚客家精神
    10月31日,河源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市青少年宮聯合主辦河源市青少年宮客家歌舞表演大賽,來自市區中小學校的11支隊伍參賽。本次比賽運用客家方言演唱,配上音調和諧、韻律優美的客家山歌節奏,表現了客家舞蹈的特性,體現了客家農耕文化的藝術特徵,整場比賽精彩紛呈,給觀眾送上一場視聽享受。經過激烈角逐,評委最後評出金獎4個,銀獎5個,銅獎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