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註定是三文魚的悲劇之年,但澳大利亞的三文魚卻「如魚得水」。
去年年底,在中國湖北疫情爆發之前,智利的三文魚出口商信心滿滿,早就為中國的春節檔備好了大禮,但是按照慣例,智利三文魚總是會被智利車釐子給搶佔去了大部分航班,等智利車釐子運得差不多了,才輪到三文魚上場。可智利三文魚沒等來春節,卻等來了中國疫情的爆發,愣是給憋出了內傷。
好不容易等到中國成功控制住疫情,劇情卻又開始出現反轉。身處美洲的智利,沒能逃過疫情的侵襲,國內紛紛淪陷。好在智利的三文魚產業財大氣粗,在疫情肆虐之際,維持住了三文魚養殖業和加工出口業的正常運作,雖然作為主力的歐洲和北美市場,因為餐飲蕭條而受到很大的衝擊,但好歹還有中國市場可以尋求慰藉。
但是好景不長,今年六月份,在北京的新發地爆出的「三文魚菜板」事件,讓最近幾年一直處在黃金增長期的中國三文魚市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三文魚在我國更是在不斷發酵的負面消息中,從高端海鮮王座跌落塵埃。我國國內的大小三文魚經銷商,可能剛剛消化完春節檔的失利,卻又被當頭一棒砸下。據說,最慘的時候,國內有近一半的三文魚經銷商破產。
隨著菜板事件逐漸淡去,三文魚卻沒有在第一時間收復失地,反而因為之後的進口白蝦外包裝攜帶新冠病毒事件,再一次被誤傷。今年下半年,我國國內進口水產外包裝呈陽性事件就一直沒停過,反而愈演愈烈,我國海關不得不提高了對進口水產品的檢驗檢疫等級,除了個別疫情被有效控制的國家,大部分國家的進口水產品都會被要求進行核酸檢測。
對進口水產,特別是冰鮮(鮮活)水產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一切。比如冰鮮三文魚(非冷凍三文魚),嚴格的冰鮮三文魚,從宰殺到上桌,最好不超過一周的時間,但因為中國海關檢驗檢疫等級提升,三文魚要在機場滯留2-3天來等待核酸檢測的結果,讓保鮮成了大問題。
據中國海關統計,10月份,中國僅從智利進口了131噸冰鮮三文魚,貨值98.1萬美元,月進口額更是創下了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紀錄。一位智利三文魚出口商稱:因為清關周期延遲,智利現在幾乎已經暫停了向中國出口三文魚。而這個狀態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
對智利三文魚來說,困難遠不止清關延遲。因為智利遠在南美,就算依靠空運,在路上也得消耗一天以上的時間,而且空運費用居高不下,而三文魚價格又不及往年高,成本壓力陡增。所以,智利三文魚就算處在收穫的高峰期,卻也只能遙望中國市場興嘆,將大部分大規格三文魚低價銷往巴西和美國。
大部分三文魚出口國的日子其實都不好過。挪威和丹麥法羅群島這樣的傳統三文魚出產地對華出口量也下滑嚴重,智利作為對華三文魚出口國的千年老二(挪威排第一),更是在今年下半年不知不覺間跌到了老三的位置,反而讓「名不見經傳」的澳大利亞三文魚給搶佔了位置。
雖然今年對於三文魚來說,鐵定是悲劇年份,但澳大利亞三文魚卻在悲劇中實現了逆襲,成了一匹成色十足的黑馬。今年前三季度,我國一共進口了3.22萬噸冰鮮三文魚,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2%,而澳大利亞卻向中國出口了6400噸冰鮮三文魚,較去年同期(1667噸)增長了284%,直逼智利的6830噸。經過10月份後,澳大利亞逆襲智利毫無懸念。
其實,澳大利亞原本並不是一個三文魚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的水產業還是以龍蝦、鮑魚、金槍魚等野生水產為主。雖然自然資源得天獨厚,但養殖業至今並不是澳大利亞水產業的強項。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有著豐富的適合養殖三文魚的天然水域,但當地的三文魚養殖業一直發展得不溫不火。2019年,整個澳大利亞外加紐西蘭的養殖三文魚產量約為5.8萬噸,國內市場消化了5.7萬噸,幾乎沒有多餘的三文魚可以用來出口。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澳大利亞國內市場大幅萎縮,三文魚生產商除了努力拓展國內零售業務外,又啟動了開發海外市場計劃,因為他們手裡有一副讓挪威和智利都羨慕不來的好牌:
2015年籤署的中澳自貿協定到今年是第五個年頭,對三文魚這樣的水產品來說,關稅就基本降為零了;
雖然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而且三文魚養殖重鎮塔斯馬尼亞更是在澳大利亞的最南端,感覺上路途遙遠,但實際上,相比於挪威和智利,澳大利亞是距離中國最近的養殖三文魚出產國;
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疫情早在今年7月份,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沒有出現過新的感染案例,對於中國海關來說,是「綠色」進口商品;
中國作為澳大利亞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本國的貨品能夠順利送往中國,不但在提供了超過1.1億澳元的補助金,更是為水產企業安排貨運班機,包括很多直飛中國的專線,這樣的「福利」是智利出口商想都不敢想的。
手握這樣的牌,打不好就有鬼了!智利三文魚輸給澳大利亞三文魚一點都不冤。
就在上個月,曾爆出數百噸澳大利亞龍蝦被滯留中國海關的消息,引得部分澳媒體又搬出了「陰謀論」,說是澳龍又被針對了。如果真的了解實際情況,就不會做出這樣的判斷了。
中國如今可以說是全球唯一對疫情「免疫」的超級市場,北京、上海、廣東等幾個超級機場的壓力前所未有。大量的進口水產品,特別是冷凍水產品,「瘋狂湧入」,再加上我國又提升了海關的檢驗檢疫等級,更加加劇了機場和海關的「擁堵」。
澳大利亞農業與水環境部最近剛接到通知,稱廣州白雲機場的6間冷庫已經滿載,暫時無法接收更多的冷凍水產,如果冷凍貨品抵達機場,在檢疫期間的存儲,需要航空公司或商家自行解決。鮮活水產,特別是像澳洲龍蝦和波士頓龍蝦這樣對運輸時間要求極高的水產品,就更是遇到了從未有過的阻礙。北京機場的壓力極大,上海的浦東機場更是每周有兩天時間無法接收鮮活和易腐商品。澳大利亞的龍蝦受阻是中國機場和海關壓力陡增的必然結果,卻不是中國的刻意而為。
鮮活水產和冷凍水產受阻,但冰鮮三文魚,特別是澳大利亞的三文魚卻擁有了特殊的競爭優勢:保鮮期相對鮮活水產來說更長,哪怕排隊個2-3天,也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存儲也不需要高要求的冷藏設備。所以,澳大利亞三文魚才會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反而能夠脫穎而出,取代智利三文魚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經歷了今年的特殊時期,原本「小富即安」的澳大利亞水產養殖業,特別是三文魚養殖業,明年的擴大產能任務肯定已經提上了議程。雖然挪威和丹麥在中國本土的三文魚養殖計劃已經擺上了桌面,寧波項目就等破土動工,山東煙臺的項目也已經籤約,但這些項目想要實現產出至少還得2兩年時間,所以,留給澳大利亞三文魚養殖業的操作空間還是有的。(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請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