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實現碳中和,中國有「時間表」更有「路線圖」-新聞中心...

2020-12-27 北方網

山西省右玉縣小五颱風力發電場。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引發廣泛關注,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更加清晰。在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全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不僅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近代以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國生產效率,改善了人類生活方式,先後讓數十個國家實現了現代化。然而,環境汙染、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問題隨之也愈發突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大氣汙染死亡的人數高達700萬人,呼籲世界各國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11—2020年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熱的10年,而這其中最熱的一年是2020年。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全球各地將不斷出現極端天氣,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在12月12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更是大聲呼籲各國領導人宣布本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直到實現碳中和。

能源變革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加快行動。從籤署《巴黎協定》到全球各國紛紛宣布碳中和目標,從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到大力發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動以清潔低碳為導向的新一輪能源變革。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顯示,在全球煤炭消費量持續下降的同時,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佔2019年一次能源增長的40%以上。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預計,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需求將增長2/3,約佔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80%。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性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全球性問題,中國通過貫徹能源消費革命、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推動能源體製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12年以來,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4.4%,相當於減少能源消費12.7億噸標準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比2012年降低10.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3%,比2012年提高5.6個百分點,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場和政策高級分析師海米·巴哈爾認為: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且在未來幾年仍將遙遙領先。」潘家華表示,中國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同時,單位GDP能源消耗等指標下降幅度世界領先,成績突出。

中國加快構建一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必然路徑。「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創新發展方式,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更大幅度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030年要達到25%左右,意味著中國今後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為主;深度參與全球能源轉型變革,研究推進與有關國家在核電、風電、光伏、智能電網、智慧能源、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綠色能源和綠色金融相結合的政策,推動雙邊和多邊合作項目……種種舉措,展現了中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決心。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與各國一道,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動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維護全球能源安全,建設更加清潔、美麗、繁榮、宜居的世界。(孟慶川)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相關焦點

  • 海外網評:實現碳中和,中國有「時間表」更有「路線圖」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引發廣泛關注,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更加清晰。在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全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不僅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報告發布|中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建議
    為達成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中國需要針對主要經濟部門擴大氣候政策和減排的範圍,並提高相應目標。報告所提出的建議代表了短期的必要行動,以幫助中國以經濟和技術可行、且最終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海外網評:兌現「碳中和」承諾,中國將說到做到
    來源:海外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從率先籤署《巴黎協定》到今年9月宣布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重重挑戰之際,中國宣布的一系列承諾,採取的一系列行動有力推動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專門提到,歡迎歐盟和中國過去幾年為推進《巴黎協定》所做的努力。如今,習近平主席宣布減排新舉措,明確了碳中和路線圖,展現了中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 海外網評:元旦「開門紅」,中國經濟復甦更有「含金量」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海外網評:元旦「開門紅」,中國經濟復甦更有「含金量」1月2日,遊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古鎮觀看表演。海南三亞離島免稅銷售火熱,人均消費額度達10000元左右;銀聯卡跨行交易總金額1月1日達3592億元,基本恢復至去年元旦水平;電影票房單日破6億元,刷新中國影史歷年元旦單日最高票房紀錄……2021年元旦假期,中國消費市場火熱,繼續呈現加快復甦態勢。在中國本土疫情呈散發、多點散發的形勢下,這樣的成績再次凸顯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顯著成效,彰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 「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碳中和不是空頭支票
    海外網評【「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碳中和不是空頭支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更加清晰。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
  • 中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目前,歐盟已承諾到2050年將它所有溫室氣體的淨排放量降至零,並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設定一個更具野心的2030年氣候變化目標。 相較而言,美國總統川普並沒有做出這樣的承諾,2017年美國還退出了《巴黎協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也在報導中國提出氣候承諾的報導中寫道:中國對《巴黎協定》的讚賞,與川普對這一協定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治理塑料汙染,咱新樂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治理塑料汙染,咱新樂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2020-12-21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碳中和"路線圖出爐 為14個領域設定不同發展時間表
    2020年底,日本政府公布了脫碳路線圖草案。其中不僅書面確認了"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還為海上風電、電動汽車等14個領域設定了不同的發展時間表,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投資的方式加速向低碳社會轉型。
  • 海口明確制度集成創新的時間表、路線圖!
    海口明確制度集成創新的時間表、路線圖!、路線圖。4、營造高標準高質量的營商環境著力推進「企業法人承諾制、政府承諾信用制、實行政策承諾兌現考核制度」體系,爭取最大限度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提高審批時限,吸引更多有競爭力的投資者進入市場,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領域,嚴格按照「一事一承諾」的原則,形成配套的政府承諾信用政策,使政策實施後由企業、人才找政府轉變為政府找企業、人才模式。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對此,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解讀認為,目前我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此外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 芬蘭計劃在203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國家
    芬蘭計劃在203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國家 來源:光明日報時間:2020-09-25 14:23:30 今年2月,芬蘭政府宣布,芬蘭計劃在203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國家,而糧食問題也是碳中和經濟的重要部分。芬蘭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包括農業部在內的政府各部門都需要確定具體的減排目標。糧食損失和浪費所消耗的碳足跡是巨大的,糧食在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會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和壓力,因此節糧是減少碳足跡的重要途徑。
  • 海外網評:這場國家級「炫技」大賽,有排面更有深意
    在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賽,長期以來被歐美和日本等國家「霸榜」,中國在2015年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才實現金牌零的突破。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31.71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元,佔全球比重28.1%。
  • 全球碳減排注入強心劑,東亞三國宣布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時間表
    9月下旬以來,東亞三大經濟體——中國、日本、韓國相繼宣布碳中和時間表,彰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倒計時,「十四五」如何部署減排...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承諾,既為中國的綠色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要實現這兩個目標,中國有必要採取新的行動,而「十四五」的新開局顯得尤為關鍵。
  • 海外網評:遏制中國?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中國留學生在耶魯大學。(圖源:美聯社)【編者按】6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中美關係」線上金臺沙龍。談到中美關係前景,沙龍嘉賓、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審慎樂觀」,原因在於中美兩國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對美重要性正在不斷上升,美國不僅難以徹底遏制中國發展,也無法實現所謂「脫鉤」。以下為王文發言摘編:對於中美關係的前景,我始終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 海外網評:時與勢在中國一邊!
    穿越革命和建設的洪流、激蕩改革與發展的風雲,如今的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工業體系和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也為中國實現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開啟新徵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也擁有抵抗一切風險挑戰的強大底氣。
  • 國研中心勾勒改革路線圖 發改委副主任擔綱領銜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彭大偉)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召開,日前中國官方高層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路線圖」。  公開信息顯示,負責方案制定的國研中心課題組由該中心主任李偉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鶴擔綱領銜,國研中心多位資深專家參與寫作。
  • 海外網評:23名中國船員脫險,打擊海盜不只是電影情節
    「黃海榮耀」號貨輪3月9日,一則新聞在中國社交平臺引發廣泛關注。據中國駐拉各斯總領館消息,3月5日,載有23名中國船員的中國籍貨輪「黃海榮耀」號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海域遭海盜襲擊。縱觀國際海事組織(IMO)近年來的數據,全球海盜事件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索馬利亞海域的形勢有了很大改觀。但與此同時,非洲和南美的海盜活動活躍性在增加,尤其是奈及利亞水域,2019年幾內亞灣幾乎每個月都有海盜事件。除熱點地區的變化外,海盜犯罪形式也值得注意:「劫持」事件大量增加,贖金金額持續走高,有些海盜團夥甚至具備了距海岸線數百海裡的打擊能力。
  • 中國石化聯合三家權威機構 率先啟動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
    中國石化聯合三家權威機構 率先啟動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 2020-11-23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60年實現碳中和究竟應該怎樣做?
    與會嘉賓探討實現碳中和應該怎樣做 來自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夏清、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