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皇權一分為四,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影響羅馬帝國近百年

2020-12-14 騰訊網

君主制度時代下皇帝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在皇帝的世界裡面,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享受一切便利的條件,幾乎可以得到這個世間存在的任何一種東西。不過在皇帝的世界裡面,並不是沒有危險,他必須警惕一切可以分掉他權力的人或者事務出現,因而每代帝王對自身的權力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中西方社會下的君主制度,相似而又有所區別。

東西方君主制度的不同造成二者歷史發展軌跡也完全不同

東方封建王朝,特別是中國古代帝王歷來重視中央集權。從2000多年前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時代,就加強了中央集權,以免皇帝的權威受到幹涉。但在西方同一時期,則完全不同。29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的四帝共治制,是古羅馬帝國分裂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古羅馬出現了四位皇帝。戴克里先去世以後,四帝共治制度土崩瓦解,卻間接影響了羅馬帝國後期近百年,甚至於整個歐洲歷史的發展。

羅馬帝國的興衰

羅馬帝國的興起最早要從屋大維建立元首制開始,不過屋大維並未公開稱帝,但他一系列的舉動為開創羅馬帝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其死後養子提比略繼承了皇位,繼續實行穩固的統治。羅馬帝國初期近百年的時間裡面,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變亂。

屋大維建立元首制,開創羅馬帝國時代

屋大維為了確保皇權的統治,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強大的近衛軍,然而他生前並未確立世襲制度。近衛軍擁立在提比略死後,擁立卡裡古拉上位,開創了近衛軍擁立皇帝上臺的先河,同樣手握權力的元老院也不願意退出歷史舞臺,由此引發了羅馬帝國在長達百年多的時間裡面,帝位世系混亂的局面。

近衛軍

一直到282年戴克里先上臺,羅馬帝國的皇帝大多都是非正常死亡,包括戴克里先本人也是近衛軍軍官,通過造反,他幹掉了繼承羅馬皇帝的卡裡努斯成為皇帝。

(1)四帝共治制度起源緣由。

戴克里先本身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父親原本只是一個被釋放的奴隸。在奴隸制社會下,由於各個階層等級森嚴,戴克里先通過上位成為貴族的機會十分渺茫。

戴克里先(248-305年),羅馬帝國皇帝

三世紀混亂時期,羅馬帝國內部空前混亂,政權區域癱瘓,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由於軍隊擁有強大的實力,因而也具備扶持皇帝上臺的機會,然而一旦出現利益糾葛,軍隊就會毫不猶豫的幹掉皇帝,伊利裡亞奧勒良繼位以後,對羅馬軍事制度進行了改革。雖然沒有改變這樣困窘的局面,卻造成了大量出生於社會底層的人進入貴族行列,戴克里先也大約在這一時期,成功進入軍隊中,並憑藉軍功不斷的升遷。

近衛軍在很長時間裡羅馬帝國影響羅馬帝國帝位傳承

由於軍隊本身就握有重權,因而戴克里先幾乎是毫不費力的就幹掉了卡裡努斯,並繼任為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繼承的不過是羅馬帝國的空殼,屋大維時代雖然開創了帝制時代,但留下來的諸多制度卻為羅馬帝國的發展留下了很大隱患。共和時期的元老院在國家事務中仍佔有重要地位,而屋大維時期遺留下來的近衛軍手握重權,與元老院之間不斷產生衝突,皇位只是二者手中一頂華麗的帽子。確保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戴克里先首要做的一件事情。

三世紀危機

(2)戴克里先的改革

除了提升皇帝地位以外,實際上在圍繞諸多制度改革中,最關鍵仍在於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傳承制度,皇帝除了對傳承具有決定權外,還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制度,以便於後世能夠維繫。

戴克里先是通過造反登基,但對於國家治理,很明顯他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雖然他成功確保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對未來國家治理上,戴克里先充滿了憂慮。他認為羅馬帝國的問題有幾個方面。

羅馬帝國的規模,羅馬帝國的發展是從舊時代共和制情況下逐漸發展過來的,屋大維雖然開啟了帝制時代,但並未對國家做出強有力的改革,舊制度同新制度的混合是國家不斷發生變亂的根本原因,毫無疑問的是,這個國家太大了,以君王一個人的能力,顯然是照管不過來的。

有關軍隊的問題,也是一個不能不被忽視的問題,在過去羅馬帝國皇位繼承上,軍隊系統的扶持佔了很大的比重,軍隊與元老院的衝突、利益的糾葛、軍隊本身的問題。

內憂外患問題,戴克里先繼位前的羅馬帝國,內憂外患不斷,除了社會階級矛盾引發農民起義外,還有日耳曼人、西哥特人、法蘭克人邊境不住的騷擾。

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戴克里先創造性的發明了四帝共治制度。

286年,戴克里先下令側封馬克西米安為凱撒(副皇帝),馬克西米安本身在領導能力上,要弱於戴克里先,但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能,在戴克里先成長的道路上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因而成為戴克里先首選。但在同年,戴克里先就下令封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在稱號上,戴克里先與馬克米西安具有同等皇帝的權利。

馬克西米安是個頗有軍事才能的羅馬皇帝,曾於306年復位

戴克里先目的是建立一個基本的傳承制度:正皇帝在去世以後,就由副皇帝接任(羅馬帝國時代屬於奴隸制社會時期,還未建立起封建制度)。在馬克米西安被提拔到正皇帝這個位子上以後,戴克里先分別提拔了伽列裡烏斯、君士坦提烏斯分別作為他們兩人的凱撒(副皇帝)。

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一共維繫了兩代,從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後,兩個副皇帝繼位後,重新任命了兩個凱撒(副皇帝)。

盛世下的危機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很好的解決了羅馬帝國內部的矛盾,就其實他縮小了行省的範圍,將全國劃分為100多個行省,有助於皇帝對全國的統治,特別是分化了內部的矛盾;由於皇帝都掌握同樣的實權(實際戴克里先還是最大),他將軍隊也一分為四,這樣就避免了軍隊篡權的可能,同樣元老院也在這一系列舉動中被限制了權利,僅僅只局限於首都羅馬。

戴克里先削弱了羅馬帝國時期元老院的作用

四帝共治建立了基本的承繼制度,雖然分化了內部的矛盾,但也不是沒有問題。四帝共治之所以能建立,很大一部分是源於戴克里先個人影響力,再有一個就是多數的皇帝(被側封)都刻意維持這個制度,一旦他們離去,後世出現一個具有野心的皇帝,因權力之間的紛爭,國家將不可避免的進入動亂。

君士坦丁大帝

事實的發展也驗證了猜想,西部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後,此前任命的副皇帝塞維魯斯本該繼承帝位,但西部羅馬帝國近衛軍以及內閣卻想要扶持君士坦丁(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兒子),而東部羅馬帝國內部,近衛軍擁戴馬克西米安的兒子為副皇帝,由於西部羅馬帝國皇帝伽列裡烏斯對全部羅馬皇帝具有領導地位,不願意受到脅迫,導致後來內部紛爭,四帝共治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經過20多年的混戰。324年君士坦丁一統東西部羅馬,成為真正的羅馬帝國皇帝。

羅馬帝國

總而言之,四帝共治其實只是戴克里先一個美好的夢想,他開創性的舉動,並未改變整個羅馬帝國的命運,甚至極大的影響了羅馬帝國後來的發展。包括君士坦丁雖然統一了羅馬,但他去世以後,仍按照戴克里先的方式將羅馬帝國分為兩個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兒子統領。乃至於百年後東西羅馬帝國崩潰,其政治制度的影響仍然存在,直至15世紀西方加強中央集權以後,才得到了根本改觀。

相關焦點

  • 內憂外患下,戴克里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為了幫助羅馬渡過危機,為了鞏固自己的絕對地位,戴克里先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就是歷史上的「四帝共治」制度。一、戴克里先撿了個爛攤子:危機四伏的羅馬戴克里先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盛極一時的羅馬和平時代,被前任們早就敗光了。戴克里先當政的3世紀,歷史上史稱「三世紀危機」。
  • 羅馬帝國——四帝共治時期的皇帝
    四帝共治時期 戴克里先 全名:蓋尤斯·奧勒留·瓦萊利烏斯·戴克里先 生卒年:約公元244年~公元312年 父:不詳 母:不詳
  • 元首制與君主制的分水嶺——戴克里先其人其事
    284年,戴克里先被軍隊擁立為皇帝,並在其統治時期進行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改革,不僅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混亂局面、維持了羅馬帝國的相對穩定,還成為羅馬元首制與君主制的分水嶺,其諸多政策也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雖然戴克里先皇帝推行四帝共治制度,為羅馬帝國的分治開創了先河。然而戴克里先皇帝的四帝共治,只是名義上的分治。作為威望最高的皇帝,戴克里先仍然掌控著整個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在其任內並未分裂,而戴克里先四帝共治的缺陷在於,必須有一個威望絕佳的皇帝,統領其他三位皇帝才能運行這套制度。
  • 「四帝共治」——羅馬帝國大分裂的真正開始
    而到了戴克里先時代,在帝國版圖大大縮水的情況下,皇帝一口氣搞出來了100多個行省,行省與行省之間放棄了山河形便的劃分方式,大大小小的行省互相制約,互相掣肘。與此同時,行省總督不再兼任軍職,逐步建立地方文官體系。總督不讓掌兵權了,誰掌權?還是皇帝。只不過,皇帝不是一位了,而是四位。
  • 羅馬版朱元璋:貽害無窮的平民皇帝戴克里先
    進一步達到強幹弱枝和穩固皇權的目的。至於各外省的野戰軍,則被用於駐防重要城市。實際上也是起到了割裂地方軍隊凝聚力的效果。在政治上,為了供養增多的軍隊,戴克里先將行省再次拆分成更小規模的省。對於自己而言,這樣也可以方便管理和控制。他還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四帝共治規則,希望利用四核運算和互助模式,增強皇帝對整個帝國的直接控制能力以及自身的安全性。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2
    379年,狄奧多西一世被皇帝格拉提安任命為共治皇帝,統治羅馬帝國東部地區。狄奧多西一世與聖安布羅斯曾就教會在帝國事務中的作用問題展開辯論,不同意教會擁有政治權力。392年由阿波加斯特和尤吉尼厄斯發起的提倡異教運動在羅馬影響日益擴大,後被狄奧多西一世在394年鎮壓。
  • 君士坦丁大帝:羅馬帝國歷史上的頭號私生子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一個帝國,四位皇帝?羅馬的「四帝共治」,為其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此時的羅馬帝國便是這樣,在戴克里先執政時期,由於他本人精力有限,同時帝國還遭遇著十分嚴重外族入侵和內部奴隸起義,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管理龐大的帝國,戴克里先便選擇了幾個親信幫助自己管理帝國,這就是著名的四帝共治體系。
  • 戴克里先時代 2 :帝國改造
    沒有人能給皇帝戴上皇冠,為他加冕的原因,在於羅馬是由「人」來決定和承認誰做皇帝,而不是「神」。在羅馬帝國,主權在元老院和羅馬公民。然而,在戴克里先的主導下發生了新的改變。羅馬依舊沒有加冕儀式,但是一直被羅馬人鄙視、認為是東方專制君主特色的鑲著寶石的皇冠,開始出現在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的頭上。戴克里先不認為自己是「第一公民」,他覺得,不當「第一公民」反而更有助於政局的穩定。
  •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其實,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的對立和分裂一直都存在,局勢非常混亂,但要追溯起來,還得從羅馬帝國戴克里先(244年-312年)說起。  而這場羅馬面臨的政治和社會危機,最終被皇帝戴克里先結束,有感於帝國幅員太過遼闊,一個皇帝治理比較困難,就獨創了一個「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把帝國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和西部各有皇帝一人以及副皇帝一人,那麼每個人統治帝國的四分之一。這個制度是有缺陷的,只要其中一位有私心,或者其中幾位有矛盾,又或者隨著第一代的核心皇帝去世,雙方的關係淡漠,就容易出現分裂。
  • 聊一聊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演變過程,管理創新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馬可一開始任用維魯斯與自己共治,後來又將自己的親兒子康茂德定為共治皇帝,因此馬可皇帝不僅開創了二帝共治的先例,而且也將這種先例在他任期內,演化為確立皇儲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在自己去世前將接班人立為副皇帝凱撒。知道了二帝共治的由來,下面我們快速省略掉幾十任皇帝的數個王朝,直接來到帝國晚期皇帝戴克里先時期。
  • 兵變上臺的戴克里先,為消除三世紀危機的負面影響,付出了哪些努力?
    直到戴克里先通過兵變登上政壇,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後,三世紀危機才宣告結束。 那麼在戴克里先獲得對羅馬帝國的控制權後,曾採取了哪些手段來消除三世紀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 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羅馬帝國首任元首奧古斯都為保護首都安全而創立的禁衛軍開始幹預朝政、架空皇帝——幾乎每一代皇帝上臺都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持,上臺後必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賞賜禁衛軍,如果賞賜不能令禁衛軍滿意的話就有可能釀成軍事政變。從公元235年至公元284年羅馬帝國有過近24個皇帝,可只有一個是自然死亡。
  • 淺析君士坦丁統治下的羅馬帝國政治變遷
    這種和平安穩的局面對於飽經風霜的羅馬帝國實屬來之不易,伊利裡亞王朝的戴克里先皇帝在吸取3世紀危機中的教訓後,對於當時的帝國有了十分清晰的認識。經過戴克里先皇帝極具針對性的改革,使得羅馬帝國出現了久違的繁榮。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加強鞏固,皇帝的權威重新樹立,並且戴克里先自認為神之子,代替上天和神來統治人間。
  • 君士坦丁大帝:復興羅馬帝國,卻也為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就在羅馬幾近崩潰之時,奴隸出身的戴克里先大帝拯救了羅馬帝國。戴克里先大帝文武雙全,在徵討波斯薩珊帝國的戰爭中展現出非凡的才能,贏得了士兵的擁護,他在284年自立為帝後,在次年擊敗在位的皇帝卡裡努斯,成為被羅馬元老院認可的奧古都斯。為儘快敉平內亂、解除外患,戴克里先大帝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高效的治理方式——帝國分治。他在285年任命馬克西米安為奧古都斯,讓馬克西米安統治帝國遼闊的西部。
  • 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的皇帝
    全名:馬爾庫斯·安東尼烏斯·戈爾迪安努斯·森普隆尼安努斯·羅曼努斯·阿非利加努斯(與父親同名) 生卒年:約公元192年~公元238年 父:戈爾迪安一世 母:不詳 在位時間:公元238年3月~公元238年4月(與父親戈爾迪安一世為共治皇帝
  • 西方文明史薦:羅馬帝國
    戴克里先(Diocletianus,284年11月20日~305年5月1日在位)四帝共治制: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244~312年)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後便開始著手改革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內部經歷了長達五十年的不穩定時期後,已瀕臨崩潰,無法支撐下去。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第一種說法,從戴克里先開始戴克里先完成了羅馬帝國從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轉變,成為羅馬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皇帝。公元293年,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制,即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轄,稱為「奧古斯都」,每位奧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愷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