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時期的圖拉真時代,羅馬帝國設置有54個行省。而到了戴克里先時代,在帝國版圖大大縮水的情況下,皇帝一口氣搞出來了100多個行省,行省與行省之間放棄了山河形便的劃分方式,大大小小的行省互相制約,互相掣肘。
與此同時,行省總督不再兼任軍職,逐步建立地方文官體系。
總督不讓掌兵權了,誰掌權?還是皇帝。
只不過,皇帝不是一位了,而是四位。
首先帝國的版圖一分為二,設置兩個皇帝,名叫奧古斯都。東方奧古斯都就是戴克里先本人,定都尼克美狄亞(Nicomedia,在安納託利亞半島);西方也設置一名奧古斯都,定都義大利半島的米蘭(Milan)。東西方兩個奧古斯都確立之後,兩個人再分別指定一名「副皇帝」,擔任凱撒的職務。奧古斯都的任期只有二十年,當任期期滿之後,皇帝退休,由相對應的副皇帝接任皇帝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所謂「四帝共治」的制度,其實是針對軍事而言,並不針對政治。比如這個西方的奧古斯都,把辦公所在地設置在了波河平原上的米蘭,完全是為了北方戰局反應之便利,而不是真正想放棄羅馬人心目中的聖地羅馬城。單純從軍事角度出發,此時米蘭城的功能,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燕山南麓的北京。所以按照戴克里先最初的設想,這個所謂的「帝國一分為四」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應該叫做「四大軍區」才更為合適。因為,四個人中,說了算的只有東方奧古斯都一個人,也就是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由內而外,自上而下的這套改革的組合拳,不可謂不精準,不可謂不對症下藥,然而,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依然出現了偏差。而且,四大軍區的設置,也為後來的帝國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305年,按照之前的約定,戴克里先退休。
然而,問題也恰好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皇帝集權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關於讓賢還是傳子的問題,很容易解答。沒有一個真正的帝王能夠做到像戴克里先這樣淡定從容地退位,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於是在公元306年這一年,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的皇帝位子只做了一年,就猝然離世。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違反奧古斯都繼承的制度,由自己的軍隊擁立為帝,也就是說君士坦丁一世從自己父親手中直接繼承到了西部奧古斯都。
這個先例一開,帝國就亂了套了。
最多的時候,帝國一次性出現了六個奧古斯都。而且頗為黑色幽默的是,在幾個奧古斯都兵戎相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四帝共治制的總設計師戴克里先同志,還急忙跑出來調節奧古斯都之間的糾紛。
帝國總設計師的宏偉藍圖沒實現,結果軍閥混戰倒是開始了。
-
節選自《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唐島漁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