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帝共治」——羅馬帝國大分裂的真正開始

2021-03-05 漁夫讀歷史

巔峰時期的圖拉真時代,羅馬帝國設置有54個行省。而到了戴克里先時代,在帝國版圖大大縮水的情況下,皇帝一口氣搞出來了100多個行省,行省與行省之間放棄了山河形便的劃分方式,大大小小的行省互相制約,互相掣肘。

與此同時,行省總督不再兼任軍職,逐步建立地方文官體系。

總督不讓掌兵權了,誰掌權?還是皇帝。

只不過,皇帝不是一位了,而是四位。

首先帝國的版圖一分為二,設置兩個皇帝,名叫奧古斯都。東方奧古斯都就是戴克里先本人,定都尼克美狄亞(Nicomedia,在安納託利亞半島);西方也設置一名奧古斯都,定都義大利半島的米蘭(Milan)。東西方兩個奧古斯都確立之後,兩個人再分別指定一名「副皇帝」,擔任凱撒的職務。奧古斯都的任期只有二十年,當任期期滿之後,皇帝退休,由相對應的副皇帝接任皇帝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所謂「四帝共治」的制度,其實是針對軍事而言,並不針對政治。比如這個西方的奧古斯都,把辦公所在地設置在了波河平原上的米蘭,完全是為了北方戰局反應之便利,而不是真正想放棄羅馬人心目中的聖地羅馬城。單純從軍事角度出發,此時米蘭城的功能,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燕山南麓的北京。所以按照戴克里先最初的設想,這個所謂的「帝國一分為四」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應該叫做「四大軍區」才更為合適。因為,四個人中,說了算的只有東方奧古斯都一個人,也就是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由內而外,自上而下的這套改革的組合拳,不可謂不精準,不可謂不對症下藥,然而,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依然出現了偏差。而且,四大軍區的設置,也為後來的帝國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305年,按照之前的約定,戴克里先退休。

然而,問題也恰好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皇帝集權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關於讓賢還是傳子的問題,很容易解答。沒有一個真正的帝王能夠做到像戴克里先這樣淡定從容地退位,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於是在公元306年這一年,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的皇帝位子只做了一年,就猝然離世。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違反奧古斯都繼承的制度,由自己的軍隊擁立為帝,也就是說君士坦丁一世從自己父親手中直接繼承到了西部奧古斯都。

這個先例一開,帝國就亂了套了。

最多的時候,帝國一次性出現了六個奧古斯都。而且頗為黑色幽默的是,在幾個奧古斯都兵戎相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四帝共治制的總設計師戴克里先同志,還急忙跑出來調節奧古斯都之間的糾紛。

帝國總設計師的宏偉藍圖沒實現,結果軍閥混戰倒是開始了。

-

節選自《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唐島漁夫著

相關焦點

  • 一個帝國,四位皇帝?羅馬的「四帝共治」,為其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就這樣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在吞併其他公司之後,成為一個強大的股份公司。此時的羅馬帝國便是這樣,在戴克里先執政時期,由於他本人精力有限,同時帝國還遭遇著十分嚴重外族入侵和內部奴隸起義,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管理龐大的帝國,戴克里先便選擇了幾個親信幫助自己管理帝國,這就是著名的四帝共治體系。
  • 羅馬帝國——四帝共治時期的皇帝
    四帝共治時期 戴克里先 全名:蓋尤斯·奧勒留·瓦萊利烏斯·戴克里先 生卒年:約公元244年~公元312年 父:不詳 母:不詳
  • 【看|國家】羅馬帝國從未分裂?
    戴克里先認為羅馬帝國的版圖過於龐大,已經遠遠超過1個人能統治的極限了,為了避免自己死後,手握軍權的將領們再一次自相殘殺,於是他提出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四帝共治制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來統治,在東西方分別設置2個皇帝,並為2位皇帝分別設置助手1名,理論上把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分為了4份。
  • 把皇權一分為四,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影響羅馬帝國近百年
    29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的四帝共治制,是古羅馬帝國分裂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古羅馬出現了四位皇帝。戴克里先去世以後,四帝共治制度土崩瓦解,卻間接影響了羅馬帝國後期近百年,甚至於整個歐洲歷史的發展。 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一共維繫了兩代,從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後,兩個副皇帝繼位後,重新任命了兩個凱撒(副皇帝)。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雖然戴克里先皇帝推行四帝共治制度,為羅馬帝國的分治開創了先河。然而戴克里先皇帝的四帝共治,只是名義上的分治。作為威望最高的皇帝,戴克里先仍然掌控著整個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在其任內並未分裂,而戴克里先四帝共治的缺陷在於,必須有一個威望絕佳的皇帝,統領其他三位皇帝才能運行這套制度。
  • 內憂外患下,戴克里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當時的羅馬帝國四境,已然是危機四伏。二、戴克里先站在巨人肩上推進統治改革,使好做法得以傳承戴克里先採用「四帝共治」制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了,不是激進改革的產物,是戴克里先站在巨人肩上的結果。所說的巨人就是分權思想。
  • 聊一聊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演變過程,管理創新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一句話雖能把其中的關鍵抽出來,卻只能了解一個大概,具體是到哪個皇帝開始才真正分成東、西兩個帝國的,這就要稍微詳細一點聊一下了。有人覺得是戴克利先,有人覺得是君士坦丁,我們索性宏觀的從古羅馬帝國皇帝中,提出與分裂有關的來對照一下,你就知道這個分裂傳統的由來和其演化過程。
  •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其實,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的對立和分裂一直都存在,局勢非常混亂,但要追溯起來,還得從羅馬帝國戴克里先(244年-312年)說起。公元2世紀初,羅馬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極盛時期總面積達590萬平方千米。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暢,要對如此遼闊的國土實行有效統治確非易事;加之羅馬帝國主要是靠武力對外擴張建立起來的,其所轄區域內有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其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都存在巨大差異,缺少融為一個國家的基礎,在發生社會危機時更是民心渙散,國家的離心力加大,分裂的隱患日增。
  • 羅馬帝國太大了實在管不了?那就分家,改小點-1月17日-聊個今天
    1月17日東西羅馬分裂。狄奧多西皇帝將羅馬帝國分封給兩個兒子。分裂的原因只有一個字:大。通信不便,無法有效管理。
  • 君士坦丁大帝:復興羅馬帝國,卻也為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292年,他又任命伽勒裡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為愷撒,把羅馬帝國細分成四個區域,責成兩位正皇帝和兩位副皇帝治理。其中,伽勒裡烏斯是戴克里先大帝的養子,君士坦提烏斯是馬克西米安的養子。在這裡說一下「奧古都斯」和「愷撒」,「奧古都斯」出自羅馬帝國建立者屋大維的稱號,「愷撒」出自羅馬帝國奠基者愷撒的名字。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之中,腓特烈二世不得不長期留在義大利半島,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實際統治權長期空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245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公然宣布廢除腓特烈二世的皇位,這就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俗貴族們直接在次年重新選舉了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導致出現了「二帝並立」的現象。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拜佔庭帝國之名,源於德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的著作《歷代拜佔庭歷史學家手稿》,「拜佔庭」的稱呼是為了與古代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相區別。拜佔庭,本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一座移民城市,名字叫做拜佔蒂翁,拉丁名字便是拜佔庭。
  • 高盧帝國與帕米拉帝國:從羅馬帝國短暫分裂出來的政權
    大家知道羅馬帝國在4世紀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於5世紀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5世紀滅亡。其實羅馬帝國在東西分裂之前,曾經分裂為三個帝國,那麼羅馬帝國是如何三分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3世紀危機
  • 羅馬帝國分裂後,拜佔庭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因為鼠疫?
    「四帝分權」來換取國家的暫時穩定。面對日薄西山的帝國,君士坦丁在統一羅馬之後,實施各項改革: 加強皇帝的獨裁權力; 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子侄鎮守各地; 取締掉近衛軍,改用皇帝的直轄衛隊來代替; 削弱邊疆駐軍的實力。
  • 羅馬歷史上的平民皇帝,是理想化的改革者,也是帝國分裂的奠基人
    與此同時,戴克里先還看到了地方指揮官權力過大的問題,對此他將整個帝國分為了四個轄區,並將軍事權力和行政權力分開。這種中央和地方上的改革成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但是在帝國的統治上,戴克里先表現出了他令人吃驚的理想化特質。由於羅馬帝國的範圍寬廣,戴克里先做出了一個我們中國古代統治者根本不會去考慮的行為,那就是任命一個共治者。
  • 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能延續千年而沒有徹底分裂?
    神聖羅馬帝國領土變遷皇帝本人的定位,不僅僅是一個各方諸侯認可的共主,還有出頭保護治下各級封臣的義務。歷史上,皇帝既有被教會聯合大諸侯搞的非常悽慘的時候,也有帶兵攻陷教廷的記錄。1250年腓特烈二世逝世後,由於缺乏有能力的繼任者,導致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終結和暫時沒有皇帝的「大空位時代」。
  •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395年,曾經最強盛的羅馬帝國,由於內部糾紛和外敵來犯被分裂成東、西兩部分。
  • 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羅馬帝國首任元首奧古斯都為保護首都安全而創立的禁衛軍開始幹預朝政、架空皇帝——幾乎每一代皇帝上臺都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持,上臺後必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賞賜禁衛軍,如果賞賜不能令禁衛軍滿意的話就有可能釀成軍事政變。從公元235年至公元284年羅馬帝國有過近24個皇帝,可只有一個是自然死亡。
  • 羅馬帝國分裂是中國人幹的?
    如果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又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呢?縱有五千年,橫有四萬裡,視野越是高遠,對中國史的理解越是開闊。            羅馬和秦漢兩大帝國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事實上,羅馬帝國之所以滅亡,也與大漢帝國有比較直接的關係。在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之間,有一片廣闊的草原,由蒙古延伸到烏克蘭一帶,叫作歐亞大草原,它實際上把羅馬和秦漢連接在了一起。
  • 冷知識:羅馬帝國不是「帝國」
    相信羅馬帝國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令很多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羅馬帝國其實並非「帝國」——至少長期以來名義上不是。後來戴克里先以君主制代替元首制,並創立了「四帝共治」(兩個「正皇帝」和兩個「副皇帝」將國家一分為四共同治理)制度,「正皇帝」的稱謂是「奧古斯都」,「副皇帝」的稱謂是「凱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