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羅馬帝國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令很多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羅馬帝國其實並非「帝國」——至少長期以來名義上不是。
(一)正式名稱不是「帝國」
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別說「帝國」了,連個「國」字都沒有。
(二)統治者的稱謂和頭銜不是「皇帝」
人們熟知的「凱撒大帝」其實只是後人給予的稱謂,凱撒本人從未稱帝。凱撒的義子屋大維,被認為是羅馬帝國的開創者。儘管屋大維集各種權力於一身,但他給予自己的頭銜是「第一公民(Princeps)」或「元首」即首席元老、「指揮官(Imperātor)」以及「受命於天(Augustus,音譯『奧古斯都』)」。雖然這三個稱謂盡顯權威,但都不是羅馬傳統的君主稱謂「Rēx」——專指獨裁制、世襲制的君主。
後來戴克里先以君主制代替元首制,並創立了「四帝共治」(兩個「正皇帝」和兩個「副皇帝」將國家一分為四共同治理)制度,「正皇帝」的稱謂是「奧古斯都」,「副皇帝」的稱謂是「凱撒」。並創立了新的稱呼「主人(Dominus,音譯『多米努斯』)」,但後來由於基督徒用該詞稱呼上帝,羅馬帝國統治者便一般以「指揮官(Imperātor)」自稱,後來這個詞發展成了英語中的「皇帝」——emperor。
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繼承羅馬帝國的衣缽,統治者才開始明目張胆地使用一個可以和獨裁制與世襲制聯繫起來的詞「Baselius」即希臘語中的「國王」。
(三)統治者的繼承不是世襲制
長期以來,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採取養子繼承制,但其實這個所謂的養子和統治者並沒有血緣關係,甚至都不是這個統治者撫養的。在四帝共治的時代,「凱撒」就是「奧古斯都」的繼承者,其養父子關係竟然是在任命「凱撒」之後才確認的。」「奧古斯都」退位後,「凱撒」繼位成為新的「奧古斯都」。(順帶一提,「奧古斯都」也不是終身制,任期是20年,屆滿退休)看來「認領袖好比認乾爹」的做法古已有之。
綜上所述,羅馬帝國有實無名,統治者更是千方百計想出各種各樣看上去和「獨裁」與「世襲」無關的頭銜,妄圖掩飾自己的野心,頗有一種掩耳盜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