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石窟、秦鹹陽城遺址……鹹陽37處文物遺址攻略請收藏

2021-01-19 西部點評

鹹陽有著2350多年的建城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古遺址數量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鹹陽城遺址、鄭國渠首遺址、西漢甘泉宮遺址和沙河橋遺址等。古墓葬分布廣泛,自西周至唐末,葬在鹹陽境內的歷代帝王共有27位,西漢11位皇帝中有9位葬於鹹陽塬上,關中唐18陵有9座在鹹陽,東西綿延百裡,氣勢磅礴。

古建築主要有長武昭仁寺、永壽武陵寺塔、彬縣開元寺塔、禮泉香積寺塔、武功報本寺塔、涇陽崇文寶塔、旬邑泰塔、唐家莊園、三原文峰寺木塔、城隍廟、龍橋和渭城鳳凰臺等。

石刻主要有彬縣大佛寺石窟等。革命舊址主要有涇陽安吳青訓班舊址、旬邑馬欄革命舊址和淳化爺臺山反擊戰舊址、桃渠塬革命舊址等。

1、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興平市 陝西省鹹陽市興平市

茂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興平市東北,東西為橫亙百裡的「五陵原」。西距興平市12千米,東距鹹陽市15千米。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霍去病墓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興平市 南位鎮道常村西北

霍去病墓,位於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茂陵東約1千米處,墓為山形,俗稱「石嶺子」。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米,南寬56.70米,北寬58.40米,高18.3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蔭蔽墓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經,通向墓頂。1961年3月4日,霍去病墓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昭陵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禮泉縣 煙霞鎮九嵕山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4、乾陵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乾縣 城關鎮312國道

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園規模宏大,陵域佔地「周八十裡」(《唐會要》)。陵園有內外兩重城牆,其中內城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城牆長1583米,西城牆長1438米,總面積接近240萬平方米。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順陵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底張鎮韓家村

順陵,是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楊氏死於鹹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禮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追封楊氏為孝明高皇后,改墓稱陵。唐玄宗即位後,下詔削去楊氏孝明高皇后稱號,仍稱太原王妃,將順陵改回王妃墓,但後世習慣性仍以順陵稱之。1961年3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大佛寺石窟

批次:第三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彬縣 城關鎮大佛寺村

大佛寺石窟,是陝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標。佛寺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於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餘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為關中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1988年01月大佛寺石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昭仁寺大殿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長武縣 東大街(長武縣博物館)

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歷代多次重修。原寺已毀,現存大殿為宋代重建。該殿梁架結構頗為特殊,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罕見的一例。大殿面闊三間,10.6米,進深三間六架椽,10.5米,殿高約8.5米,單簷歇山頂。基座高1米,前有月臺。大殿平面用簷柱12根,柱頭用闌額、普柏枋聯接,闌額至角柱不出頭。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秦鹹陽城遺址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渭城區 窯店鎮長陵車站處

秦鹹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鹹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整個鹹陽城「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復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9、長陵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窯店鎮三義村北

長陵,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長陵東西並列著兩座陵墓,西為高祖陵,東為呂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兩通碑石,又因為陵墓附近曾經出土過屬於西漢時代的「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和「長陵西神」文字瓦當,證實了這裡的陵墓確為長陵。1988年01月13日,長陵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鄭國渠首遺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涇陽縣 王橋鄉上然村北仲山西麓、涇河東岸

鄭國渠首遺址位於陝西省涇陽縣王橋鄉涇水出山口附近。鄭國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採納韓國水工鄭國關於引涇灌田的建議,歷時10年修成,故名。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後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幹道遺址,並有大量的碑石遺存。

11、甘泉宮遺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淳化縣 鐵王鄉涼武帝村

甘泉宮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現存遺蹟有城牆、大型建築夯土臺基、陶窯等。南城牆長1948米,西城牆長890米,北城牆長1950米,東城牆長880米。城牆殘高不等,周長約為5668米,夯土築成。在遺址中心區現存有西漢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建築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12、泰陵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楊陵區 五泉鎮王上村

泰陵建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獨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楊陵區城西5公裡處三畤原上,即: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此處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楊陵區因此而得名。楊堅在位23年,公元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此地。199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西漢帝陵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多處子項,此處為陽陵,正陽鄉張家灣

西漢帝陵是西漢11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高皇帝劉邦-長陵、孝惠皇帝劉盈-安陵、孝文皇帝劉恆-霸陵、孝景皇帝劉啟-陽陵、孝武皇帝劉徹-茂陵、孝昭皇帝劉弗陵-平陵、孝宣皇帝劉詢-杜陵、孝元皇帝劉奭-渭陵、孝成皇帝劉驁-延陵、孝哀皇帝劉欣-義陵、孝平皇帝劉衎-康陵。西漢是我國封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基本上都完成於西漢。

14、三原城隍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三原縣 東大街33號

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

15、泰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旬邑縣 體育場北面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3米,直徑12米,建築面積144平方米,結構為樓閣式青磚塔,塔內有旋轉木質樓梯可至塔頂。塔共七層八面,24個窗洞,56個風鈴,還有鐵鑄龍、人雕像等,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涇陽崇文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涇陽縣 涇河新城涇河大道崇文塔景區內

建於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涇陽人尚書李世達倡導主持,南京鎮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是中國最高磚塔。崇文塔屬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度87.218米,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築原理設計,從塔下至塔頂全部用青磚修建。崇文塔為全國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彬縣開元寺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彬縣 西大街(開元廣場)

該塔創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整個塔體外觀挺拔秀麗,顯示了我國唐宋時期精湛、高超的建築藝術。2001年彬縣開元寺塔作為北宋時期的古建築,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武陵寺塔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壽縣 永平鎮原武陵寺內

建於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1年),塔高30米,為中國至高鐵塔。武陵寺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式結構。重簷樓閣式,層層有鬥拱飛簷,角有風鈴,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杆,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2006年05月25日,武陵寺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9、鹹陽文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渭城區 中山街53號

文廟始建於明洪武四年,據明代萬曆《鹹陽縣新志》載:「明洪武四年(1371)縣丞孔文鬱主持修建。」,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現存古建築12棟,佔地12.78畝,被闢為鹹陽博物館。2006年,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碾子坡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長武縣 冉店鄉碾子坡村

碾子坡遺址,先周文化古遺址。1959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個不同地點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積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餘座,其中先周古墓達200多座,出土文物數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甕等。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古邰國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楊陵區 楊凌示範區李臺鄉圪瘩廟村

古邰國遺址是5000年前邰國的邰氏鄉民所聚居之處。這裡發現厚達3米的大面積、多層次灰層,上層有秦漢雲紋瓦當和瓦片,下層有邰民所遺之陶器、灰坑、窯址及長達15米的居住遺址,還有高4米、寬2米的窖穴遺址。古邰國是堯舜時代農官后稷教民稼穡的故國。

22、鄭家坡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武功縣 武功鎮漆水河東岸

1980年發現的,面積2000平方米。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壕溝。遺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窯穴、陶窯,還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遊一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範圍之中,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遺址的出土文物佐證了《詩經》、《史記》等史料記載的真實性。2013年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秦直道起點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淳化縣 鐵王鄉涼武帝村

秦直道起點段位於淳化縣境內,自漢甘泉宮遺址宮牆北門起向北,至北莊子村處開始收窄,上行1千米後拓寬至17米,其後向北延伸至還把1769米處的鬼門口,此處寬約為20米,再向北進入旬邑縣境內。2013年7月21日,秦直道起點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沙河古橋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秦都區 釣臺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

沙河橋遺址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釐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已不復存在。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樁高2-3米,還發現9.54米方形大橋梁一根、卯俱在。兩座橋均寬16米,據文獻所載,根據當時河道的寬度推測,這座橋長約500米。在橋址附近還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銅器、鐵器、磚瓦等文物100件。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3年5月3日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安仁瓷窯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旬邑縣 城關鎮安仁村

安仁瓷窯遺址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文化遺址。西臨三水河,東依原坡,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1977年,鹹陽地區文管會主持,發掘面積1261平方米,清理出瓷窯10處,出土遺物89101件,主要有碗、碟、罐、壺等。另外還探出暴露於一面的堆料場及晾坯遺址,並調查出窯址31處,爐灰渣瓷片堆積坑22處,坩土原生層7處。安仁瓷窯發掘的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北方窯爐史提供了新的依據。2013年5月,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漢雲陵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淳化縣 鐵王鎮大疙瘩村西

漢雲陵是漢昭帝母勾弋夫人趙太后的陵墓,墓冢為覆鬥形,墓四周有闕門,門外置雙闕,西闕、北闕在過去農田基建中破壞嚴重,東闕和南闕至今保存比較完好。墓冢封土為覆鬥形,底部邊長155米至158米,清晰。墓冢表面計32400平方米, 佔地約54畝。陵園設有四門,門外置雙闕,西闕、北闕在過去農田基建中破壞嚴重,東闕和南闕至今保存比較完好。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興寧陵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正陽鄉後排村

興寧陵,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之墓。李於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鹹陽。唐武德元年(618)追尊為世祖元皇帝,陵稱興寧陵。陵墓封土為圓錐形,底部周長 133 米,高約 5 米。陵前保存有石獅 1 對,石天鹿 2 對,石虎 1 對,造型古樸,雕刻細微,與永康陵石雕造型相似,為同一時期石雕。2013年3月,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永康陵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三原縣 陵前鄉侯家堡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虎曾助北周伐東魏有功,封為柱國,死後追封為唐國公。李淵建立唐王朝後,於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園,稱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長430米。墓南尚存刻字華表、石獅、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風格的石刻。2013年3月,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9、清梵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興平市 東城街道辦事處北寺巷

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清梵寺內建築,塔建於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塔隨寺名,初稱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稱保寧寺,塔亦遂稱保寧寺塔。北塔為七層八稜磚塔,底部每邊長4.35米,高38.6米。各層每角都有磚柱,第二、三層還有磚砌轉角和鬥拱,每層南北兩面有門。北塔曾多次修葺,現塔身略有傾斜,塔頂已損,對塔頂以及塔身進行修繕中。

30、報本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武功縣 武功鎮北關武塔村

陝西名塔之一,報本塔因建在報本寺內而得名,宋代學士宋敏求編《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於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據發現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重建於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八十年代初,報本寺塔稍有傾斜,1987年5月24日整修,在清理塔基時,發現塔下有地宮。出土文物100餘件,地宮出土文物包括金、銀、玉、銅、石、絲綢六大類、其中金棺、銀槨、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國內出土文物中比較罕見。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大部分現收藏鹹陽博物館。於1957 年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2013年5月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1、武功城隍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武功縣 武功鎮東街中段

武功城隍廟,又稱都城隍府,城隍作為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2013年5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北杜鐵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渭城區 北杜鎮

又名千佛鐵塔,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造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2013年3月5日,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正式更名為「北杜鐵塔」。

33、安吳堡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涇陽縣 安吳鎮安吳堡村

安吳堡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是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領導下,以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名義,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區陝西省涇陽縣安吳堡舉辦的培訓青年幹部的重要場所。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宏道書院

批次:第七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三原縣 城關鎮北城中學

宏道書院位於陝西省三原縣城北,是陝西省明、清四大書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戶部尚書)於弘治七年(公元1494)創辦。書院坐北向南,佔地面積8畝,院內栽植松柏,花木蔥鬱,現存日式教學樓一座,房舍建築堅固,雕刻細膩,氣勢恢宏。1991年被列為三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5、鹹陽秦王陵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區 周陵街道以北,司家莊、嚴家溝村

鹹陽原上三座秦陵指的是位於鹹陽城遺址西北,此前大多數學者所認可的是司家莊秦陵、「周王陵」、嚴家溝秦陵。2019年10月7日,鹹陽秦王陵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正名為秦王陵。

36、金川灣石窟

批次:第八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淳化縣 石橋鎮金川灣村西側

是唐代初期建造的三階教刻經石窟,石窟為單窟,石窟內壁有半圓雕坐佛像一尊,為陝西境內第二大佛。石窟為單窟,石窟內壁有半圓雕坐佛像一尊,為陝西境內第二大佛。南壁正中設主佛龕,龕內雕有連山石的釋迦佛像,通高4.66米,寬2.1米。窟內刻經為存世孤本,東西兩壁刻經排列有序、層次分明,兩壁原刻經約16萬字,其明刻「信行禪師撰」的三經約3萬字。 2019年10月7日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馬欄革命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旬邑縣 馬欄鎮馬欄村

馬欄革命舊址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動地區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在此駐紮和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聖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關中分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是仁人志士和軍需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紅色通道,是培養革命幹部的搖籃。

來源:二三裡資訊鹹陽

相關焦點

  • 追跡攻略|陝西鹹陽3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陽有著2350多年的建城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遺址數量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鹹陽城遺址、鄭國渠首遺址、西漢甘泉宮遺址和沙河橋遺址等。古墓葬分布廣泛,自西周至唐末,葬在鹹陽境內的歷代帝王共有27位,西漢11位皇帝中有9位葬於鹹陽塬上,關中唐18陵有9座在鹹陽,東西綿延百裡,氣勢磅礴。
  • 新發現 | 秦鹹陽城遺址——基於城市手工業考古視野下的工作成果
    秦鹹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今西安市主城區以北18公裡,現屬西鹹新區秦漢新城轄地。
  • 【原創】秦鹹陽宮遺址
    秦鹹陽宮是秦的王宮所在地,位於西安西北約十六公裡,鹹陽窯店鎮附近,秦孝公十三年 (前349年),在商鞅推動下,秦國首都由櫟陽遷至鹹陽。秦國從這裡發展壯大,直至統一六國,秦朝末年被項羽燒毀,做為秦首都一百四十餘年今鹹陽宮遺址可見三座大型殿宇的臺基,其中一號宮殿遺址還能看到很大的臺基
  • 斥候駕到——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秦鹹陽宮遺址
  • 徐衛民:論秦都鹹陽和漢都長安的關係
    實質上,漢長安城對秦鹹陽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並非完全的漢承秦制。本文試就這一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一、秦都鹹陽的一般情況秦都鹹陽是秦孝公十二年從櫟陽遷來的,直到秦滅亡,共計144年。在秦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西安鹹陽機場擴建發現3500餘座古墓!網友:一爪子挖下去都是文物
    △視頻源自「陝視新聞」抖音號春節期間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中共勘探發現各類古代文化遺蹟4600餘處1970年秋天,西安市何家村省公安廳收容遣送站,一座兩層高的樓房正在施工中,就在地基挖到深約0.8米的時候,施工人員挖到了一個陶甕,打開陶甕一看,裡面竟是一堆金杯銀碗,耀眼奪目,經清點登記,何家村基建工地挖出的兩甕一罐中共有文物一千多件。1999年,西安北郊十里舖一處磚廠在制磚取土時,推土機一鏟就挖出了219枚漢代金餅。
  • 【看洛陽】2020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石窟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洛陽召開
    會議學習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及日前召開的「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精神。  會上,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傳達了上級關於石窟寺保護研究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專委會主任孫英民做年度報告,對專委會及各石窟一年來的工作進行回顧梳理,對貫徹落實上級精神,做好下一步石窟文物工作提出要求,做出部署。
  • 戰國時代的鹹陽城有外城城牆嗎?
    在《大秦賦》(《異人綠帽傳》/《大秦狼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呂不韋帶著嬴異人一群人騎馬到達鹹陽城外,遠遠看見了鹹陽的外城城牆和樓闕,開心的喊道:鹹陽到啦......而且在外城城郭外,秦國都城鹹陽有很大的內部縱深......不好意思,這一鏡頭純屬虛構,並不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
  • 渭河,在鹹陽人心中是怎樣的存在?
    渭河,黃河最大的支流,千百年來它滋養著渭河平原的百姓,但也隔絕了南北兩岸的往來,「秦中第一渡」——鹹陽古渡便因此應運而生。在這八百裡之長的河流上,靠著一隻只渡船聯繫著南北兩岸的人們。【 渭河兩岸】古時的鹹陽橋已不復蹤影,新修建的渭城橋已成為鹹陽的一處新的地標景點。白日裡,渭河水流過,蘆葦蕩和各種草木自成一景,有種歷經千年、淡泊從容的滄桑感。夜晚搖身變成一道璀璨的風景線,秦風廊橋在燈光的渲染下,變得盛大而熱鬧。人群來往絡繹不絕時,如秦中第一大渡重現,徹夜不息。今天的我們依稀可以通過博物館所展出的文物感受到古渡往日的繁華景象。
  • 望秦 |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作為秦首都一百四十餘年的今鹹陽宮遺址,還留數座大型宮殿的臺基。目前有兩個展廳,分別展示了鹹陽宮出土的文物和三座宮殿的遺址模型,其中文物有瓦當、磚、陶下水管道,以及壁畫殘片等。博物館南面是三號宮殿遺址,早年對遺址進行發掘後就立馬回填保護,現在地面上看不到任何痕跡。三號宮殿遺址東邊不遠處的田野中,有一個高高大大的土臺,那就是秦鹹陽城一號宮殿遺址。
  • (1806)【「一帶一路」百家論壇】張寶通:「鹹陽」不是鹹陽,西安才是大秦「鹹陽」,從《大秦賦》看西鹹一體化​
    只有統一了六國,贏政由秦王變成秦始皇,秦由「秦國」上升為「秦朝」,鹹陽才成為帝都,帝都鹹陽的核心區是章臺宮而不是鹹陽宮。西安是周、秦、漢、隋、唐的建都地,是十三朝古都,學術界早有定論,現在的鹹陽從來都不是古都。       西鹹新區整體交西安代管以後,不論秦始皇的帝都鹹陽,還是秦孝公的諸侯之城鹹陽都歸西安了,因此西安才是「鹹陽」。目前的鹹陽是明朝的時候,為了保留鹹陽的名字,在鹹陽古渡處設了個鹹陽縣,就好像我們在韋曲設了個長安縣一樣。
  • 陝西發現秦始皇的蘭池遺址
    陝西發現秦始皇的蘭池遺址秦鹹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今西安市主城區以北
  • 陝西發現秦始皇政務大殿遺址,頂部復原面積約1000平方米
    省考古研究院供圖1月17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多年考古發掘,秦鹹陽城遺址北區整體布局面貌逐漸明朗,其宮、署、郭各區分列並利用人工壕溝結合自然環境區分界域;宮區核心區得以確認,宮區6號建築具備政務大殿條件;郭區面積約為宮殿官署區面積的2倍,近960萬平方米。秦鹹陽城遺址所在渭河北岸自然地貌呈向北漸高的臺塬狀,自南向北分別是渭河北岸灘地、一級階地、二級階地。
  • 陝西一縣有望「劃入」鹹陽,一旦成功,鹹陽將再添「猛將」
    該省內有著非常久的歷史,早在212萬年前,該省內就有人類活動了,並且是「東北亞」地區內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該省內有著非常多的歷史遺蹟,其在近些年來有著很不錯的發展。該省早2019年內,完成了25793.17億的GDP,並且比2018年增長了6.0%,省內的發展是較為不錯的,該省內也有很多優秀城市,西安就是其中的一個,在近些年裡,鹹陽的成績也是非常不錯的,該市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並且在我國的歷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其是我國的「天下第一帝都」,是「秦帝國」的都城所在地。
  • 【古城探微】西垂立國:秦襄公立國基——大堡子山遺址
    2座,出土了大量金箔、青銅鼎、簋等文物。秦「九都八遷」示意圖秦國的都城號稱「九都八遷」,先後在秦邑、西犬丘、汧、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九處城市定都,統治中心逐漸從甘肅東部向陝西關中平原遷徙。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地首現「新亭」陶文 證明鹹陽曾短暫更名「新城」
    雖慘遭盜掘,但仍出土彩繪陶器、銅器、玉器、鐵器等精美文物。  朱瑛培介紹,2020年大堡子墓地考古最引人注目的器物是紋樣華美的彩繪陶器。這些陶器以鼎、壺、鍅、盒等仿銅禮器為主要器形,色彩絢麗、線條流暢、構圖繁複,極具靈動和神秘之感,折射出2000多年前先民的藝術構思和精神追求。「有些陶器則走向了寫實風格,比如說有一件陶倉,可以看到倉頂上工匠用紅色非常細緻地勾勒出了雲紋瓦當的局部細節。
  • 張建鋒:鹹陽長安皇宮位置變化的原因考察
    秦鹹陽、漢長安(故城)和隋唐長安分別是秦、西漢、新莽、十六國(前趙、前秦、後秦)、北朝(西魏、北周)和隋唐時期的帝國都城。上述都城分布於今陝西西安市的渭河兩岸,所處地理位置大體接近,可說是同一座城市的多次重建(圖一)。從秦到唐,都城內皇宮(包括宮或宮城)在都城中的相對位置發生了明顯變化。關於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學界論者多從政治和文化的角度進行解釋。
  • 陝西發現秦始皇「政務大殿 」遺址,原來真容是這樣……
    前段時間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讓很多人對秦朝都很感興趣這不,陝西考古人員在秦鹹陽城遺址
  • "關中第一奇觀"一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於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餘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為關中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1988年1月,大佛寺石窟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