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其實,文中的「猹」字是魯迅自己造的。
1929年,魯迅在給《辭海》第一版主編舒新城的回信中說:「『猹』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讀如『查』。但我自已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樣的動物,因為這乃是閏土所說,別人不知其詳」。
什麼?我們學了這麼久的字居然是魯迅造的?但轉念一想,這麼多漢字又有哪一個不是人造出來的呢?
倉頡造字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說,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記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字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只靠一個倉頡是萬萬不夠的。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有意思的「人造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現存最古老的的漢字,也是最早的具有完整體系的文字,裡面隱藏著漢字起源的秘密。
先給大家看一下甲骨文「人」字的寫法:
大家再看看下面兩個字,猜猜是什麼意思?
猜到了嗎?第一個是甲骨文「屎」字,第二個是「尿」字。不愧為象形字,也太形象了。
則天文字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然而則天並非她的名字,而是取自她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則天」意為以天道為法則)。
武則天本名武曌(zhào),是她當皇帝後給自己取的名字。曌字意為日月當空,普照天下。這個字是一個叫宗秦客的官員獻給武則天的。《資治通鑑》記載,天授元年(公元六九零年),「鳳閣侍郎河東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宗秦客獻的十二字加上武則天後來頒行的六個字,被稱為「則天文字」。時至今日,還在使用的只有曌字。
(則天文字)
囧,現代人也可以造字
195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土木建築結構專家蔡方蔭創造性地將「混凝土」簡化成一個新的漢字:「砼」(tóng),被建築行業廣泛應用。
1985年6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了砼與混凝土同義並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一個影響廣泛,為大家所熟知的現代人造字是「囧」。
2008年開始,「囧」在網上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號,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尷尬、困窘」之意。
嚴格來說,囧不完全算是一個新造字。漢字中原本就有「冏」字,意為光明。但現在的「囧」不僅寫法上與原來的「冏」字有所不同,意義上更是完全不同。
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漢字被網友們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比如烎(yín),原義為光明,現在被用來表達一個人鬥志昂揚,火力全開;巭,讀音gū或bu或pu,意思是功夫,勉學,現在被用來指代有功夫的人。還有天的異體字「兲」等等。
文字來源於生活,更服務於生活。說不定在你玩手機的時候,已經無意中參與到創造漢字的過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