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

2020-12-16 中都故事會

彭衙雜詠(選二)

(清)鈕繡

(一)

莫謂西陲陋,文明實在茲。

泥日融常侍,苔繡史皇碑。

孤跡依衰冢,鴉聲集廢祠。

暮山青未了,千載啟人思。

(二)

少陵曾避賊,曾此一經過。

才大交誼寡,途窮險隘多。

石煙留旅跡,谷鳥見悲歌。

世豈無賢宰,相逢客若何。

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

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裡,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裡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相關焦點

  • 倉頡造字「鬼夜哭」真相:並非憑空的虛構,而是上古的洪荒記憶
    ,自古以來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荀子》則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淮南子·本經》更記載了這樣的傳奇:「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天雨粟,鬼夜哭」這樣的描述,已將倉頡造字的傳說等同於神話故事。在後世人看來,一般都會認為這個神話是純粹的虛構,不具有可信性。然而,事實僅僅是如此嗎?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
  • 傳說倉頡有四隻眼睛,倉頡造字,是時代孕育的結果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文字的創始人——倉頡。傳說他有四隻眼睛,天生聰慧,可以觀察鳥獸的足跡,觀察出星宿的運動趨勢。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說到倉頡,大家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倉頡造字了,但其實文字並不是倉頡所創造的,而是在文字創造出來的途中,倉頡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他參與了整理歸類等內容。
  • 《春之懷古》:倉頡造字
    《春之懷古》中寫道: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我們來講一講「倉頡造字」。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造字的地方叫「鳳凰銜書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倉頡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上造屋專心造起字來。
  • 「三聖」故裡——壽光,這裡流傳著「文聖」倉頡的造字傳說
    傳說創造漢字的「文聖」倉頡、「鹽聖」夙沙氏和「農聖」賈思勰,都誕生在這個地方,所以壽光又稱「聖城」。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春色宜人。我們借參觀壽光蔬菜博覽會之機,緬懷憑弔了「文聖」倉頡。這裡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林立,假山湖水相映,倉頡紀念堂就建在園中的湖心島上。紀念堂正殿是身披樹葉、腰捆獸皮、手握所創文字的倉頡聖像。其身後有一神龕,內有倉頡所造二十八字的石刻,四周繪有數幅倉頡造字的傳說故事。
  • 倉頡—很古老的傳說
    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象形文字的創始人,世代遵為文字初祖。清明祭黃帝,穀雨祭倉頡,基本特徵為:祭禮場面隆重、熱烈、禮儀文明,較少封建迷信色彩,以尊重創造,尊重勞動,展示文化藝術(書法展、唱戲、賽詩歌、鑼鼓賽等)活躍文化生活,促進區域經留發展。
  • 【黃河故事】倉頡造字聖人猜
    相傳,我們使用的漢字是一個叫倉頡的人在開封柳園口附近創造的。      自柳園口沿黃河大堤東南行約5公裡,堤腳下有個劉莊村,村北300多米處有倉頡造字臺遺址,臺西北300多米有倉頡墓。此處距開封城北門僅8公裡。      上古時期,有一支華夏族的原始部落軒轅氏,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過著「小國寡民,結繩而治」的生活。
  • 玄乎其玄的造字聖人倉頡
    字聖即是造字聖人倉頡,倉頡,史皇氏,今南樂縣西十八公裡吳村人。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 常識與考古之二十三· 倉頡造字
    考古發掘證明,仰韶文化中晚期,即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根本沒有文字。何況那時還是氏族部落時期,國家還沒形成,史官子虛烏有,黃帝不可能享受後來的天子諸侯們的待遇:走哪裡屁股後面跟兩個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倉頡是在黃帝死了兩千多年後,在戰國的典籍中突然冒出來的。戰國以前的文獻中,不僅沒有倉頡,連黃帝都沒有。也可能是戰國以前那些對黃帝和倉頡有記載的文獻統統毀掉了,只留下了傳說。
  • 聯合國中文日|從倉頡造字到「六書」
    關於漢字的起源,古代文獻有多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倉頡造字的故事。據說倉頡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他還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據《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 陝西一個45萬人口大縣:倉頡在此造字,因避諱明朝皇帝改名
    關於漢字的起源,傳播度最廣的是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根據古籍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跟隨黃帝南巡,到了今天的洛南縣境內,倉頡登上保安鎮的陽虛山,面對著洛河之水,抬頭觀察日月星辰,低頭察看獸蹄鳥跡。
  • 倉頡造字的故事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禪通記》記載:「生而能書、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以正君臣、父子尊卑之分、天地之蘊盡矣。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宋人趙明誠《金碌》記載:熹平六年所立碑目,「天生德於大聖,四目靈光、為百王作憲」。
  • 倉頡為什麼造字
    造字故事白水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倉頡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
  • 歷史人物|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 倉頡故裡在原陽之——倉頡居陽武考析
    倉頡號史皇氏,姓侯岡(一說風姓),是華夏民族漢文字的肇造者。被後世尊為造字聖人,漢字鼻祖。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不絕於典籍,《荀子·解蔽篇》曰:「造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淮南子·修務》曰:「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史皇產而能書。」
  • 「兩分鐘讀史」倉頡造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記事全靠大腦。
  • 倉頡造字時鬼為什麼哭泣?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因為倉頡多才,黃帝任命他為史官。
  • 倉頡墓與倉頡的傳說
    千百年來,這一帶乃至更大的區域裡流布著倉頡墓與倉頡的傳說。這些傳說雖有神奇色彩,卻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文字的創造者倉頡的敬仰和懷念。  古倉頡墓的由來  傳說很古很古的時候,有一年,虞國(春秋時代時的虞城)西部發大水,李大夫莊一帶一片汪洋。一天不知從哪裡漂來一具頭骨,有人將其從水中撈出,幾個先民上前圍觀,見其前額下有四個眼孔,無不驚愕。
  • 造字,不只是倉頡的事
    倉頡造字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說,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記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字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只靠一個倉頡是萬萬不夠的。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有意思的「人造字」。甲骨文甲骨文是現存最古老的的漢字,也是最早的具有完整體系的文字,裡面隱藏著漢字起源的秘密。
  • 倉頡造字
    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出現了一位才子,叫做倉頡。據說,他有四隻眼睛。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一直沿用祖傳結繩記事的老辦法記載史實。他總覺得世間少點什麼。但少什麼呢?他還沒有想清楚。 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命倉頡整理炎帝幾年來侵境殺民的史實。他在記史的庫房裡泡了幾天,泡的頭昏腦脹,那大大小小的繩結就像錯綜複雜的蜘蛛網,完全看不明白當初記載的是什麼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