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一個45萬人口大縣:倉頡在此造字,因避諱明朝皇帝改名

2020-12-22 騰訊網

關於漢字的起源,傳播度最廣的是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根據古籍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跟隨黃帝南巡,到了今天的洛南縣境內,倉頡登上保安鎮的陽虛山,面對著洛河之水,抬頭觀察日月星辰,低頭察看獸蹄鳥跡。

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之後,倉頡創造出了中國第一代古漢字——象形文字,共計28個字,並把它們刻在陽虛山的山崖上。傳說倉頡創造出28個漢字之後,天空下起了稻米雨,鬼神也在夜晚偷偷哭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要求「書同文」,丞相李斯製作小篆作為全國統一文字時,曾到陽虛山尋找辨認過這些古字,據說當時李斯只能認出其中8個字。

倉頡造字的洛南縣,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位於陝西省東部,陝西、河南兩省交界處;縣境北鄰潼關縣、華陰市、華州區,西臨藍田縣、商州區,南連丹鳳縣,東與河南省靈寶市、盧氏縣接壤。

建縣前

上古時期,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縣境屬梁州地域,周朝時先屬雍州後屬豫州。春秋時期,縣境先屬鄀國後改屬晉國,戰國時期先屬魏國後改屬秦國,秦朝統一後屬京畿內史直轄關(武關)中。

漢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設置上雒縣,縣治位於今商州區境內,縣境屬上雒縣管轄。東漢時,上雒縣升為上雒侯國,曹魏時期改雒為洛,即為上洛縣。此後直至北魏中期,縣境均屬上洛縣管轄,西晉及東晉時,均曾於縣境東南部設拒陽縣,但均很快被廢除。

洛南縣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即公元441年,於縣境內今古城鎮復置拒陽縣。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此後對全國混亂的州郡縣建制進行精簡及調整。公元583年拒陽縣改名洛南縣,公元615年縣城遷至今城址,唐宋金元延續不變。

雒南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仍為洛南縣。萬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駕崩,八月一日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泰昌,即為泰昌帝。此後,為避泰昌帝朱常洛名諱,改洛南縣為雒南縣,清朝時延續不變。

洛南縣

1948年6月,陝南行署區(省級)成立,下轄1個直轄市(南鄭市)、4個分區(南鄭、安康、商雒、兩鄖),雒南縣隸屬於商雒專區。1951年2月,陝南行署區撤銷,轄區分別劃入陝西省和湖北省,雒南縣劃歸陝西省,隸屬於陝西省商雒專區。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雒南縣復名洛南縣,洛南縣先後隸屬於商洛專區、商洛地區,2002年改屬地級商洛市管轄至今。

洛南縣建縣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於公元266年所置拒陽縣,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今洛南縣的前身為北魏時於公元441年所置拒陽縣,隋朝時於公元583年改名洛南縣,明朝時於公元1620年為避諱改名雒南縣,新中國成立後於1964年復名洛南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

洛南縣地處秦嶺山區,洛河橫貫全境,因縣城位於洛河以南故名洛南。全縣總面積2830平方公裡,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全縣常住人口44.94萬人、戶籍人口45.58萬人。洛南縣物產資源豐富,核桃產量全國第一,連翹、丹參、桔梗、菖蒲等中藥材產量全國第一,鉀長石儲量為亞洲最多。

洛南縣比較出名的本土歷史名人,有隋朝著名將領王辯:王辯是洛南縣石門鎮庵溝村人,隋文帝時官至大都督,獲封武寧男爵位。隋朝末年王辯曾剿滅數支義軍,隋煬帝多次讚許並重金賞賜。公元617年,王辯與王世充共同率兵與瓦崗軍作戰,當時王辯已經攻破瓦崗軍外圍,但王世充卻鳴金收兵,導致王辯由勝轉敗,撤退途中死於洛水中。

相關焦點

  • 河北一個52萬人口大縣:出過兩個皇帝,是李姓發源地
    唐玄宗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縣改名昭慶縣,縣治遷至今縣城東舊城;同年柏仁縣因發生水災,縣城被淹沒,遷治今堯城鎮,因城北有堯山而更名為堯山縣。此時,縣境分屬昭慶縣、堯山縣,五代十國時期延續不變。北宋滅亡後,中原大地成為金朝統治區域,金朝大定年間,為避金世宗完顏雍父親完顏宗堯名諱,公元1174年堯山縣改名唐山縣;此時,縣境分屬隆平縣、唐山縣,元朝時延續不變。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公元1373年隆平縣併入柏鄉縣,後於公元1380年恢復建置,縣境仍分屬隆平縣、唐山縣,明、清時保持不變。
  • 倉頡造字的故事
    他撫摸著倉頡的腦袋,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後,史桑就依照倉頡的「分色結繩法」記錄日常事務,果然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準確度,倉頡在此基礎上又想出了許多極具創造力的點子,比如編制特殊花紋的繩結。或是在繩結上掛各式各樣的貝殼,記錄一些特殊的事情。這樣一來,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記錄工作,倉頡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 河南第十人口大縣:人口超130萬,為避諱明朝皇帝改名
    陽翟縣+潁川郡上古時期今境為夏部族活動中心,禹因治水有功被封於夏地史稱「夏禹國」,夏朝建立後長期定都於此,故稱為夏邑。商朝時為歷國,西周時為歷邑,春秋時期為鄭國別都櫟邑。公元前683年北方翟人佔領櫟地,又因其地位於嵩山之陽,遂改名陽翟。
  • 【黃河故事】倉頡造字聖人猜
    一天,倉頡帶著愛犬大黃到友鄰部落辦事。奔走一天,忽聽濤聲震耳,已到了黃河岸邊。這時,天色將晚,他準備尋個適當地點草眠露宿,第二天再繼續前進。突然,蘆葦叢中竄出幾個大漢,腰懸弓箭,手持木棒,向倉頡圍攻過來。倉頡立即抽出石刀還擊,終因寡不敵眾被俘。      倉頡的手腳被緊緊捆住,行動失去自由。
  • 倉頡造字時鬼為什麼哭泣?
    倉頡,據說複姓侯岡,又名史皇氏,史皇氏是古代的一個姓,三皇的子女,都喜歡以皇父身份為姓,因為他的墳墓建在河南省濮陽市,所以後人說他是河南人,公元前2685年,黃帝打敗蚩尤,統一了華夏大地
  • 玄乎其玄的造字聖人倉頡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 倉頡造字28個,至今無人能解!大同思想竟來自此?
    倉頡,黃帝時代最早的文化人,華夏第一位智者,他創造了文字,開啟了華夏文明,被後世譽為造字聖人。倉頡雕像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 「三聖」故裡——壽光,這裡流傳著「文聖」倉頡的造字傳說
    這不僅因為它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還因它是「三聖」故裡。傳說創造漢字的「文聖」倉頡、「鹽聖」夙沙氏和「農聖」賈思勰,都誕生在這個地方,所以壽光又稱「聖城」。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春色宜人。我們借參觀壽光蔬菜博覽會之機,緬懷憑弔了「文聖」倉頡。
  • 河南省一個縣,人口超80萬,因為雍正皇帝而改名!
    河南省,古稱中原,省會鄭州,簡稱「豫」,與河北省相對應,河南省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為歷史文化大省,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
  • 《春之懷古》:倉頡造字
    《春之懷古》中寫道: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我們來講一講「倉頡造字」。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造字的地方叫「鳳凰銜書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倉頡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上造屋專心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也沒有辦法。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結果改成了這個名字
    可是在漢朝時期,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所以姮娥改成了嫦娥。在如今看來嫦娥的名字自然是要比姮娥更好聽一些,但很多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你已經聽習慣了,但是在一開始古人的想法和你是一樣的,因為古人更加的習慣於「姮娥」一些,可以說因「避諱」而改名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 傳說倉頡有四隻眼睛,倉頡造字,是時代孕育的結果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說到倉頡,大家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倉頡造字了,但其實文字並不是倉頡所創造的,而是在文字創造出來的途中,倉頡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他參與了整理歸類等內容。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那後來改叫了什麼?
    可是在漢朝時期,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所以姮娥改成了嫦娥。 在如今看來嫦娥的名字自然是要比姮娥更好聽一些,但很多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你已經聽習慣了,但是在一開始古人的想法和你是一樣的,因為古人更加的習慣於「姮娥」一些,可以說因「避諱」而改名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 倉頡為什麼造字
    造字故事白水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倉頡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
  • 倉頡故裡在原陽之——倉頡居陽武考析
    晉成公《綏隸書體》曰:「皇頡作文,因物構思,觀彼鳥跡,遂以成意。」《呂氏春秋君守》曰:「奚仲作車,倉頡作書。」《李斯·倉頡篇》曰:「倉頡作書,以教後嗣。」《世本》曰:「倉頡造文字。」《周官外史》曰:「世本倉頡造文字。」《說文·字韻譜》:「伏羲畫八卦,而文字之端見矣,倉頡摹鳥跡,而文字之形立矣。」這些古籍的記載,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漢字的創立者就是倉頡。關於倉頡是帝王或是史臣古書中兩個觀點。
  • 倉頡造字
    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出現了一位才子,叫做倉頡。據說,他有四隻眼睛。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一直沿用祖傳結繩記事的老辦法記載史實。他總覺得世間少點什麼。但少什麼呢?他還沒有想清楚。 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命倉頡整理炎帝幾年來侵境殺民的史實。他在記史的庫房裡泡了幾天,泡的頭昏腦脹,那大大小小的繩結就像錯綜複雜的蜘蛛網,完全看不明白當初記載的是什麼事件了。
  • 葬蚩尤墳丘變紅土,看倉頡造字降牛精
    居住附近的部落在大墳丘頂上用石塊堆積一間小屋以示鎮壓,並將自己聚落定名牟山村,因哞字無口為牟,自不會再吼。從此,此處平定。但時隔不久,蚩尤墳東南1公裡處一個部落居民瘟疫流行,出現死人的事情,人們又恐懼起來。並有人晚上見一頭巨大長犄角黃牛常在村內遊蕩。亦傳說是北邊蚩尤墳的蚩尤變成了牛精,來村傳播瘟病。
  • 上古時期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
    (二)少陵曾避賊,曾此一經過。才大交誼寡,途窮險隘多。石煙留旅跡,谷鳥見悲歌。世豈無賢宰,相逢客若何。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
  • 造字,不只是倉頡的事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其實,文中的「猹」字是魯迅自己造的。1929年,魯迅在給《辭海》第一版主編舒新城的回信中說:「『猹』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讀如『查』。但我自已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樣的動物,因為這乃是閏土所說,別人不知其詳」。什麼?
  • 倉頡遺蹟會說話
    造字臺有36級階梯,臺南面是一個寬8米多的斜坡,中間3米多寬的水泥牆面上刻著2米左右的「倉頡造字臺」5個隸書大字。據傳,此臺始建於隋朝,唐中宗以後逐漸破敗。到清朝,陝西巡撫畢沅在造字臺前立《倉頡造字臺》石碑一通。上世紀90年代,西安市對此臺進行砌磚維修,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見之倉頡造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