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的起源,傳播度最廣的是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根據古籍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跟隨黃帝南巡,到了今天的洛南縣境內,倉頡登上保安鎮的陽虛山,面對著洛河之水,抬頭觀察日月星辰,低頭察看獸蹄鳥跡。
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之後,倉頡創造出了中國第一代古漢字——象形文字,共計28個字,並把它們刻在陽虛山的山崖上。傳說倉頡創造出28個漢字之後,天空下起了稻米雨,鬼神也在夜晚偷偷哭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要求「書同文」,丞相李斯製作小篆作為全國統一文字時,曾到陽虛山尋找辨認過這些古字,據說當時李斯只能認出其中8個字。
倉頡造字的洛南縣,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位於陝西省東部,陝西、河南兩省交界處;縣境北鄰潼關縣、華陰市、華州區,西臨藍田縣、商州區,南連丹鳳縣,東與河南省靈寶市、盧氏縣接壤。
建縣前
上古時期,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縣境屬梁州地域,周朝時先屬雍州後屬豫州。春秋時期,縣境先屬鄀國後改屬晉國,戰國時期先屬魏國後改屬秦國,秦朝統一後屬京畿內史直轄關(武關)中。
漢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設置上雒縣,縣治位於今商州區境內,縣境屬上雒縣管轄。東漢時,上雒縣升為上雒侯國,曹魏時期改雒為洛,即為上洛縣。此後直至北魏中期,縣境均屬上洛縣管轄,西晉及東晉時,均曾於縣境東南部設拒陽縣,但均很快被廢除。
洛南縣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即公元441年,於縣境內今古城鎮復置拒陽縣。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此後對全國混亂的州郡縣建制進行精簡及調整。公元583年拒陽縣改名洛南縣,公元615年縣城遷至今城址,唐宋金元延續不變。
雒南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仍為洛南縣。萬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駕崩,八月一日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泰昌,即為泰昌帝。此後,為避泰昌帝朱常洛名諱,改洛南縣為雒南縣,清朝時延續不變。
洛南縣
1948年6月,陝南行署區(省級)成立,下轄1個直轄市(南鄭市)、4個分區(南鄭、安康、商雒、兩鄖),雒南縣隸屬於商雒專區。1951年2月,陝南行署區撤銷,轄區分別劃入陝西省和湖北省,雒南縣劃歸陝西省,隸屬於陝西省商雒專區。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雒南縣復名洛南縣,洛南縣先後隸屬於商洛專區、商洛地區,2002年改屬地級商洛市管轄至今。
洛南縣建縣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於公元266年所置拒陽縣,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今洛南縣的前身為北魏時於公元441年所置拒陽縣,隋朝時於公元583年改名洛南縣,明朝時於公元1620年為避諱改名雒南縣,新中國成立後於1964年復名洛南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
洛南縣地處秦嶺山區,洛河橫貫全境,因縣城位於洛河以南故名洛南。全縣總面積2830平方公裡,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全縣常住人口44.94萬人、戶籍人口45.58萬人。洛南縣物產資源豐富,核桃產量全國第一,連翹、丹參、桔梗、菖蒲等中藥材產量全國第一,鉀長石儲量為亞洲最多。
洛南縣比較出名的本土歷史名人,有隋朝著名將領王辯:王辯是洛南縣石門鎮庵溝村人,隋文帝時官至大都督,獲封武寧男爵位。隋朝末年王辯曾剿滅數支義軍,隋煬帝多次讚許並重金賞賜。公元617年,王辯與王世充共同率兵與瓦崗軍作戰,當時王辯已經攻破瓦崗軍外圍,但王世充卻鳴金收兵,導致王辯由勝轉敗,撤退途中死於洛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