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一個小泡竟險些導致截肢 糖友護足無小事

2020-12-14 大洋網

家住廣東清遠市的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的一直不好。疫情期間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沒有像平常那樣有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足背外側到足底中部出現大小約15*4釐米的延續性潰瘍缺損,血管及肌腱外露,連骨頭都清晰可見……到當地醫院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

吳先生後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徐楚江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目前吳先生的右下肢保住了,讓他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糖足」不可小覷 吸菸是「幫兇」

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骨傷科還接診了有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引起生命危險。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等,從輕度的神經症狀到嚴重的潰瘍、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關節病和神經病變性骨折。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

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

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

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

徐楚江介紹,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沒有高血糖就沒有糖尿病足。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

第一,預防足部破潰

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

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

1. 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皰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

2. 要穿松、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

3. 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

4. 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癒;

5. 預防凍傷;

6. 修剪指甲、胼胝或雞眼時要嚴防損傷。

第二,預防感染

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

預防感染需做到:

1. 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

2. 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

3. 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資質的場所修腳;

4. 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應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

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

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

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

2. 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

3. 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

4. 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

5. 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

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

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

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彭逢美、朱欽文
漫畫作者:lisiqi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

相關焦點

  • 自己修腳底老繭竟差點兒截肢?
    誰能想到,就修老繭的幾釐米的小傷口,踩到水坑裡竟引發這麼嚴重的後果!由一點兒小傷口感染逐漸擴散到整個右腳從腳底到腳面的大面積潰爛……三次手術後成功保足穆女士說,她有糖尿病史一年了,每天都打4針胰島素,現在就因為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足住進了吉大二院手外科。
  • 腳氣和糖足有哪些區別?為什麼同樣是潰爛卻治療不同?
    腳氣嚴重時會引起足部潰爛,糖尿病足也是以足部潰爛為主要表現的,所以常會有患者將兩者混淆,尤其是一些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那麼,都是足部潰爛,為什麼兩者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呢?這也是為什麼兩者不能混淆的原因。
  • 長沙8旬奶奶足部紅腫、腳趾流膿面臨截肢,幸好……
    近日,已患糖尿病多年的望月湖小區的劉奶奶,因血糖升高,出現了足部紅腫,腳趾流膿,被家人緊急送到長沙市第四醫院內分泌科治療。內分泌科主任宋俊華接診後,發現劉奶奶雙足背紅腫明顯,雙足呈爪狀趾,趾甲增厚,畸形生長,導致足趾間的皮膚破潰,感染流膿。
  • 小心是隱藏的糖尿病足!四個自查方法,遠離截肢...
    糖尿病足徐主任告訴我們,有一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足,會面臨截肢的風險!即便是雙腳保護的很好,沒有外傷,也會有這種特殊的糖尿病足。那麼究竟這種特殊的糖足是什麼呢?主任又帶來哪四種自測方法?在我國,糖尿病足潰瘍的年發病率為8.1%,年復發率為31.6%,年死亡率為14.4%。
  • 剪破「血包」放「毒血」 八旬「糖婆婆」險截肢
    此前,患有糖尿病的羅婆婆自己將腳上的血包剪破,本想把毒血放出來就會好,誰知差點導致截肢。上周,80歲的羅婆婆被女兒攙扶著來到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門診的。據女兒介紹,羅婆婆家住漢南區,身患糖尿病十餘年。就診前一周,她右腳第二腳趾腫了一個大血包,婆婆覺得疼痛難忍,就自己拿剪刀將血包剪破,認為把裡面的毒血放出來就會好。
  • 糖尿病最怕糖尿病足!一旦出現潰爛,就離截肢不遠了?還能否治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下肢血管出現了狹窄和閉塞的情況下,出現了腳部的潰瘍或者壞疽。這兩個前提條件是並存的,一個是有糖尿病,一個是血管出現了狹窄或者閉塞。在治療糖尿病足的過程中一定要這兩個方面同時進行。一方面控制好血糖,另一方面要及時進行血管的檢查,開通閉塞的血管,打通狹窄的地方。這樣的話潰瘍面才能夠有效的癒合。
  • 男子足下藏了一根縫衣針數月無察覺,一查糖尿病足腳趾已壞死
    南都訊 記者李春花 通訊員 盧從斌 胡穎儀40多歲的蔡叔(化名)患有2型糖尿病史10年,2月初雙下肢麻木,因害怕疫情沒敢去醫院看病,五月初到市紅會醫院一檢查,發現第四、五足趾已經壞死,在第二足趾下方竟藏有一個高密度的針狀物體!
  • 糖友腳部腫大,也許是這4個原因導致的,你中招了嗎?
    糖尿病是一組多種病因引起,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在臨床上,有大約四分之三等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小於百分之六點五。那麼,為什麼在一些患者中經常出現腳部腫大的體徵?
  • ...只因兩個月前腳底板被樹枝戳了後不當回事 今年截肢手術量明顯...
    最近幾個月,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的糖足截肢手術較往年多了不少。「前兩年,一年也就10臺截肢手術,今年最多時,一周就做了4臺。」糖足診治專家、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李霖副主任醫師感嘆,截肢率升高,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為對糖足認識不充分,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延誤就醫導致的。
  • 幾天時間雙腳碳化、潰爛,早期出現這幾種症狀,可能是糖尿病足
    由於長期糖尿病,對腎臟損傷比較嚴重,做過腎透析,所以沒辦法截肢,只能一天天看著雙腳的碳化與創面蔓延。56歲老漢的這種情況屬於比較嚴重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比較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一旦出現糖尿病足,治癒比較困難,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者可能導致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 34歲男子右小腿截肢 只因兩個月前腳底板被樹枝戳了後不當回事...
    最近幾個月,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的糖足截肢手術較往年多了不少。「前兩年,一年也就10臺截肢手術,今年最多時,一周就做了4臺。」糖足診治專家、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李霖副主任醫師感嘆,截肢率升高,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為對糖足認識不充分,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延誤就醫導致的。
  • 糖平中醫|糖尿病系列知識之手腳麻木
    兩者都會影響糖友日常生活和行為活動,導致因缺乏運動導致血糖升高,出現更為嚴重的併發症。 跛行對使糖友走路重心發生偏移,足部磨損加重,使其容易受傷,嚴重時發生感染,導致糖尿病足情況出現。 糖尿病足不僅會出現腳部麻木,還會使得腳趾頭出現潰瘍,嚴重的還要進行截肢,這也是許多糖尿病人截肢的原因。
  • 糖尿病足是每個糖友的「噩夢」!一旦雙腳出現4個症狀,就該警惕
    在撈黃骨魚時,李叔手一滑,一個,腳底板被黃骨魚的魚鰭刺了一個大洞。李叔習以為常,只是塗了點藥油。不料第二天,李叔的整個腳都腫了起來,嚴重到不能走路,額頭也滾燙。家人趕緊把李叔送到醫院,經檢查,醫生發現李叔腳部傷口已經散發著惡臭的氣味,如果再不治療,很有可能要截肢。
  • 糖尿病人足部有麻涼感,可能足病要發生,要怎麼防?
    糖尿病人由於長期的高血糖的原因,會導致患者的足部出現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併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進而導致糖尿病人出現腳麻的症狀,也容易引起感染,因為血糖循環不暢通,神經也會受損,營養跟不上,一旦引起破潰就不容易長好,而且容易發生感染,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雙腳。
  • 【義診預告】上海海華醫院攜手滬上知名三甲醫院專家開展糖尿病足...
    12月27日(本周日)下午,我院將攜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組織多學科專家共同舉辦「糖尿病足篩查及防治義診活動」,本次活動旨在宣傳糖尿病足病及其它足部疾病的早篩查、早防治理念。
  • 糖尿病友因用暖寶引發足病,9類人是糖尿病高危足患者
    另外各種微血管的病變可導致皮膚營養血流儲備被破壞,也可引起神經營養障礙,加重神經功能損傷,導致潰瘍形成。2、血脂代謝的紊亂糖尿病人不光要關注血糖,還要關注血脂,血脂也是引發足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血脂代謝紊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並且可以促進糖尿病足部病變的發展。
  • 腳底被樹枝戳傷,34歲老闆拖了半個月就醫,小腿截肢!
    最近幾個月,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的糖足截肢手術較往年多了不少。「前兩年,一年也就10臺截肢手術,今年最多時,一周就做了4臺。」糖足診治專家、邵逸夫醫院糖尿病足病中心李霖副主任醫師感嘆,截肢率升高,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為對糖足認識不充分,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延誤就醫導致的。
  • 長沙65歲阿姨剪趾甲時留下了小傷口,一個月後竟然要截肢,只因她患...
    原來李阿姨有糖尿病史,由於沒有規律服用降糖藥,血糖沒有得到很好地控制;傷口的位置長期與鞋襪接觸摩擦,因此形成了糖尿病足。而李阿姨受傷後沒有及時處理傷口,導致了局部感染而後進一步加重侵犯到骨頭,造成不良的後果。
  • 尚未被滿足的400億糖尿病足大市場
    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高血糖性高滲性狀態 (HHS)、高血糖性糖尿病昏迷、癲癇或意識喪失以及感染;慢性微血管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和視網膜病變;慢性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冠狀動脈疾病 (CAD)、導致中風的外周動脈疾病 (PAD)、糖尿病腦病和糖尿病足;糖尿病還會導致出現癌症、身體和認知障礙、結核病和抑鬱症的機率上升
  • 糖尿病的可怕慢性併發症之糖尿病足「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多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是糖尿病非外傷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這個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1956 年。那麼它的主要表現也可以從定義中了解到,包括足部的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的破壞。深層組織,包括肌肉和骨骼。糖尿病足一般分為三種類型,神經型、缺血型和神經缺血型(也稱混合型)。目前,我國糖尿病足以混合型為主,其次為缺血性,而單純神經型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