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神」一般的存在,在生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文化環境與社會環境對於藝術家的塑造是至為關鍵的,他也生在了一個書法世家,他的老師,朋友都是當代的頂級書法家。
所以,王羲之的成功的必然的,加上他的穎悟,他對於書法的大膽創新,使之成了為了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宗師級人物。
在中國書法史上,「二王」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這是經過了1000多年被後人證明的了的,在印刷術不發達的古代,但凡能夠見到「二王」墨跡,且能夠深入臨摹學習的,無不稱雄一時。
歷史上曾經有兩位皇帝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並且大規模搜集,一個是梁武帝,一個是唐太宗,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存世的王羲之真跡已經越來越少。
當時有一個叫做王方慶的人,他當時任鳳閣侍郎,在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的時候,將自己祖上王導、王曠、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珣、王褒等祖上七位書法家的墨跡十卷獻給了武則天。
酷愛書法的武則天見到此稀世珍寶,大為讚賞,並請當時朝中最為著名的匠人,對這件作品進行「雙鉤臨摹」。
唐人時期的「雙鉤臨摹」跟我們現在這種勾邊填墨是兩回事,這種技藝早已失傳,據說這種高手匠人通過這種方法臨摹出來的作品,包括用紙、墨色的濃淡、筆墨的層次甚至於極為纖細的筆觸,都能夠清晰畢現,完全能達到跟真跡一模一樣,就算高明的書法家也依舊難以分辨。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將這件「雙鉤填墨」的版本,作為王羲之家族的真跡看待。
這件摹本此後一直藏於皇宮內府,尋常人難得一見。而武則天將王羲之家族真跡全部還給了王方慶,此真跡多年之後已經散佚失傳,只留下了皇宮內府所藏的這件雙鉤摹本。
這本帖當時就被武則天命名為《萬歲通天帖》。
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先生就曾評價這件作品:
「傳世王氏父子書無真跡,憑唐《萬歲通天帖》摹本想見大概。世傳王氏摹本雖間或一見,當推《萬歲通天帖》為冠,所謂下真跡一等,可以當之無愧。」
這件《萬歲通天帖》在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兩次「火劫」,一次是明朝,一次是清朝乾清宮大火,如今這件作品尚有少許火燒的痕跡,此作經過「火劫」經過重新拼接之後,原來的27人十卷本的墨跡,如今只剩下7人十通翰墨,甚為可惜。
即便如此,這件作品仍舊是稀世珍寶,仍舊是我們今天探究魏晉筆法的最佳法帖,如果你想徹底搞明白「二王」筆法以及晉人意趣,這件作品無疑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這件作品字跡較大,且筆墨層次豐富,筆路明顯,當你細細揣摩每一個字,並持之以恆練習的話,以後再去學習魏晉之後的書法便能遊刃有餘,因為這件作品就是後人筆法與結構和小行草章法的源泉。
如今,我們採用超高清的宣紙微噴技術,把這件作品按照1:1的比例進行複製,還原出了跟原作幾可亂真的作品,連細如髮絲的地方都能清晰可見。
本文所有配圖均為《萬歲通天帖》內頁。
欲購此作,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