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其書法真跡更是價值天價,王羲之的真跡之所以極為稀少的原因是多重的。
在兩晉一直到梁武帝時期,王羲之的書法並不受推崇,這個時代人們崇尚一種「筋肥骨瘦」以及開合爽利之風,所以這個時期鍾繇與王獻之的書法乃是時代主流。
直到梁武帝與後世的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才基本確立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直到此時王羲之的真跡已經入鳳毛麟角了。
到了唐武則天時期,王羲之的真跡更是難尋,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時候王羲之的後人出現了,他叫做王方慶,當時只是一個小官,為了邀寵,他將自己的家族真跡,進獻給了武則天。
王方慶是王羲之的後人,他的這件王羲之家族真跡,有王導、王曠、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等數十人的墨跡十卷,是曠世之寶。
武則天得到這件真跡之後,極為喜愛,並且請了當時最負盛名的高手匠人,將這件長卷作品進行「雙鉤臨摹」。並且取名《萬歲通天帖》。
唐代的「雙鉤臨摹」對於摹者技法要求甚高,並不是簡單地將字形描摹出來,然後填墨那麼簡單,而是能通過專業技法,採用相同紙張,連墨色的層次以及濃、淡、幹、溼都能還原出來。
這種技術處理,完全達到了跟原作幾無二致的狀態,所以基本可以認為是真跡了。後來武則天將王方慶進獻的這件作品歸還,這件作品在王方慶的手中失傳,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大懸案。自此僅有武則天「雙鉤臨本」存世。此作可以基本認為是王羲之唯一的真跡,也武則天生平最愛,最後差點隨武則天陪葬了!
這件「雙鉤臨本」在後世的流傳過程當中,經過兩次火燒,如今存世僅有7件作品,然後儘管只有七件作品,仍舊不妨礙他是唯一最為接近王羲之真跡的作品。
後世之人想探究「晉人筆法」,這件《萬歲通天帖》是繞不過去的一件真品。很多人學習書法不得筆法,所以練字多年仍舊不入門。
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談到了筆法的傳承順序,從蔡邕開始一直傳到了晚唐,沒有斷絕,而王羲之家族則是筆法傳承的核心,也是書法的筆法最為豐富的時代,所以我們常說,當你對於晉人筆法有著通透的掌握的時候,再去學習別家書法,則能真正的遊刃有餘。
趙子昂說「用筆千古不易」,用筆的方法1000年來都沒有變過,其豐富性在晉人王羲之家族那裡最為豐富,後世之人無不從王羲之這裡汲取營養,虞世南得其蕭散、歐陽詢得其險絕、褚遂良得其嫵媚、米芾得其多變、董其昌得其散淡,而這些豐富性的源泉就在這本《萬歲通天帖》當中。
這件《萬歲通天帖》集合了王羲之家族眾人的法書,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神物」。如今,這本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
如今,我們將這件作品按照原作比例進行1:1複製,採用超高清的宣紙還原技術,將此作完整複製下來,達到了跟真跡無二的狀態。
欲購這件《萬歲通天帖》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