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德)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003,閱讀約3分鐘
王羲之,一位站在中國書法史巔峰的人物,《蘭亭序》是其巔峰之作。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寫的。內容是描寫自己和朋友在蘭亭聚會的情景。內容共327字。很自然,很自然。而且,它改變了結構和筆法。匠心獨運,但也不是沒有人為安排的痕跡。
最神奇的是,全文20多個「之」中,沒有一個是用同樣的方式寫成的。然而,原《蘭亭序》卻在唐太宗去世後成了一個謎。關於《蘭亭序》的下落,有兩種說法。一是被李世民帶到昭陵,但陶文在發掘昭陵時沒有發現。二是至今仍葬於武則天李治乾陵。
也就是說,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是後人抄襲的,並非真跡。那麼,目前存世的王羲之書法真跡有沒有呢?沒錯,最被認可的就是目前收藏在日本皇宮(負責管理宮廷事務)的「喪葬貼紙」。
《喪結》流傳有序,由鑑真東渡帶到日本。它被公認為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四鸞帖》共8行62字,筆法細膩,身部,側姿多,具有超常遲滯,瀟灑的特點。仔細一看,發現它的字體與蘭亭序的流暢,渾然一體不一樣。
究其原因,帖子描述了王羲之得知祖墳被毀的悲憤心情。全文如下:「羲之是第一個得知祖墳被毀的人。混亂的損失極其嚴重。墓穴先被下毒,後被下毒。追他是很酷的。被消滅的人數。疼痛深入心臟和肝臟。我能做些什麼呢?雖然馬上修好了,但並沒有得到奔馳。悲傷和毒害變得越來越深。我能做什麼?我覺得被紙噎住了。我不知道該說什麼。習主席第一站就到了。「。
在日本人眼中,「悼念貼紙」是至高無上的國寶,他們對此推崇備至:此貼紙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採用雙鉤填墨法複製。第一行的末尾,「杆」的右側,有「僧右」二字的左半部。
進一步研究《石鸞帖》的寫作特點,可以發現其寫作風格十分豐富。首先,擺動幅度較大的折斷線軸,怪異連接的再現,線軸之間的微妙配合,放大後的筆直力度,形體的縱長,輕重緩急的變化極為豐富,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存。
「喪葬貼」被帶到日本時,被聖武天皇收藏。聖武天皇去世時,光皇后將「喪葬貼」贈予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然而,就在20年後,「喪葬貼」又被送回,藏在宮殿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喪葬貼》於2006年回歸中國,並於當年3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