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歷史建築 李銘珅
周末,若行走於武康路、五原路一帶的上海歷史街區,會發現有人群緊緊跟隨著一位滔滔不絕的講解者,那是一些熱愛上海文化的市民主動成為文化志願者,為渴望了解城市過往的人們解讀建築中包含的歷史「密碼」,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副教授周培元就是其中一員。
粉絲有老有少
周培元
網名「周小東」的周培元,被人親切地稱呼為「小東老師」,他的漫步帶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四五年來,一起走遍了上海的五大園林,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
周培元身上,除了教師的職業之外,還有上海徐匯區「人文行走」導師、靜安區的宣傳大使、「跟著最美人物做志願」活動聯合發起人等身份。
「小東老師」堅持每一次的講座內容都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更新,不輕易「炒冷飯」。
面對不同年齡段、來自不同地域、專業背景不同的聽眾,他都會量身定製演講內容。
「小東老師」的聽眾來自五湖四海,身份各異
就這樣,不開微博,沒有微信公眾號,不上抖音的「周小東」,變成了網紅。
「小東老師」帶領的聽眾年齡跨度大,從七八歲的孩子到八十多歲的老者都有。
「小東老師」帶著孩子們行走城市
他邊走邊講,用腳步表達對城市的愛,把建築文化建築科學融會貫通於每一句的講解,讓更多人理解建築這個「凝固的音樂」。
多倫路上的歷史建築
種楠
有特色的是,他還有意識地把四史教育融入其中。
「小東老師」帶著孩子們行走城市
01
有的粉絲跟著「周小東」走遍了上海五大園林,走遍了歷史街區,行走改變了原本作為「金融男」的生活方式,現在,「金融男」會經常帶著孩子開始行走上海,並且喜歡上了藝術。
02
有一位母親因為在讀書會聆聽了周培元關於貝聿銘的講座,特意加了他的微信,告訴他,是他的講述,使自己決定讓女兒選擇風景園林的專業就讀。
03
有些作家的書裡關於歷史建築的小瑕疵,他也能夠一一抓出來,然後聯繫作家商榷,幾次三番,與作家們也成了朋友。
發現意外之美
戶外行走,天氣條件格外重要,但是,「看起來不美」的天氣往往又會成就出人意料的美。
最神奇的事情是行走醉白池的經歷,當時烏雲密布,大雨傾盆,「周小東」暗暗叫苦,下午的活動肯定要泡湯。
醉白池
想不到11點半,雨停了,活動絲毫未受影響,且雨過天晴的醉白池尤其清新,觀音石上難得一見的觀音像清晰可辨。
有時候,街頭的朦朦細雨會讓歷史建築的講述更添一層意境。
一次在思南公館,「行走」遇到了雨夾雪的「迎接」,細密的雪花從天而降,落在周圍人的臉龐上,肩上,也落在路燈上,長椅上,讓講述蒙上了詩意,模糊了時間。
思南公館夜景 郭新洋
甚至,參觀時偶遇住在隔壁弄堂的阿姨,熱心地與聽眾介紹老宅的歷史,講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內容。
比如,周培元在行走的過程中了解發現了我國最早留學美國、學習建築工程學的建築師莊俊的住所,莊俊在上海成立建築事務所的第一件建築作品,就是金城銀行大樓(現在交通銀行大樓),大樓表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藝術和20世紀初期的建築技術。
莊俊的建築作品——上海交通銀行大樓 孫中欽
有粉絲笑言,「小東老師」講老建築,就像在講述情人往事,但「小東老師」正色道:「建築與人的歷史,其中的紅色故事,是我挖掘的主要內容。」
「小東老師」正在進行講解
如何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留住目光、留住腳步、留住記憶;
如何有智慧地修殘補缺、修舊如舊;
如何以具有獨創性的眼光、語言、情感更新我們的城市;
如何在譜寫新歷史的過程中留下城市之美、建築之美、景觀之美、情感之美……
這才是城市文化行走的意義。
蘇州河兩岸,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 孫中欽
「很多時候,城市文化行走也是對城市文化的傳承,我將把上述關於城市更新的思考,帶到未來的活動策劃與設計中。」周培元說。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編輯:吳旭穎
圖片:受訪者供圖,郭新洋、李銘珅、孫中欽、種楠攝影,其他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