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圖上的方向

2021-02-07 禹跡歷史地理學社

      談到地圖上的方向,人們一般都熟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現代地圖的方位一般遵循這一規律,但古代地圖上的方向並不這麼固定。   

  東南西北的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從神話傳說時代起就已有之,如「伏羲氏立渾儀,測北極高下,量日影長短,頂南北東西」(《宋史·方技·韓顯符傳》);古代也用「四象」作為方位,先秦的《禮記·曲禮》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這裡用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星宿名表示前南後北,左東右西。《史記·五帝紀》也記有黃帝「度四方」;《史記·秦始皇紀》記有:「一法度衡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地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響戶、北據沙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方向四至極為明確。地理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是絕對的,是不變的。   

  地圖上的方向是方位,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種後天的、人為的規定,其實並沒有固定的東西南北之方。以「我」的觀點看,即前南後北左東右西。這正是「我」之狀態分布,「我」本人的後天方位系統。它不隨地球的運轉而變化,而以「我」為中心,隨「我」之變化而變化。它表示的狀態是運動的、隨意的,其適用範圍也僅對於個人之事有效。那麼地圖方向的上南下北或上北下南等等,是相對的,是可以變動的,是因人的需要而可變的。   

  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國最古老的地圖一是《兆域圖》,戰國中山王修建陵園的規劃圖,於公元前323~315年製作,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該圖方向為上南下北;二是甘肅天水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六幅木板地圖,其內容較簡單,據考證其製作時間的下限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地圖方向較混亂,按不同圖幅上同名河流及地名比對,其方向均不一致;三是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等3幅帛地圖,經考古鑑定,該圖是西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地圖的方向為上南下北。上述3種古地圖中,有兩種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的,而後世製作的古地圖的方向大多也是上南下北的,如南宋程大昌《雍錄十卷》有地圖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為上南下北。元代李好文繪製的《長安志圖》有地圖22幅,其中上南下北的僅佔27%,上北下南的卻佔73%。但也有許多古地圖的方向上西下東的。可見,古地圖方向上南下北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 

   為什麼多數古地圖的方向採用上南下北呢?王權的支配和影響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兆域圖》出自戰國時期,即東周,受西周王權影響很深,西周統制者特別重視禮制並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規範。《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北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如畏然」。文中「南面」即坐北朝南是為周王之座,「北面」即坐南朝北是為人臣。按周代禮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先後稱王而不再以周天子為旗號爭奪霸王。為「合縱」抗秦,曾於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中山也在其中稱王。這可能就是《兆域圖》從王權「南面」採用上南下北方向的原因。我們也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作為南宋行在之地的臨安府城在營建過程中,為了合於風水之說,依山傍水,故將其禁城。即大內,布置在城之西南風凰山麓一隅。結果打破了城市規劃中通常將宮殿布置在城的中心居北的傳統,使地理方位中的左東右西、上北下南的習慣稱呼也為之顛倒,且沿稱至今。如南宋時左三廂在西,右三廂在東,今天,上城區在南,下城區在北。   

  從王權出發是原因之一,但從用圖的角度考慮也應該是另一原因,《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測繪的歷史背景是為了防禦南越國趙佗對長沙國南部所屬桂陽郡的進犯,地圖的主區是桂陽郡中部地區,鄰區是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地圖採用上南下北方向,除了適應王權之外,也便於中山王坐北朝南保持與實地方位一致地觀察地圖,布置兵力和指揮反對南方的南越割據進犯的戰爭。  

  至於有關著作中地圖的方向或上南下北,或上東下西等等,無非是為了使用方便、或為印刷幅面的安排以及描繪地形寫景的角度等原因,當然也或多或少有王權的影響,例如,古地圖中《九夫為井之圖》是供帝王經世之用,必然要採用反映王權的上南下北的方向。《黃河源圖》採用上南下北,也含有尊重君王之意。實際上,我們在使用地圖的過程中,為了確定自己的位置以及使地圖與實地方位保持一致,也經常旋轉地圖的方向,有時也可能碰到上南下北的情況。清代學者俞正燮在其所著《癸已存稿》卷中論及「凡輿地懸圖宜以北為上,其几案展閱之圖宜以南為上,以坐閱多向明也」,這也可能是有些古地圖採用上南下北的原因。   

  古代和近代地圖方向採用上北下南的也有不少。較著名的有《長安城圖》、《魯國之圖》、《禹跡圖》、《華夷圖》、《九域守令圖》、《地理圖》、《平江圖》、《輿地圖》、《廣輿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皇明職方地圖》、《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楊守敬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等等。現代地圖的方向幾乎完全採用了上北下南,這可能是由於北極的原因。地球上的陸地大都位於北半球,人類認識南半球僅只是在16世紀以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測繪地球有賴於北極星定位,這可能是更廣泛的原因。特別是採用新法測繪地圖以來,根據地圖投影的坐標系,地圖的方向必然是上北下南的,但也有特例,即採用極平面投影時,地圖的北方是處在地圖的中部或中心。   

  有人問道:地圖的方向上北下南始於何時?這是很難判定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交叉的,對此只能作一些猜想或推論。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集《渾天說》之大成,應看作是一個起點,這一點可以從東漢的《市井圖》等城市圖上可以看出;西晉裴秀(公元223~271年)創「製圖六體」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起點,裴秀制《禹貢地域圖》18篇和唐代賈耽據裴秀「六體」理論所作《海內華夷圖》雖已失傳,但宋代石刻《華夷圖》是以唐賈耽《海內華夷圖》為藍本製作的;明末利瑪竇傳入西法製圖也可以算是一個起點,其所繪《坤輿萬國全圖》的方向是上北下南的,其對大洋洲的表示不夠確切,證明了當時對南半球尚缺少認識;清代康熙(公元1654~1772年)實測《皇域全覽圖》也可以算是一個起點,這是中國人自己組織用新法在全國範圍內測西圖之始,康熙還組織進行子午線長度測量和統一長度單位,並創造性地把長度單位與地球經線每度弧長聯繫起來,還首先發現地球是扁圓形的實證。   

  至於南半球的地圖方向如何?在現代測繪並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在要求全球化信息格式統一的條件下南半球的地圖方向,無疑地也是採用上北下南的。只要翻開一本《世界地圖集》或是一張南半球地區的地圖,就可以證實這一點。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本文出處為:《地圖》2003年第3月

相關焦點

  • 地圖上的方向
    一、一般地圖上定方向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 地圖上的絲綢之路︱歐洲古地圖上的「中國」與「絲綢之路」
    在形形色色的T—O地圖上,都沒有「秦尼」,只有少數幾幅地圖上出現了「賽裡斯」。這些地圖上關於賽裡斯的知識都是從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繪圖者只是將賽裡斯當做亞洲東部一個不太重要的區域,而且還不清楚其確切的位置。例如,有的地圖將賽裡斯置於亞洲最東方的中部,有的將其繪在亞洲東北方,有的則將其繪在亞洲東南方。
  • 地圖的方向
    赫裡福德Mappa Mundi地圖赫裡福德Mappa Mundi地圖方向圖赫裡福德Mappa Mundi地圖是另一張著名地圖。Mappa Mundi是拉丁文「布上的世界」的意思。700多年了,Mappa Mundi還待在它出生的地方——英國赫裡福德大教堂。這是一張中世紀地圖,描繪那時候歐洲人概念裡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世紀曾有許多世界地圖,但是赫裡福德Mappa Mundi地圖是現存最大、保存最好的。
  • 地圖上的中國:古人製圖不輸今人,帶你看看中國古地圖的製作史
    在裴秀以前的歷史上雖然也出現了像馬王堆、放馬灘等地圖,但是缺少關於它們來歷的記載與資料,更不知它們為誰所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裴秀是我國地圖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名家。到了隋唐時期,由於中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近三百年之久分裂割據的局面,迎來了新一輪的穩定與發展,這為後期地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時代環境,從唐開始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地圖如畫,畫如地圖——「古地圖:中國的印記」
    地圖如畫、畫如地圖2008 年 4 月號「古地圖:中國的印記」幾年前,結識了一位研究古地圖的朋友,她但凡給我介紹古地圖時,先要強調一句:「古地圖很美觀,但不精確 確實,人們對地圖最普遍的要求就是客觀真實,地圖的精確度越高,對地物的反應就越接近客觀真實,也就越便於人們按圖索驥。而古地圖在表現地物之間的距離、高差以及方位時,有時不甚講究。大多數繪圖者採用的是平面與立面相結合的形象表示法,而非現代的地圖投影和經緯度法,其結果是中國傳統地圖就像是圖畫地圖,地圖如畫,畫如地圖。
  • 日本古地圖密碼:東京在哪裡?
    這張由日本製圖師石川繪製的木版世界地圖成圖於1688年,正好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古地圖,經印刷後再手繪上色。橫濱市立大學則收藏有一幅未上色的版本,同樣可以在線高清瀏覽,讓我們可以看清每一處細節。中日兩國文化相近,圖中大量使用了漢字,所以縱然你不會日語,也可以無障礙的理解這副日本地圖。
  • 古地圖秘密:中土世界存在?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古地圖裡有很多秘密,繪製方法東西也有差異,。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的方法獨樹一幟,與西方繪製地圖的方法還不一樣。但地圖其實都是遵從數學法則的。出現在圖上的,是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概括和符號,而且被縮小了很多。據歷史考證,石器時代的人類就開始製作地圖。古埃及人用蘆葦繪製地圖,但蘆葦易損,所以古埃及的地圖留下來的並不多。
  • 地圖的歷史①︱壁畫、繩結、泥板:古文明的空間感知
    村莊的居民很有可能曾目睹過這次火山噴發,因此才在地圖裡的山頂上畫上了一些表示煙霧的線條。加泰土丘的地圖(圖片來自堪薩斯大學網站)加泰土丘在土耳其的位置根據其他出土物件的種類和擺設來看,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幅古地圖所在的屋子很可能是一個宗教場所。
  • 開著導航依舊會迷路,那麼古人如何看懂沒有固定方向的地圖?
    我們國家有一座城市,即使你開了導航依舊會迷路,因為該地區地形不只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而且還有上下,在這裡經常可以看到汽車停到高樓頂,從地面爬樓梯上了幾層樓出門仍是馬路,這個神奇的地方就是中國的魔都——重慶。然而,我國古代的地圖連東西南北都不確定,古人又怎麼觀看地圖呢?
  • 地圖的方向你準備怎麼學?
    一、一般地圖上定方向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此基礎上,還可再分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的方向。
  • 教授還原三國300餘幅古地圖 發現關羽是「路痴」?
    三江學院歷史與文化地圖研究會近日成立,研究會主任許盤清教授痴迷於繪製歷史地圖。他翻遍古書,還原了三國時期古地圖300多幅。經過對比,許盤清教授發現,《三國演義》中的部分經典橋段地理方位混亂,應是虛構情節。  《三國演義》中經典是虛構的?
  • 《古文明地圖》:穿越歷史長河,環遊古代世界,縱覽古文明概貌
    曾經我也是這麼想的,直到最近看了後浪出版公司的《古文明地圖》,才知道古文明並不只有這4個。《古文明地圖》這本書,可是足足為我們介紹了13個古文明,具體是哪13個,每個古文明各自又有什麼特點呢?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問「為什麼地圖的方向是上北下南」,你可以這樣回答
    課堂上,有個學生突然提問:「為什麼地圖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北方為什麼一定要在上面,這有什麼道理?」年輕的老師被問得有點措手不及,這……這該怎麼解釋好呢?在早期的地圖中,其實有將南方當成地圖的頂端,也有「以東為上」進行標註的。直到最近的數百年,地圖才一致「以北為上」。有天文學家表示:「在宇宙中,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上下方位區分。」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方向,是地球的上方。而「以北為上」,從一定程度上則是出於人們的某種文化觀念。
  • 古地圖中那些讓人心血澎湃的中國元素,你還曉得多少?
    如今這些註記在畫卷上密密麻麻的字句已不再實用,甚至連真實的地貌也隨歲月變遷了很多,然而古地圖中記錄的先民政治、經濟、社會以及那些讓人心潮澎湃的中國元素依舊讓我們迷戀;多少相關的傳說故事,就埋在這史家的簡冊和歷史的塵埃裡。圖騰是一種圖畫,它象徵著較複雜的繪畫和抽象能力。當我們尋繹古地圖的歷史時,無需懷疑,當有圖騰的時候一定就有原始的地圖了。
  • 《魔獸爭霸3》古神輓歌地圖怎麼玩 古神輓歌通關玩法詳解
    導 讀 魔獸爭霸3古神輓歌地圖怎麼玩?
  • 【地圖史話】關於「坎迪諾地圖」
    到底坎迪諾之前的世界地圖是什麼樣的?託勒密地圖    古羅馬帝國時期,出生於埃及的天文及地理學家克洛狄斯·託勒密,以亞歷山大港為中心,匯集當時大部分航線的起始點信息,繪製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地中海世界比較完整,但紅海以外的印度洋和非洲阻擋了古人對外界的想像。
  • 高德地圖給你指點方向
    進瞭望京就像走進「八卦陣」,沒有方向感覺,哪條路都像朝北。你以為你是在向東走,其實你卻離夕陽越來越近。有人戲言,這裡是百慕達·望京。來望京,找不到東南西北是常態,既然如此就讓高德地圖來幫你吧。如果你是在望京步行前往目的地,高德地圖可以隨時可以提供步行導航,路線概括、路口提示更貼心。
  • 曾經不辨方向的他們,堅持手繪地圖11年!原因令人感動…
    一張張1米見方的大方紙上,密密麻麻標著一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高樓平房。
  • 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全卷共畫出了211個地理坐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註。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這次測繪採用的重要方法是在全國測量了641 個點的經緯圖,最後繪成的地圖上畫上了經緯度網格。傳教士們當然能體會康熙皇帝的意旨,因此毫不猶豫地將通過首都北京的子午線定為零度經線。 所以儘管這幅地圖範圍很大,以後乾隆時還將地圖的範圍擴大到大半個亞洲,北京總能穩居「天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