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地圖上的方向,人們一般都熟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現代地圖的方位一般遵循這一規律,但古代地圖上的方向並不這麼固定。
東南西北的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從神話傳說時代起就已有之,如「伏羲氏立渾儀,測北極高下,量日影長短,頂南北東西」(《宋史·方技·韓顯符傳》);古代也用「四象」作為方位,先秦的《禮記·曲禮》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這裡用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星宿名表示前南後北,左東右西。《史記·五帝紀》也記有黃帝「度四方」;《史記·秦始皇紀》記有:「一法度衡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地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響戶、北據沙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方向四至極為明確。地理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是絕對的,是不變的。
地圖上的方向是方位,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種後天的、人為的規定,其實並沒有固定的東西南北之方。以「我」的觀點看,即前南後北左東右西。這正是「我」之狀態分布,「我」本人的後天方位系統。它不隨地球的運轉而變化,而以「我」為中心,隨「我」之變化而變化。它表示的狀態是運動的、隨意的,其適用範圍也僅對於個人之事有效。那麼地圖方向的上南下北或上北下南等等,是相對的,是可以變動的,是因人的需要而可變的。
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國最古老的地圖一是《兆域圖》,戰國中山王修建陵園的規劃圖,於公元前323~315年製作,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該圖方向為上南下北;二是甘肅天水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六幅木板地圖,其內容較簡單,據考證其製作時間的下限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地圖方向較混亂,按不同圖幅上同名河流及地名比對,其方向均不一致;三是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等3幅帛地圖,經考古鑑定,該圖是西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地圖的方向為上南下北。上述3種古地圖中,有兩種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的,而後世製作的古地圖的方向大多也是上南下北的,如南宋程大昌《雍錄十卷》有地圖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為上南下北。元代李好文繪製的《長安志圖》有地圖22幅,其中上南下北的僅佔27%,上北下南的卻佔73%。但也有許多古地圖的方向上西下東的。可見,古地圖方向上南下北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
為什麼多數古地圖的方向採用上南下北呢?王權的支配和影響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兆域圖》出自戰國時期,即東周,受西周王權影響很深,西周統制者特別重視禮制並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規範。《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北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如畏然」。文中「南面」即坐北朝南是為周王之座,「北面」即坐南朝北是為人臣。按周代禮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先後稱王而不再以周天子為旗號爭奪霸王。為「合縱」抗秦,曾於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中山也在其中稱王。這可能就是《兆域圖》從王權「南面」採用上南下北方向的原因。我們也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作為南宋行在之地的臨安府城在營建過程中,為了合於風水之說,依山傍水,故將其禁城。即大內,布置在城之西南風凰山麓一隅。結果打破了城市規劃中通常將宮殿布置在城的中心居北的傳統,使地理方位中的左東右西、上北下南的習慣稱呼也為之顛倒,且沿稱至今。如南宋時左三廂在西,右三廂在東,今天,上城區在南,下城區在北。
從王權出發是原因之一,但從用圖的角度考慮也應該是另一原因,《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測繪的歷史背景是為了防禦南越國趙佗對長沙國南部所屬桂陽郡的進犯,地圖的主區是桂陽郡中部地區,鄰區是趙佗割據的嶺南地區。地圖採用上南下北方向,除了適應王權之外,也便於中山王坐北朝南保持與實地方位一致地觀察地圖,布置兵力和指揮反對南方的南越割據進犯的戰爭。
至於有關著作中地圖的方向或上南下北,或上東下西等等,無非是為了使用方便、或為印刷幅面的安排以及描繪地形寫景的角度等原因,當然也或多或少有王權的影響,例如,古地圖中《九夫為井之圖》是供帝王經世之用,必然要採用反映王權的上南下北的方向。《黃河源圖》採用上南下北,也含有尊重君王之意。實際上,我們在使用地圖的過程中,為了確定自己的位置以及使地圖與實地方位保持一致,也經常旋轉地圖的方向,有時也可能碰到上南下北的情況。清代學者俞正燮在其所著《癸已存稿》卷中論及「凡輿地懸圖宜以北為上,其几案展閱之圖宜以南為上,以坐閱多向明也」,這也可能是有些古地圖採用上南下北的原因。
古代和近代地圖方向採用上北下南的也有不少。較著名的有《長安城圖》、《魯國之圖》、《禹跡圖》、《華夷圖》、《九域守令圖》、《地理圖》、《平江圖》、《輿地圖》、《廣輿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皇明職方地圖》、《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楊守敬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等等。現代地圖的方向幾乎完全採用了上北下南,這可能是由於北極的原因。地球上的陸地大都位於北半球,人類認識南半球僅只是在16世紀以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測繪地球有賴於北極星定位,這可能是更廣泛的原因。特別是採用新法測繪地圖以來,根據地圖投影的坐標系,地圖的方向必然是上北下南的,但也有特例,即採用極平面投影時,地圖的北方是處在地圖的中部或中心。
有人問道:地圖的方向上北下南始於何時?這是很難判定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交叉的,對此只能作一些猜想或推論。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集《渾天說》之大成,應看作是一個起點,這一點可以從東漢的《市井圖》等城市圖上可以看出;西晉裴秀(公元223~271年)創「製圖六體」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起點,裴秀制《禹貢地域圖》18篇和唐代賈耽據裴秀「六體」理論所作《海內華夷圖》雖已失傳,但宋代石刻《華夷圖》是以唐賈耽《海內華夷圖》為藍本製作的;明末利瑪竇傳入西法製圖也可以算是一個起點,其所繪《坤輿萬國全圖》的方向是上北下南的,其對大洋洲的表示不夠確切,證明了當時對南半球尚缺少認識;清代康熙(公元1654~1772年)實測《皇域全覽圖》也可以算是一個起點,這是中國人自己組織用新法在全國範圍內測西圖之始,康熙還組織進行子午線長度測量和統一長度單位,並創造性地把長度單位與地球經線每度弧長聯繫起來,還首先發現地球是扁圓形的實證。
至於南半球的地圖方向如何?在現代測繪並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在要求全球化信息格式統一的條件下南半球的地圖方向,無疑地也是採用上北下南的。只要翻開一本《世界地圖集》或是一張南半球地區的地圖,就可以證實這一點。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本文出處為:《地圖》2003年第3月